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5月11日,由教育部支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聯合有關部委、愛心企業、國際組織、學術機構等合作伙伴設立的“中等職業教育贏未來計劃”第四期新航向校長培訓班在京舉行。本期培訓班主要以中等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未來、人工智能的機遇與挑戰等方面進行探討。智聯招聘高級市場總監李強受邀作為授課專家,為現場31所試點學校校長及教師開展了題為“新經濟下的中等職業人才供需與發展”的培訓課程。
(智聯招聘高級市場總監 李強)
新經濟重構雇傭模式及就業心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15-64歲人口占比逐年下滑,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在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的趨勢演進中,單個人力資本的技能和價值亟待挖掘和釋放,新時代下人力資源市場是以人才經濟為導向的爭奪戰。
智聯招聘高級市場總監李強表示:“求職者的就業心態在雇傭觀念的轉化中也隨之變化,‘求職惰、就業難、用工荒’的現象逐漸凸顯。人才就業時對就業質量的要求升級,對工作的挑剔程度提升,勞動合同的約束力正在降低,靈活就業的趨勢也初具效應。”
智能技術在產業中的滲透,導致企業的人才需求發生了本質變化,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新興技術崗位,而校對/錄入等程式化、重復性的勞動崗位需求在減少。
李強介紹道,根據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從2016年Q1到2017年Q3,AI的人才需求量增長近兩倍。校對/錄入這一崗位卻呈現同比斷崖式下降。他建議:“可高預測型體力勞動在未來很大程度將被自動化技術取代,中職人才擇業時應避免程式化、重復型勞動崗位,掌握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知識,或者多關注情感、創意型職業,對保持就業競爭力有積極作用。”
中職人才就業形勢整體樂觀,存在結構性錯配
從智聯招聘大數據來看,雖然就業市場競爭持續激烈,但中職人才就業形勢整體樂觀,其中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的中技人才缺口較大;零售/批發、酒店/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中專人才缺口較大。
從人才區域分布看,中等職業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成都、蘇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的人才需求占比高,但人才供給乏力。中等職業人才的需求與供給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結構性錯配,降低了人崗匹配效率,也造成了部分企業用工荒以及人力資源的浪費。
針對人才錯配情況,智聯招聘高級市場總監李強建議學校應引導畢業生關注人才缺口較大的行業、職業及區域,并與熱門領域中的具體企業建立人才輸送機制,同時輔以互聯網手段,如智聯招聘的“空中雙選會”項目等渠道改善中等職業人才就業質量。
迎合智能技術,促進產學轉換
針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方面,李強認為,學校應該“找準定位,找好盟友”,具體來講,就是突出差異化定位,以優勢專業帶動學校的整體就業質量;同時建立學生的職業輔導體系,提前授予科學職業規劃的方法論,建立就業指導中心,強化就業主動性。
在人才培養方面,他還建議中等職業學校迎合智能技術發展,減少程式化、重復型人才的培養,針對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核心技能培養人才,并探索畢業生輸送的重點區域和企業,從而提升產學轉化效率。
智聯招聘也在密切關注中等職業人群的就業質量,智聯校園推出的“空中雙選會”、人才測評以及職業競爭力指數也致力于幫助中等職業人才實現精準就業,并促進技能提升進而最大化的釋放人力資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