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iPhone11系列的銷量讓不少人大跌眼鏡,早前數據顯示,天貓iPhone 11預售首日的銷售數據較iPhone XR增長了335%。京東iPhone 11預售銷量同比增長480%。當前,iPhone11系列新配色售空,暗夜綠溢價超過500元,甚至有黃牛囤貨,暗夜綠加價1000元。綠色、紫色也均無貨,加價幅度從200~500不等,可見,雖然大量消費者嘴上說著浴霸丑,但買起來還是“香”。“暗夜綠”、“浴霸三攝”等關鍵詞也頻頻上搜熱。
與4G版iPhone11系列相對應的是,許多廠商都已早早發布5G手機,但當前似乎并沒有引發消費者搶購5G的熱潮。關于“買手機是否就應該買5G”的想法在不少消費者心中有所動搖,也有用戶為了印證購買4G的合理性,嘲諷買5G手機是一批小白鼠。尤其是庫克說了那句5G太超前的結論之后。在知乎上,也有人在問,為什么明明5G網絡離普及還非常遠,很多人卻將有無5G作為購買手機的最重要指標?前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李楠也表示,iPhone 12之前的所有5G手機都是小白鼠。
不要低估5G的布局推進速度
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技術進步是推動消費者需求的重要的力量。5G是未來,甚至是國家之間的戰略角力點,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面對洶涌而來的5G浪潮,許多消費者猶如身處一個十字路口,面臨著一種選擇焦慮——買了5G手機也暫時找不到5G的快速體驗;但不買5G手機,在1-2年內5G普及了,又得換機“很虧”。
這其實應對了消費心理學上的“決定疲勞”理論——即面對不確定的事情,傾向于求穩。而買4G就是一個更穩定的決定。尤其是消費者身邊的等等黨更多——等5G網絡成熟、等5G資費確定、等性能更好、等價格更親民……
需要知道的是,5G網絡覆蓋盡管還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但是5G的發展進程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可能會加速。一個基本常識是,4G手機絕對不能體驗5G網絡逐步覆蓋之后帶來的體驗提升,就好比去駕校學車為什么主流的都是學手動擋,因為學了手動擋可以輕松開自動擋的車,但后者的駕照卻開不了手動擋。
而嘗鮮5G手機,不會削弱原有4G高端手機的任何體驗,但卻具備4G手機體驗不到的5G新的功能、玩法,盡管它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5G軟硬件配套的逐步完善期。因此,買了5G手機是否就是那只小白鼠嗎?并不是。
從進度來看,根據中新經緯的數據顯示北京預計到2019年底,全市將建設5G基站超過1萬個;上海計劃2019年將建設5G基站1萬個,2020年累計建設5G基站2萬個;廣州明確2019年完成不低于2萬個5G基站的目標,2021年全市建成5G基站6.5萬個;深圳規劃2019年底將累計建設5G基站1.5萬個。
不過預想永遠趕不上變化,從預想來看,一線城市基本2020年完成5G基站建設,二三線速度會慢一些,但是從當前國內各方對5G的重視程度來看,現實中的5G網絡建設以及用戶普及的速度往往會超過預期。
有人就提到了4G手機出現時候的情景——在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發放4G牌照,當時眾多業內人士說4G普及遙遙無期,可以買3G手機先用著。可是在過了僅僅一年,2014年9月,中國移動3G、4G用戶總數已經達到2.854億,4G用戶數達到4095萬。8月、9月,中國移動每月新增4G用戶數平均超過1000萬。截至2015年底,全國4G用戶總數達3.86億戶。
這就是說,如果5G的普及速度節奏加快,2021年,一線城市使用iPhone11可能已經不能體驗5G帶來的超高速體驗。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蘋果新iPhone用的是4G就否定5G的推進速度以及5G指標的重要性。
5G不存在超前一說
我們也不能認為當下技術沒成熟就認為5G是偽需求與噱頭,也很難衍生出優秀的5G產品,這同樣的短視的表現。
吳軍老師曾經指出一個現象:在2G的移動通信時代,大家對手機的需求無非是打電話,發短信,所以當時認為2G夠用了,3G是偽需求。在20世紀90年代,高通公司雖然開發出基于CDMA的3G技術,但是一直找不到很好的應用。
