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影
來源:PingWest品玩
一組數據供參考:本次采訪歷時近兩個半小時,速記稿中,出現“印度” 36 次,“OPPO” 33 次,“蘋果” 25 次,“iPhone” 18 次,“三星” 11 次,“華為”9 次,“小米” 8 次,“錘子” 3 次。
產品還沒正式發布,劉作虎就把一加 5 的定妝照發到了微博上。
因為看起來太像 iPhone,網絡上的部分評價很極端,“一加版 iPhone 7 Plus”、“OPPO R11 Pro”、“老羅秀出的假堅果 Pro 被一加做出來了”此類評論比比皆是。
甚至我自己也動搖了。盡管在更換到三星 Galaxy S 8 之前,一加 3/3T 是我的主力設備,我對其腰線、弧度等細微處,包括系統優化的用心深有體會。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心存疑慮,有些不愿承認新品會是這個樣子。
更有甚者,國內發布會都已開始、海外媒體評測鋪天蓋地了,還有人期待著劉作虎和一加能像老羅和錘子在堅果 Pro上那樣,來一個大反轉。
很可惜,沒有。
接下來,我們就聽一加 CEO 劉作虎講講他是怎么看諸多 Android 手機的精神教父蘋果,以及一加 5 為什么偏偏像iPhone 7 Plus 那樣把雙攝模組放在了在背部左上角。
比起自大的同行,他坦承蘋果的偉大
愚昧的人才會說這話,我看網上太多的愚昧的人,說蘋果現在產品沒有進步或者沒有創新。我覺得這是無知的人,因為他不是這行業,或者他不是做產品的。
但是實際上蘋果的產品仔細去看,行內人一看就明白……比如說 iPhone 7 攝像頭做那個(和機身一體的)火山口超極難,我們自己做產品我們知道,你要做到它那個弧度。蘋果跟富士康搞了一年。
你再看它的顯示屏玻璃的周圍不是有一圈塑料框嘛,后來 iPhone 7 塑料框又比 iPhone 6 又窄了一點,更順了幾乎看不到了。這是工藝很大的進步。但是大家會說這蘋果的設計沒什么區別。
包括 iPhone 7 亮黑色工藝做的跟鏡子一樣,我們其實在它之前就嘗試過,其他產品(品牌)也嘗試過,就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你沒有把它做成毫無瑕疵的感覺。
說到蘋果和 iPhone 的設計,劉作虎可以一口氣列舉出很多具體而細碎的實例,足見他對產品和設計的親歷親為。而回想起早年自己在微博上跟風吐槽 iPhone 6 的設計,他毫不避諱地承認那種評價很無知,“產品真的是做的很極致。現在過了幾年還是挺好的。”一加要做的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劉作虎說在很多設計上一加跟蘋果的理念是類似的,同樣追求輕薄、簡潔、干凈,以及極致和專注。
即便在如何看待蘋果這個問題上,一加遠比它的同行更坦誠和務實,但在看客們的眼里,這似乎還不能解釋攝像頭怎么就正好跟 iPhone 一樣放在了左上角,The Verge 一加 5 紀錄片里呈現的那么多原型機中,為什么選中了最像 iPhone的一個?
