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款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中國高鐵“復興號”雙向發車,萬噸級驅逐艦首艦下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取得突破式發展。但與此同時,中國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仍約有80%依賴進口。對此,有近20年制造業從業經驗、國內柔性電路板(FPC)龍頭企業上達電子董事長李曉華分析認為,沒有壽命指標的“成形制造”是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根本轉變,就必須淘汰‘成形’制造,超越表面完整性制造。”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具有顯著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經濟增長達到10%以上,所有產業、行業、企業都會取得利潤;一旦經濟增長低于8%,很多行業又會出現全行業虧損。李曉華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企業效益開始持續下滑。成本優勢的變化就是值得面對的問題。
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家窮,人民也窮,工資、能源、土地價格等等都很便宜,外資愿意進來,其中一個吸引力就是成本低廉。中國的產品進入發達經濟體的市場,非常有價格競爭力。這就帶來中國的出口導向,帶來高速增長。這是過去走過的路,很成功。但問題是,成本優勢會變化。經濟發展一定會帶來成本上升。對企業的挑戰就是,生產率增長得是不是更快。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率提升得不如要素價格漲得那么快,那么增長就不可持續。
作為國內柔性電路板領軍企業,上達電子在這方面做到未雨綢繆,用技術升級來提升生產效率,用規模化生產來提升效益,用“機器換人”來提升效率。投資25億元在黃石打造光電產業園,自動化生產線不僅節省勞力,還提升了效率。“1臺機器的效率相當于4個人,1個人可以操作4臺。這就相當于過去16個人干的活,現在1臺機器就可以搞定了。過去拼勞力成本,現在拼的是技術。”如今,在上達電子黃石產業園,產品生產主要流程全面實現自動化,生產工藝流程縮減近半,生產線設備參數更加穩定,產品一次性合格率提升到99.9%,工廠用工每年遞減10%,產值卻每年遞增10%。
在實現生產線全面自動化、智能化,確保產能和品質大幅提升的前提下,上達電子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中高端人才招攬和前沿技術研發,并在2017年上半年迅速配置完成一整支高端人才團隊,囊括技術、研發、生產、管理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截至目前,上達電子已經在軟硬結合板領域實現突破,初步具備自主生產和出貨能力。此外,2017年下半年,上達電子還在江蘇邳州啟動了COF項目,總投資超過30億元,項目將在未來兩年內建成投產,并成為國內第一條獨立自主的COF生產線,從而打破韓國在該領域的市場壟斷。另據透露,上達電子還在智能汽車、柔性顯示、5G終端和人工智能終端等下游新興市場提前做出部署,目前在技術研發上已經就緒,并正為量產積極準備。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國家持續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切實提高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大好契機下,上達電子將繼續加強柔性電路板關鍵技術創新研究,加強科教產融合,基于創新鏈,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帶動FPC產業實現根本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