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馬斯克計劃用“賽博格”與人工智能競爭
馬斯克口中的“半機械人” 是進化還是末日?
北京時間2月17日消息,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如何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伊隆·馬斯克認為,“賽博格”(cyborg,又稱改造人、機械化人、機械化有機體)是這一問題的答案。2月13日,在迪拜舉行的世界政府峰會上,這位特斯拉公司和SpaceX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討論了“生物智能和數字智能結合”的必要性。
馬斯克稱,計算機對于人類最主要的優勢之一,便是它們能以極快的速度發出信息。人類的打字速度是有限的,但計算機發送信息的速度卻能達到“每秒一萬億字節”。隨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變得越來越先進,人類也需要進行演化以保持優勢。“一些連接大腦的高帶寬互動設備將幫助人類和機械智能之間達到某種共生關系,或許還能解決控制權和實用性的問題,”馬斯克在談到人類需要把思維和電腦結合起來的時候說道。
在之前的討論中,馬斯克提到了一個能連接人類大腦和電腦的系統,即所謂的“神經織網”(neural lace)概念,指的是在人類大腦上加入一個數字化的智能層,美國知名科技網站Recode在去年的Code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在引入這一概念之后,馬斯克還透露了互通界面研究的進展,并深入討論了他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看法。
馬斯克還表達了對“深度人工智能”(deep AI)的擔憂,認為一個普通的人工智能將“比地球上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盡管人工智能技術還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但馬斯克稱,人類大腦和機械智能的結合將確保人類在未來繼續擁有統治力。
馬斯克稱眼下人工智能已經在取代人類工作上造成了威脅。在世界政府峰會的演講中,馬斯克特別提到了自動駕駛汽車——特斯拉公司是該領域的領軍者,認為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駕駛者,特別是貨車司機、快遞公司駕駛員和出租車司機等崗位。
“從技術革新的角度,最近的沖擊便是自動駕駛汽車,但是許多人的工作就是開車。事實上,我覺得這可能是最大的一個雇員人群……各種形式的駕駛工作。”馬斯克估計,一旦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工智能接管了人類的駕駛工作,全世界大約會有12%到15%的勞動力失業。
科幻電影《蘋果核戰記》中的半機械人
賽博格這個舶來詞匯是對英文“Cyborg”的音譯。它是指運用科學技術對人類身體進行控制和改造,從而使人類身體的機能更加強大。我們不妨用一個更加通俗的詞匯來稱呼人類與機器“混血”后的結果——半機械人。
科幻作品中從來都不缺乏“神通廣大”的半機械人,然而人類真的終將走向這條道路嗎?
現實篇
借機械之力,突破身體的“牢籠”
“我想過一段時間我們可能會見證生物智能和數字智能更緊密的結合。”馬斯克認為,結合的關鍵在于網絡帶寬,也就是人類大腦與數字化大腦的連接速度。他相信未來更高帶寬的腦機傳感器可以幫助創造人類和機器智能的結合體。
拋開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人類對半機械人的憧憬,有著根深蒂固的原因。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人類無窮的欲望始終受限于脆弱的身體。這是顯而易見的:博爾特目前保持著人類百米賽跑的紀錄,折算成時速也就37.5公里左右,并且即使博爾特本人也不可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奔跑一小時。
而人類自身的進化又是相對緩慢的。不妨用摩爾定律來說明這一尷尬局面: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與此相應,大部分人的手機每隔一年半就會更換一次,其功能更是花樣百出。在這一過程中,你可曾感受到人類身體的進化?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不但是雙腿和大腦,人類身體在很多方面都難以與機械相媲美。但人類的愿望并不因此而偃旗息鼓,甚至可以說這種尷尬的局面催生了另一種聽起來有點奇怪的欲望:如果把人類的身體和機械結合起來,效果會不會好一點?
