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做外賣的滴滴正在開啟自己的擴張之路,最新的戰場是成都、南京和泰州。
而在另一邊,不斷被滴滴在自己地盤試探的美團,盡管也通過推出打車服務擺了對方一道,卻仍然有著深深的焦慮。
戰略上的處理是從長計議,但在戰術上,率先出擊總是成為第一選擇。
美團滴滴再現 “二選一”
早在 4 月初,當滴滴外賣開始在無錫上線時,美團就被曝出要求商家在進駐平臺時 “二選一”,否則會被 “封殺”。
當時美團回應稱,外賣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美團一貫堅持 “以客戶為中心” 的原則,尊重商家在市場中的自主選擇權。
不過從具體的動作來看,事情似乎不像他們說的那么簡單。最近,有無錫商戶在接受江蘇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自己的店鋪之前上過滴滴外賣,就被美團方面強行下架;即使后來重新上架,店鋪的排名也被降得厲害。
按照正常排名的話,那時候我的銷量(每個月)已經達到五六百,排名應該前十名左右,現在你在美團頁面上搜我家店面,別說十名,二十名以后都搜不到我家店。美團排名下降之后,現在一天不會超過十單,一天也就四五單、五六單這樣。
而其他有類似遭遇的商戶還透露,客服給出的理由是 “系統升級”,但他們感覺不太可能。
就在美團給出了 “不方便進行回應” 的回應時,無錫市工商局方面也表示,這種迫使商戶在平臺之間做出排他性選擇的行為,嚴重侵害了商戶的自主經營權,也擾亂了外賣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
就在不久之前,無錫市工商局還曾就 “二選一” 現象約談了美團、餓了么和滴滴三家平臺,要求他們進行整改。但從現狀來看,情況似乎并沒有太大的改善。
無論是傳統巨頭還是新興獨角獸,游戲規則不會變
在商業競爭中,即使 “二選一” 并不能算是一種很高明的打法,但在現有的局勢之下,雙方都不會輕易放棄這種成本較低的狙擊方式。
當滴滴開始送外賣,美團開始做網約車,如今不想做平臺型公司的似乎都不能算做一只合格的獨角獸。但當所有人都想當獨角獸的時候,在各個領域的短兵相接也就不可避免了。
(圖片來自:連線家)
滴滴的遠大夢想建立在出行服務上。雖然在前兩年的網約車大戰中依次擊敗了快的和優步、逐漸確立起相對壟斷的市場地位,但美團的突然襲擊還是給了滴滴會心一擊——在短短 50 天內,美團打車便在上海市場獲得了 15%-33% 的市場占有率。
而在另一邊,致力于讓用戶 “Eat better,live better” 的美團,也遭遇了滴滴的狙擊。同樣是用了燒錢補貼這個屢試不爽的方法,滴滴外賣也在撬動著本以為已兩分天下的外賣市場。
在《滴滴是曹操還是袁紹?》一文中,作者曾提到,平臺之間的競爭要素主要有三個:品牌、價格和匹配效率。
在品牌方面,美團想要在打車領域超越滴滴,和滴滴想要在外賣領域超越美團,實際上差別不算特別大,尤其是當滴滴遭遇最近的一連串信任危機之后;在價格方面,雙方都適用于平臺交易法則——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總交易成本,才能更大程度地獲利;而在匹配效率方面,兩家的規模都已經相對達到了及格線,接下來要受到考驗的,仍然是 Lyft 創始人口中所說的那個 “從接單到抵達的 3 分鐘” 運營成本。
(圖片來自:搜狐科技)
從這些維度來看,盡管滴滴和美團在平臺發展的長遠規劃中中有不小的差異,但在短期內,無論是雙方的主要對標用戶,還是平臺運營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重合,因此這一場 “美滴之戰” 在所難免。
正如傳統巨頭阿里和騰訊已經不可避免地互相往對方領域試探一樣,市場上的蛋糕已經做到足夠大,誰都想在這場零和游戲中分到更大的那一塊,即使 “二選一” 可能會傷害用戶體驗,但對勝利的渴望已經讓他們顧不得那么多了。對美團和滴滴這兩頭新興獨角獸來說,道理也差不多。
畢竟生意就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