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6月6日舉辦的“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信心滿滿:走過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將全力轉型智能制造,成為中國先進制造業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
實體制造+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
郭臺銘表示:“實體經濟方面我建議不應該叫‘互聯網+’,而應該叫‘+互聯網’,‘實體經濟+互聯網’。”郭臺銘獨創了一個方程式:實體制造+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
(圖: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發言)
郭臺銘認為,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蓬勃興起,數字經濟已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服務最廣泛的重要領域,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成為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新動能,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組織方式。工業互聯網代表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的焦點。
他表示,工業互聯網有三大特征:一是網絡效應。工業互聯網平臺價值是消費互聯網平臺的上百倍,因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的人機物的數量遠遠大于消費互聯網平臺連接的人的數量;二是馬太效應。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工業App和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后,平臺可能形成爆發式的增長;三是替代效應。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極大地降低企業信息化部署的時間、成本和難度,同時重構工業知識的沉淀、復用和傳播,而這將徹底改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實現路徑。“兩化融合”四階段漸進式發展理論正在被顛覆。信息化和工業化要一步一步的走,起步階段、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創新,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機會是四步一起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快進鍵,一鍵進入綜合集成階段。
那么,工業互聯網究竟能為未來經濟帶來什么改變呢?郭臺銘給出了一組數據: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8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是全球經濟總量的二分之一。他強調,這里面包含了三點意義:一是企業競爭的新賽道;二是產業競爭布局的新方向,大國競爭的新焦點。高科技的競爭,智能制造的競爭,最重要的是工業互聯網的競爭;三是云端儲存,把所有的數據都儲存到云端和物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一樣。實體經濟,你是人,網絡就像你的靈魂;但一旦你沒有實體,便無法運作。”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 就是“ 云移物大智網+機器人”
“今天,富士康每天所有幾百萬臺機器,全世界幾百座關燈的工廠都用我們的機器聯著網,現在每天產生幾百個TB的數據,經過我們自己做的硬件,訊息的處理,經過我們儲存的HBC做儲存,在網絡傳送,我們隨時控制。我們手機打開可以看到隨意哪個工廠。”郭臺銘表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具有三大核心優勢:工業領域的 Know-How、自主開發及生產精密工具的能力,以及過去數十年行業累積的龐大數據。
郭臺銘把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用九個字來形容,即云移物大智網+機器人,“云”是云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這些硬件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再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很多制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郭臺銘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富士康就像一頭大象,現在有了工業互聯網,不僅會跳舞,還會跳探戈”。
對工業互聯網帶給企業的革命性變化,郭臺銘用了“事前諸葛亮”一詞形容:“工業互聯網賦能時代就不叫工廠,叫智能制造基地,通過對微觀納米級關鍵有效的數據進行采集,將數據匯聚于云端,經過運算、分析、處理,產生智能預測,就可以當好‘事前諸葛亮’,真正精準地解決工業制造中的難題。”
數據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資產,而要把流程和信息制造過程全部整合起來,才有可能進行大數據的建模,才有可能實施智能制造。富士康基于三十年創新研發與精密制造的經驗和數據積累,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全面應用AI技術賦能視覺檢測、人流與物流的實時異常處理和設備自主診斷等工作。郭臺銘介紹,富士康現在是“六流”公司——信息流、人員流、技術流、過程流、產品流、物流。“我們把所有的流程數據化、影像化,我要知道每個人在做什么事情,六流是一個關鍵”。
談起工業互聯網,郭臺銘屢次使用“賦能”這個概念——為產業賦能,為未來賦能,工業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擔當,他認為:“轉型智能制造的富士康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將打造共享、共建、共贏的中國智造新生態,構建全方位科技服務賦能平臺,幫助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富士康希望做中國的Predix。Predix是GE推出的針對整個工業領域的基礎性系統平臺,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可以應用在工業制造、能源等領域。
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富士康致力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郭臺銘表示,基于30年創新研發與精密制造的經驗積累,富士康將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把工業大數據轉換為人工智能,為工業互聯網邁向第三次工業革命掀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