其實,未來感十足的半機械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苗頭。
美國小伙子蒂姆·加農曾在自己的胳膊里植入了一個大小跟智能手機差不多的電腦芯片,并將其命名為“Circadia 1.0”。這塊芯片可以監測他的生命體征,并把這些數據發送到他的手機上。比如,如果“Circadia 1.0”覺得蒂姆快要發燒了,就會給他的手機發個短信告訴他。
而西班牙藝術家尼爾·哈比森直接在自己的腦袋上動起了心思。他患有色盲癥,但是卻可以“聽”到顏色。尼爾在自己的顱骨上安裝了一個類似攝像頭的東西充當他的電子眼。這個電子眼可以捕捉到外部世界的顏色,然后將其轉化成聲波,并通過骨傳導傳到尼爾耳朵里。在尼爾的世界里,每種顏色都對應一種聲調,比如紅色是F調,黃色是G調,藍色是C調,綠色是A調……
科幻篇
超越思維局限,讓人機無限聯動
與現實中的嘗試相比,科幻作品中的賽博格技術才叫真正的天馬行空。而且這類作品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科幻電影《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機械戰警》,到后來的《阿凡達》等等可謂層出不窮。
在《機械戰警》中,盡忠職守的警官墨菲與匪徒們發生槍戰,墨菲不幸中彈,身體被打成“篩子”,被搶救后變成了只有腦部還有微弱活動信號的植物人。不過故事出現轉機,在賽博格技術的幫助下,墨菲不但站了起來,還成為刀槍不入的機械戰警。《鋼骨》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節,只不過讓主角獲得重生的賽博格技術來自神奇的外星能量。
《攻殼機動隊》中的半機械人似乎更符合近未來賽博格技術的發展趨勢。影片中的人類依然擁有生物大腦,但是其他身體部件由機械替代。同時,半機械人可以和電腦連接,并利用電腦來指揮機械肢體。這與現實中的腦機結合技術有相似之處。
與上述電影在人體內植入鋼筋骨骼不同,電影《阿凡達》《明日邊緣》《第九區》等都涉及人體外骨骼動力裝甲,特別是《明日邊緣》和《第九區》完美地再現了賽博格技術支持下的人類外裝甲武器系統。不得不提《阿凡達》之中的“移動平臺裝甲”,這樣具有人形的且火力巨大的裝甲平臺,由人操控,但是其能力卻是超人的,比現在任何一種裝甲武器都具有攻擊性和靈敏性,在速度上也完勝坦克裝甲車。
《明日邊緣》中的單兵攜帶式外骨骼武器系統則在《阿凡達》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人類走出了移動平臺式裝甲的駕駛艙,將自身變成了武器平臺。這樣每個士兵就是一個武器平臺,單兵的作戰能力更是呈幾何倍數增長,而士兵傷亡率卻下降了。
更有甚者,電影《終結者》中出現了液態金屬機械人,這種機械人完全由液態金屬構成,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像人類一樣行走運動,而在危機時刻,可以液態化,從家里的下水道流進地下水管道中或者從門縫里穿過。由于液態具有隨形性,這些液態機械人可以變成任何一種外形,也就是實現了變形。
探討篇
把人改造成“超人”,或是一把雙刃劍
賽博格技術似乎為人類進化提供了一種“捷徑”。除了上述所說的種種半機械人形態,它或許可以賦予我們更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凡能力。比如,如果與機械結合之后,就可以不知疲倦,不用再睡覺,很多抱怨人生苦短的人便相當于擁有了雙倍的生命。更進一步,如果半機械人可以長生不老,豈不是更加妙不可言?
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人機互聯的賽博格技術也很有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賽博格技術對人體功能進行了改變,使人類變得更像“超人”,但是這種改變肯定不局限于人體,而將波及道德倫理,甚至整個人類社會。在《機械戰警》中,墨菲雖然變成了令匪徒聞風喪膽的超級警察,但卻失去了與家人親密接觸甚至感受溫情的能力。所以墨菲所獲得的賽博格技術,對社會治安來說可能是好事,對他的家庭而言,卻是沉重的打擊。
墨菲作為一名警察,在被賽博格技術改造成機械戰警后順理成章地繼續擔負起懲惡揚善、維持社會治安的任務。可是,如果同樣的技術被匪徒們利用,惡霸們擁有了所向披靡的超能力,后果將不堪設想。而且,像《阿凡達》和《明日邊緣》中那樣,人類通過賽博格技術擁有了驚人的殺傷力和破壞力,誰又來約束他們呢?
《銀翼殺手》也探討了半機械人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劇中的復制人是擁有人類智慧和機械身體的生物,他們因自身能量即將耗盡而劫持星艦到地球尋找能量。這不禁讓人想到,未來如果眾多人口都變為半機械人,支持半機械人活動的能量將來自何方?而半機械人與血肉之軀的人類相愛,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都是對社會倫理道德的考驗。
再說了,人類已經憑借對工具的靈巧應用站在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假如賽博格系統使人類更加強大,強大到可以隨意上天入地,完全突破了自然的限制,到那時候,人類會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是對地球造成更大的破壞,也真的很難說。
人類對技術的追求永不停歇,但是未來要不要把那些看起來很美妙的技術嫁接到自己身體中,還是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