而日本的KDDI公司在2003年率先實現了3G商業運營,希望能解決2G時代音樂下載的痛點,但3G服務普及的難題的在于,當時的硬件與應用配套完全跟不上,后來有了低功耗的ARM處理器,有了省電的安卓操作系統,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電池,有了能夠容量大的存儲器,有了云計算提供服務,3G手機普及,讓各種基于移動終端的應用得到了很好發展,也完成了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閉環。這是技術創造市場很好的例子。
如今5G面臨的現狀也差不多,從硬件到軟件到網絡都處于初級階段,盡管華為海思麒麟990 5G版、三星980、高通新7系都已經發布,但當前的SoC中內置5G基帶尚不成熟以及射頻、天線等供應商也需要持續迭代,操作系統的升級,功耗問題,網絡基站建設等都配套都需要同步跟進。
但盡管如此,不能說5G是偽需求,5G的應用場景并不能用4G時代的眼光來看。4G到5G的升級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它為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基礎設施與舞臺,面臨著更多的應用場景,比如國際電信聯盟認為5G有三大主流應用場景:增強型高速度的移動寬帶網,低功耗的物聯網、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通信。
也就是說,5G 時代的網絡變得復雜,它不僅僅是單純的通信網絡與上網業務網絡,也將因此承載物聯網、智能交通業務以及智能家庭、城市管理業務。而在生活中的5G應用場景即移動寬帶網中,就包括超高清視頻/超高清直播/云工作/云游戲/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應用。
需要知道,庫克認為5G超前是從其蘋果本身的利益角度來說的,新款iPhone不支持5G有它本身的理由,比如筆者在此前談到過幾點,其一是美國電信行業的衰退趨勢明顯,在 5G 時代,美國已經沒有一家能與諾基亞、愛立信以及華為相抗衡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蘋果的5G進展也快不起來。
其二是蘋果所在的美國本土市場在5G基礎設施建設上落后了,尤其是美國光纖基礎設施嚴重缺乏,而5G要實現超高速數據傳輸,離不開光纖光纜的強力支撐。其三是從產品銷量來說,蘋果需要依賴4G手機走量,5G帶來功耗、高耗電的特性恰恰也會拖累iPhone11系列好不容易多出來的4~5個小時續航能力等等。
也就是說,蘋果當前處于防御守勢,它需要通過5G超前的觀點去說服消費者買單,但5G是信息化社會的核心基礎設施,從現在到未來并不存在“超前”一說,而只會存在誰將快人一步,更加深入領先,誰能更快的占據優勢與技術制高點的問題。
面對新趨勢,單一廠商可以有它的安排,但這個世界另有安排
蘋果在通信網絡上的跟進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慢一拍。第一款iPhone發布于2007年,但不支持3G。到2008年的iPhone3才正式支持3G,比主流品牌晚了五六年,有資料顯示第一個拿出3G手機的是松下,第一臺4G手機是HTC EVO 4G,這款手機是HTC在2010年推出了一款搭載Android 2.1版系統+HTC Sense界面的旗艦級智能手機,但是無論是松下還是HTC并沒有占據當時的手機行業的制高點。
而我們發現,第一款支持4G的蘋果手機是iPhone5,發布于2012年秋季,當時的蘋果比當時的主流品牌,慢了差不多一兩年。看起來,與5G的節奏基本一致。
從過往的通信歷史來看,雖然蘋果對新一代通信技術跟進總是慢一拍,但也并沒有影響到它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而那些快一拍的廠商也最終沒有站在浪潮之巔,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對于新一代通信技術的跟進速度,或許并不會決定手機品牌的產品銷量、運營以及市場份額的收割,也看不出這些手機品牌的興衰趨勢。
不過需要認識到的是,5G時代是物聯網時代,這與過去的通信時代是有質變的區別,因此,蘋果在5G時代采用同樣的策略是否能再次占據主導權還真的不太好說。
需要看到的是,迄今為止,從諾基亞、愛立信、華為、中興等廠商到全球運營商都在全球爭搶5G網絡訂單合同,都在一窩蜂地上馬5G。
如果按照庫克的理論,他們難道沒意識到5G是一種超前的物種?
