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硬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核心——訪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程和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將激勵全社會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擦亮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11月7日至8日,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將舉辦“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國家部委、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相關領域院士專家、科技企業領袖、知名投資人等800余位嘉賓將參會。
值大會開幕之際,領銜建設國家重大科技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中心”的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程和平結合自己從事的科研領域,以獨特視角對“硬科技”進行了解讀。
記者:請結合您所從事的科研領域談談您對“硬科技”的理解。
程和平:望文生義,硬科技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的科技,是真正核心的物理的科技,有別于互聯網的虛擬世界的科技。另外,硬科技之上就是黑科技,就是未來的科技,無人之境的科技。
生物學成像技術是硬科技的重要范疇之一,是研究生命和疾病復雜現象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生物細胞學說是在三四百年前顯微鏡發明的基礎上誕生的。有了顯微鏡,人們才看到了細胞。上世紀初,X射線出現。之后,PET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近期的超分辨光學成像手段逐漸被發明。每一次成像手段的更新,都為人們認識微觀世界、認識復雜的生命體系帶來躍升。這種革命性的科技手段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
記者:請您介紹生物學成像技術的發展現狀。它未來的前景如何?
程和平: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起步晚,自主研發近幾年才開始。不過,隨著國家支持的青年人才千人計劃,隨著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們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
在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和整個大型科技專門領域,基金委從2012年開始設立重大科研裝備項目,每年有六七個,支持力度都在千萬以上,有的甚至過億。特別是在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國家“十三五”布局了大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即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設施。該設施由我國科學家首倡,在國際上是一流的,它的整合度、融合度以及產生的輻射效益值得期待。
我認為,生物學成像技術有三個發展趨勢:多模態融合、跨尺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加入和依靠大數據進行的數據層面的融合。
記者:在您看來,“硬科技”對于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有怎樣的意義?
程和平:硬科技是拿錢買不來的。硬科技是必須依靠我們自身的創造力,依靠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再加上國家的經濟實力,才可能實現的一種競爭能力。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硬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核心部分。
記者:您是如何理解科學家的工匠精神?
程和平:科學研究有兩個特點,一是“大膽假設”,二是“小心求證”。科學家的工匠精神更多體現在“小心求證”環節,需要非常精確、嚴格、充分的數據支持,需要一遍又一遍、仔仔細細的推敲,讓假設得到實驗數據的科學支持,而不被假象所混淆。
記者:十九大之后,西安市政府將舉辦“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您看來,這次大會對于提升西安的硬科技實力和國際知名度具有怎樣的意義?
程和平:意義非凡。首先,在人才方面,大會將聚集和引進更多的硬科技人才。西安是千年古都,也是現代軍工重鎮,衛星等我國國防領域的很多硬科技都在這里。可以說,這次硬科技大會將是歷史和未來的交匯。其次,在精神方面,大會將喚起民眾對國家科技發展的高度關注,將有力增強科技自信。
西安承載了歷史人文與新技術新市場相結合打造“硬科技之都”的使命,應深入挖掘西安的科技資源優勢,通過科技產業化拉動增長,使其成為科技創業和人才聚集高地,堅持創新,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