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資料圖)
在種種瘋狂的背后,我們也不禁有了新的疑惑,董明珠此前堅決以個人名義力挺“銀隆”,究竟是“玩資本”還是真造車?
如果在一年之前提到珠海銀隆,想必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是一家怎樣的企業,但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卻幾乎以一人之力,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在江湖上聲名赫赫。
從去年董明珠攜手萬達等資本投資銀隆新能源以來,銀隆開始瘋狂建廠。截至目前,珠海銀隆已經分別在成都、天津、蘭州、南京設立了產業園,總投資高達285億元。
同時,銀隆在長沙的基地也正在規劃,另外其在安徽合肥的產能布局也初步敲定,再加上此前珠海銀隆在廣東珠海、河北石家莊、河北武安等生產基地,珠海銀隆橫跨全國的版圖正在逐步形成。
而在大舉擴張的背后,銀隆希望登陸A股市場的意圖也逐漸浮出水面。
沖刺IPO提上日程
據廣東省證監局網站顯示,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于今年5月17日在廣東省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并進行受理公示,輔導機構為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消息被曝光后,在業內引發廣泛關注。頻頻動作之后,銀隆似乎終于要沖刺IPO(首次公開募股)了。
而5月22號,珠海銀隆相關負責人卻向媒體透露:“目前珠海銀隆還沒有遞交IPO的相關材料,現在談上市時間還早。“
不過分析認為,銀隆方面出于種種考慮以及對不必要風險的規避,對于“上市猜測”給予否認并不令人意外。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向廣東省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已然意味著珠海銀隆的上市被提上日程。
事實上,珠海銀隆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在董明珠攜手王健林入股銀隆以后,銀隆的估值已達134億元,是其初期注冊資本的223倍。自2009年成立以來,銀隆完成了10次股權轉讓和7次增資,實現了估值的飛躍。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銀隆辦理輔導備案登記的前幾個月,有媒體曝光,董明珠已經對珠海銀隆的持股比例已經達到17.46%,成為珠海銀隆的二股東。要知道,此前董明珠第一次入股時,其對珠海銀隆的持股比例僅為7.46%。
這也意味著,董明珠又低調增持了珠海銀隆10%的股份。目前,董明珠手中的珠海銀隆股票市值達到23.4億元,倘若珠海銀隆成功完成IPO,則意味著她手中的股票還會繼續增值。
當我們站在現在回望過去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不由驚嘆董明珠的眼光以及其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其“投入全部個人身家”的瘋狂之舉也可在如今得到一些解釋。
但在種種瘋狂的背后,我們也不禁有了新的疑惑,董明珠此前堅決以個人名義力挺“銀隆”,究竟是“玩資本”還是真造車?
產品與技術先行才是王道
如果將時間拉回去年,我們可以聽到董明珠對個人入股珠海銀隆有很多言論:
“格力收購失敗是格力的巨大損失,我今天愿意拿所有的資產投入到銀隆中去。”
“我看好珠海銀隆的技術,看好它給我們中國乃至于世界帶來的環境保護。”
“我買了一個特斯拉,但是我后來發現特斯拉電池不是鈦。而且我用了這個特斯拉電池三年不到就換電池了。但是我今天在這里投資了銀隆,我今天在這里代表銀隆說一句話,你用了銀隆車,十年保證你不換,電池壞了是我的。”
……
這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董明珠對銀隆的技術有著絕對自信,甚至認為銀隆在某些層面比特斯拉更先進。
而今年3月份,珠海銀隆最新打造的一款新能源電動車正式公開亮相,但卻引發了諸多吐槽。
很多網友在看了新車之后,都將銀隆新能源車的車標作為吐槽的對象,紛紛表示太奇葩,當然這并不是重點。
這款電動車采用的是銀隆標志性的鈦酸鋰電池技術,按照官方的說法,這款電動車可實現快速充電且續航里程可達到200km以上,但這卻一直沒有得到實際的驗證。
而此前一直備受爭議的銀隆“鈦酸鋰電池”也一直未能真正為自己正名。
眾所周知,目前電池市場應用最多的電池是磷酸鐵鋰、三元鋰、碳酸鋰電池,而鈦酸鋰電池仍屬小眾,但鈦酸鋰電池卻并非是一個新鮮事物,其由于本身的局限性,一直未得到“重用”。
此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曾表示,鈦酸鋰電池雖然在一些局部地區,特別是極低溫度下面存在一定市場,但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那么好,它還需要“苦練內功”。
也有汽車業內的電池專家表示,“鈦酸鋰負極電池具有快充性能、長壽命、高安全性等優點,缺點是能量密度低、價格高,只適用于公交車使用。但是,近來碳負極的快充電池進步很快,其能量密度高、成本低,鈦酸鋰負極電池將沒有優勢。
而在技術方面,銀隆的競爭對手——微宏動力與國安盟固利都有搭載多元復合鋰快充電池技術的產品替代鈦酸鋰,而銀隆并沒有這方面的進展。
可以說,目前銀隆在技術和產品上的實力還是令人質疑。
而在這背后值得注意的是,銀隆本身的技術研發水平或許也并不如董明珠表達得那么夸張。
2004年,銀隆的老板魏銀倉在珠海注冊了廣東銀通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銀隆的前身),在很多領域進行投資后,他最終將目光投向了動力電池領域。而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最大進展,則在于其2011年收購了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奧鈦納米科技有限公司53.6%的股權,并將其鈦酸鋰電池技術和生產線收入囊中。
基于此,也曾有汽車行業專家表示,“銀隆此前主要是靠收購專利和販賣專利賺錢,不是做實業和制造業起家的。”這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銀隆在技術研發方面并未有太多底蘊。
而退一萬步講,就算有了技術,對于銀隆來說造車也并非易事。拿同樣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來說,其在汽車市場耕耘多年,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磕磕絆絆走到如今,方才在自主品牌陣營中取得一席之地。
對于珠海銀隆來說,其在產品和技術上或許還需要更長久的探索。
整體來看,珠海銀隆雖然在董明珠的帶動下迅速成為明星企業,并且瘋狂擴張,但如若沒有技術和產品支撐,或許那些看起來的瘋狂都是沖擊IPO之下的假象,難免令人質疑。
對于董明珠或者銀隆來說,對待造車這樣一件大事,或許還需要腳踏實地,潛心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