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7 日消息,2022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于 8 月 26 日、27 日、28 日在北京、海南兩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集中展現了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
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高規格、國際化且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大會,2022 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規模和規格上均創新高。
本次大會技術展覽品涵蓋新能源汽車整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氫燃料電池、汽車芯片、能源供給和配套設施等 40 余家參展企業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此外,大會期間將舉辦 20 余場會議論壇及多場同期活動,預計將有 1000 多名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政產學研高層云集大會現場。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稱,國外針對動力電池碳足跡的標準、政策、法規的研究已經率先啟動,并且在加快推動。曾毓群提及,電池產品的碳屬性,已成為歐美下一步監控的重點,而中國作為電池生產大國,在電池碳足跡的研究已明顯落后。
“碳足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哥倫比亞大學提出的“生態足跡”,主要是指在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所排放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氣體總量。相對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碳足跡是從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分析產品生命周期或與生產和消費活動直接、間接相關的碳排放過程。
歐盟去年向世界貿易組織 (WTO) 通報了《關于電池和廢電池的法規提案》,對容量 2kWh 以上的電池增加了碳足跡、再生原材料、電化學性能和耐久性、可拆卸和可替換性、二維碼標簽和 CE 標簽、電池管理系統、電池護照、安全性等要求。
簡單來說,2024 年 7 月 1 日起,只有已建立碳足跡聲明的動力電池才能投放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曾毓群此前也在 2022 年兩會期間提出了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機制、電池碳足跡、鋰資源供應、鋰電池運輸等方面的建議,其中就包括《關于加快我國電池碳足跡研究并建立中歐互認機制的提案》提案。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 2021 年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在制造業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
他認為,電池在整個新能源產業鏈中具有關鍵作用,歐美各國已紛紛將電池納入戰略規劃,并制定了相關的配套法規。我國在電池技術、制造和產業鏈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但在電池碳足跡核算標準與方法論方面存在空白,而歐盟正在加快制定《歐洲電池法》。
盡快啟動中國電池碳足跡標準和方法論研究,建立產品碳排放管理體系,參與全球碳中和規則制定,推動與歐盟建立電池碳足跡管理互認機制,對于確保我國電池領域全球競爭力十分重要。
曾毓群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借助我國產業鏈完善、應用數據豐富的優勢,加快電池碳足跡方法論研究。同時與歐盟積極溝通,建立合作交流機制,推動中歐電池產品碳足跡方法論的協調與互認。
二是建議有關部門按年度、分區域更新發布我國電力碳排放因子,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我國電池產業鏈各環節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及時更新并向國際通報。
三是加強綠色電力認證國際合作。研究適用于我國電池產業發展和產品需求的綠證管理制度,并通過區塊鏈、5G、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為其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