但從華為來看,其5G合同有60多個,在2018年的營業額超過了千億美元,幾乎抵上BAT三家總和;諾基亞依賴5G技術與專利優勢,2018年相繼嶄獲多個5G大單,尤其是與美國第三大運營商T-Mobile簽署了價值35億美元、為期數年的5G網絡商用合作協議,諾基亞在2018年總營收突破226億歐元,股價大幅上漲。
這其實已經說明,5G正在給這些廠商帶來巨大的利潤。因此,如果按照庫克的5G超前的觀點來看,這些廠商都按兵不動,就不可能推動5G技術的進步以及通過5G給它們自身創造巨大的利潤營收。
因此,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面對新事物、新趨勢可以有它自己的安排,但是,這個世界卻另有安排。后發制人的玩法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時代。領先樹立標準,率先拿出創新的玩法是占據主動權的更好的方式。
5G超前的說法,更多是庫克的商業話術,目的只是掩蓋其自家5G產品缺失的窘境。因為無論有多少優勢,不支持5G都會是蘋果不可忽視的一個劣勢。有人打了個比方,你想買個車,發現它外形奢華,LED大燈,無邊車窗,全景天窗,真皮內飾,超大空間,緩震舒適,結果掀開引擎蓋往里一瞅是個1.0三缸,關鍵這車還很貴,你覺得你買車的時候會不會好好想想?
搶先一步布局5G手機,不會成為一家廠商的劣勢
我們看到iPhone11發布之后,華為mate30系列新品也發布,相對于蘋果,它的亮點就是5G技術的滿額搭載,當然,它還需要等待5G基站的覆蓋,覆蓋進度也并非廠商本身所能控制,雖然5G網絡覆蓋暫時不足可能距離更好的體驗尚有差距,但5G手機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廠商的劣勢。
愿意體驗5G手機的人,只能說他們是前瞻性更強,是對新事物嘗試更為活躍的一群人,其實如果是作為5G應用場景的創業者、相關產業鏈制造廠商或者行業人士、APP開發者以及愛好者,率先體驗5G,也可能會率先發掘出其中的短板、痛點與局限,或者說洞察到其中的商業機遇,率先思考抓住新的商業模式與新的機會。
當然,不可避免的,這其中的不少廠商——當然5G廠商并不局限于手機領域,也會打著5G招牌與噱頭,企圖通過5G概念圈占一波用戶。而按照吳軍的說法,要判斷5G技術的真偽可以有三個標準:其一,大帶寬,高速度;其二,高可靠與低時延的鏈接,其三,支持海量并發設備。當然,在市場商業規律的作用下,偽5G總會被快速淘汰出市場。
不過話說回來,需要認識到,目前還不能看出對5G通信跟進的速度能夠決定一個手機廠商的興衰,畢竟,從過去2G、3G、4G時代來看,那些搶先一步跟進通信制式的廠商并沒有站到浪潮之巔。
但總的來說,對于手機廠商來說,越是有太多不確定性,就越要全力以赴,在一個必然要到來的新趨勢面前,搶先一步布局5G手機、研究5G痛點與商業化演進方向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戰略與決定。對于消費者來說,首批體驗5G的用戶,也不是人們口中的那些被嘲笑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