劉作虎的回答很簡單:為了輕薄。
從手機的結構設計來分析,和一加 3 一樣放在背后中間位置的話,跟正面的屏幕正好堆疊在一起了,雙攝像頭模組凸起來的高度就會增加。放在左上角就能錯開,省下了一個屏的厚度,換來的結果是攝像頭的突起僅有 0.7 毫米,手機也更輕薄了。“輕薄一直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方向。”劉作虎補充道。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來解釋傳聞中的 iPhone 8 諜照中攝像頭詭異的位置:額頭部分排列了太多傳感器、揚聲器組件,沒有足夠的空間橫著放置雙攝像頭,否則就要增加厚度,這也是蘋果不想看到的結果,在它的歷史中,下一代產品比上一代更厚更重的情況極少出現。
一加 3T
做手機要本份
你可能知道,劉作虎不太接受媒體采訪,除了新品發布外,他也不會蹭熱點,在媒體新聞里的存在感奇低,稱之為“消失”也不為過。
堅持一年只做一款旗艦后,他露面的次數更少了。他更喜歡埋頭做產品,思考怎樣讓手機更流暢。他調侃,“(同行CEO 們)太忙了,他們的事情很多,做的產品也很多,我很閑啊,(從第一天試產出來)我就每天用,提問題……”
一加 5 發布前一天再次面對媒體,他聊得最多的還是產品。他說,聽到“懂行的人都知道一加 3 是最流暢的 Android手機”這句話讓他很欣慰,覺得之前一年的付出沒有白費。“我整天在家里就是不停地劃劃,就是調這流暢性。我們專門有一個團隊就是整天研究怎么做的更流暢、更快、更省電、更穩定就干這活。快、穩、省,才是手機應有的本分。”
劉作虎是那種相信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的人。“一加三出來之前也被罵得狗血淋頭,這不就是 HTC 加華為、HTC 加iPhone 嗎?但是你看發布會之后,好評如潮。”
一加 3/3T 在市場上的成功給了他足夠的自信,單品幾百萬臺的銷量,即便放在大品牌中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
他的自信更多來源于產品本身,更確切地說是普通用戶察覺不到的細節里。其精髓之一是機身四周的棱線或稱之為腰線,為了更好的手感和視覺效果鬼知道他把設計師和工程師們虐了多少遍。而這些恰恰又是照片難以呈現的。
“一加 5 身上的這條棱線,是這幾年一加一直堅持的設計語言。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一定要做這條棱線,又費時又費錢的。但是你不妨拿出你的 3/3T 仔細看一下。就是因為有了這條棱線,整個手機才有了精氣神,會很耐看。細微的區別會構成產品的氣質和精致度差異,包括我們一直堅持的背部弧度和手機邊緣倒角處理也是如此。”
劉作虎微博上的這段話是給一加 5 的背書,字里行間透著對細節的執念,沒耐心的話估計都讀不完。“(說一加 5 像OPPO R11)太不懂設計。它背后光影的感覺跟我們不一樣,它更柔。OPPO 哪有這個棱。我只知道憑感覺。”
作為“最會做手機的皮包公司”的掌門人兼產品經理,劉作虎的品味有口皆碑。大量擁躉對一加在設計上的錙銖必較深信不疑。當然更多的可能是像我這樣的,在上手把玩了產品后臨陣倒戈,于是一加 3 的劇本重演。新品依舊是一款值得把玩地產品。
對于在國內只走線上渠道、無實體體驗店的一加來說,上手試用產品似乎不太現實,剩下的一個途徑就是劉作虎信奉的口碑傳播。這時,他喜歡用印度亞馬遜的用戶評價數據來作證,一加 3 平均 4.4 顆星的評價在 iPhone 7/7 Plus、LG G6、HTC 10 之上,高居首位。
但有時劉作虎的低調和篤信口碑傳播也會令同事捉急。營銷的同事驚艷于某個同行新品發布會上秀出的酷炫功能,攛掇他也去做一個,直接被劉作虎給懟回去了,“有毛病啊,還沒理解我們的本分,什么叫回歸用戶價值。”
這種強調本分的理念跟 OPPO 多有相似,劉作虎并不避諱。“一脈相承的東西難免,但是的確好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繼承呢?”
