年初以來,股價步入高點的騰訊遭受接連打擊。《騰訊沒有夢想》一文刷爆朋友圈兒后,騰訊投資就成為眾矢之的,“騰訊過度投資削弱產品競爭力”、“投資過于成功給騰訊的戰略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等批評聲音呼嘯而出。
引發市場議論紛紛的一個關鍵點在于:過去幾年,騰訊累計投資了600多家公司,橫跨海內外,行業涉及文化娛樂、游戲、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維度。劉熾平曾透露,這些企業所新增的價值已超過騰訊本身的市值。
這意味著,投資或正在成為騰訊最重要的底色,甚至爭奪未來的手段。
對于上述各種觀點,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之一的李朝暉,最近在接受《商業周刊/中文版》采訪時進行了詳細回應,并闡釋了騰訊的投資策略、內部定位
眾所周知,騰訊一年的投資金額毫不輸一線PE/VC,從種子輪到Pre-IPO甚至上市公司,全線進攻。騰訊整體投資金額超過千億規模,體量達10億美金的公司數量在50到100家之間。同時四五家公司完成獨立上市,大量的公司處在IPO前夜。
那么這么多投資成績單中,是否也有過失敗案例?騰訊又是如何看待失敗的?對此,李朝暉坦然表示失敗很正常,“錯失了一個機會,只會更激發我們捕捉下一個大機會的想法和熱情”
商業周刊:你們投資失敗的公司比例有多少?
李朝暉:失敗的公司不少,但完全失敗的比例并不高。全球沒有一個公司,像騰訊一樣數十年如一日,持續的對游戲進行投資,并且有很好的回報。游戲是一個非常高風險的行業,我們選擇接受這樣的風險,討論一個絕對的失敗比例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商業周刊:你們怎么看待失敗?
李朝暉:投資需要承擔風險,所以市場也需要給予我們一定的試錯空間。
商業周刊:你們內部復盤的時候,有哪些覺得遺憾的或錯過的公司?
李朝暉:很多。可能所有可敬畏的競爭對手都應該更早投資。但競爭是不可能停下的。我們從來不會為錯過而后悔,因為這就是商業的樂趣所在,這不僅僅是投資的樂趣所在,也是騰訊作為一個這么大的公司,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里能夠成長起來的樂趣所在。只有競爭對手越強大的時候,騰訊才可能變得越強大。當我們錯失了一個機會,只會激發我們捕捉下一個更大機會的強烈想法和熱情。
商業周刊:你們怎么去判斷市場上的新機會
李朝暉:我們會去看前沿領域新發生的事情。投資機會有的是通過系統性的分析和對前沿技術的預測產生的,也有一些是基于市場機會突然的出現,我們快速做出反應。世界的變化永遠是兩者互動的結果。
商業周刊:你是否認為外界在以很高的標準在看待騰訊投資?
李朝暉:我特別感謝大家以這么高的標準要求我們,這說明我們還是做到了一些事情。當然我們也花很多時間復盤和反思。我們會思考這個投資到底給騰訊帶來什么,給更廣義的商業社會帶來了什么。
商業周刊:反思得出結論了嗎?
李朝暉:投資是一個挺復雜的事情,騰訊也是一個挺復雜的機體,不是一個傳統企業發展的道路。投資背后是我們對騰訊的業務和騰訊所打造的生態體系的理解,過去我們花了八年到十年的時間來探索,未來會持續做這件事情。
商業周刊:反思一直是在持續的進行,還是說今年到了一個拐點上?
李朝暉:反思是多年來一直在進行的。Pony(馬化騰)是一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管理者,“小心”也是我們部門長期的一個工作態度。雖然我們是一個花錢的部門,但是我們非常謹慎,極度關注花錢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戰略價值和對社會的影響。今年由于各種原因,受到大家的批評和建議更多一些,我們會更加努力地進行反思。
商業周刊:有什么事情是不管外界怎么評論,你們仍會堅持的?
李朝暉:投資的方向不會變,仍是圍繞騰訊的主要業務,然后再加上邊界的擴展。
另外就是我們投資的大原則,比如我們只投看得懂的東西。同時我們對估值還是挺敏感的,即使在市場非常熱的情況下,我們也盡可能的不去追估值。
商業周刊:為什么是這種風格?
李朝暉:因為我們手里的錢都是辛苦掙來的。當你手里的每一分錢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給你的時,心態完全不一樣。每次我跟業務線的同事聊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他們是多么辛辛苦苦地把錢掙進來,所以投資并購部在某種程度上對騰訊是有很大責任的。這意味著非常強的信任,才會把這么多錢交給我們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