他告訴同事,一加的春天在 2018 年
某種程度上來講,一加在 2016 年也算經歷了一個小小的春天。殘酷的競爭中它活了下來,養活了 600 多人的團隊。而且它不僅活著,活得竟然還不錯,2016 年上半年虧了不少錢,到了年終卻盈利了。
而之所以說一加的春天在 2018 年,劉作虎分析了三點原因:
其一是手機行業品牌一定會越來越少,并且以前那些搞噱頭的品牌基本上跟我預期的差不多,該死的也死的差不多,或者有一些已經正在死亡的路上。我們在很專注地做好 Android 手機,只做旗艦,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并且只做線上,你會發現跟我這么定位的人還沒有,你說現在很多線上有逼格品牌也沒有什么太多選擇。
其二是未來幾年新的品牌再想冒出來的可能性也很小。原因是整個產業的供應鏈會越來越集中,扶持第二個小米地幻想破滅后,供應鏈回歸現實,小的品牌再想找到好的資源、拿到好的元器件、有好的技術支持可能性幾乎為零,你憑什么跟大公司 PK。
除了相近的產品理念,一加并不避諱 OPPO 在供應鏈和生產工廠上對它的支持,“這是我們的先天優勢。”共享產業鏈資源給了一加足夠的底氣,它可以像三星、小米那樣去跟高通談最好的芯片,還能拿到三星的 AMOLED 屏幕。“高通CEO 說了(驍龍 835)肯定保證我們。你想想它還能扶持誰吧,旗艦芯片就是三星、小米還有誰啊,其他家都不行。”
劉作虎之所以能旁若無人地醉心于打磨產品,為了一個腰線和后背的輪廓改了一遍又一遍,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有OPPO “撐腰”。這個時候你才猛然回過神來,原來一加才是手機行業里真正的富二代,其自由度甚至要超過同樣自稱富二代創業的華為榮耀。
產品端的一個體現便是一加手機上的 Dash 閃充。“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洗腦式宣傳口號背后的 VOOC 技術成就了 OPPO 崛起的基石,也讓劉作虎能志得意滿地說,“你們覺得有比我們這快充更快的手機嗎?”
得益于供應鏈的支撐,一加 5 率先用上了 8GB 內存。另外劉作虎透露,一加 5 的備料已經下單 100 萬臺,并且可以根據首銷情況隨時追單。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單品幾百萬的銷量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說是很漂亮的成績,國內地銷量也達到了 70 萬左右。一加在印度、歐洲、美國等海外市場的口碑也都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銷量。尤其是印度,班加羅爾的店面現在每個月還能賣出 1000 多臺機器,要知道一加 3T 在印度的售價并不便宜,3 萬多盧比,約合人民幣 3500 元,在印度的中國手機品牌中,一加是唯一一個賣到這個價位段上的。
(放在三四年前)你能想到 OPPO 今天能夠賣一億多臺嗎?它不也是兩百萬臺、五百萬臺、六百萬臺、八百萬臺、一千萬臺這么做起來的嗎?我們現在才是幾年的時間,所以我一直跟團隊講不要著急。因為你一急就會犯錯,犯錯的話,等春天來的時候你就死掉了。
他在等一個契機
你很難從劉作虎口中聽到同行那樣驚世駭俗的言論,他會跟你聊做手機的細枝末節,像個沉迷數碼電玩的大男孩一樣,大到外觀設計、雙攝調校,小到跟高通反饋振動器驅動缺陷換來下一代產品更高級的震動手感,并樂在其中。
有那么一瞬間,你會想如果手機公司的老大們都像他那么關注產品就好了,可以干脆地擺擺手說“我看不懂手機 AI,無線充電是個偽命題”。但你知道這很不現實,畢竟王思聰只有一個。這也是一加在這個行業里的特別之處。
對于未來的發展,劉作虎說:“要堅持我們的本分,我們的愿景就是成為更健康、更長久的企業。但是你只要這么堅持地去做,分地去做,踏踏實實去做,總有一天只是時機和時間的問題,你一定要去相信這個,這就是信念,你只要有這信念,只是時間和時機的問題。”
他在等待一個恰到好處的時機和產品。就像 Mate 7 之于華為。
你覺得,會是一加 5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