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謂是金融科技風起云涌的一年,后監管時代,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熱詞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當我們看到AlphaGo與醫療、機器人結合,而各類新金融平臺無不圍繞“數據”展開業務時,金融科技已成金融行業炙手可熱的新星。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近日在開年大會上表示,力爭在2020年京東金融躋身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劉強東為何如此看好京東金融?此次擲地有聲,背后又有什么資本與實力做支撐?
數據壁壘望塵莫及
當前做大數據應用的公司分兩類,一類是已具備大數據能力的公司,涵蓋數據的采集、存儲和分析;另一類是初創大數據公司,他們依賴大數據工具,其大數據應用還需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務。
從京東金融過往三年取得的成績來看,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先天的數據優勢。單就京東集團近2億的活躍用戶和數以千億的交易量、幾十萬的供應商與合作伙伴數據已遠甩其他企業。而據京東金融副總裁許凌透露,實際上現在京東金融自身產出的數據也已經能夠與京東商城體系的數據量并列,此外還包括通過一系列投資和合作所獲得的數據。如此大規模的、多維度的、動態的數據,及時放在全球范圍來看,也是鳳毛麟角。
另外,就是數據的處理和應用能力,很多企業都號稱擁有大數據,但實際上能將之應用的缺比較少。機器學習、人工智能這類技術,說的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京東金融率先應用起這些技術,能看得出這個企業確實有一股子的敢于創新的勁頭。
京東金融去年高調表示,在今后三年,每年在技術領域的投入總額增長不低于100%,并且上不封頂,用以持續提升數據獲取能力,升級數據技術能力,開發更多數據模型產品。由此可見,技術壁壘的建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京東金融在技術壁壘的建立過程中嘗到了甜頭,未來在這塊持續加大投入,是一條十分清晰的戰略。而數據和技術不像別的壁壘,這不是別人三天兩天想追就能追的上的。
改善成本效率的價值
有了數據和技術之后,如何將這種數據和技術應用于金融,并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科技公司能夠打破固有的格局天花板,真正成為一家具備全球影響力公司的關鍵。此次開年大會上,劉強東提到京東金融誕生了一批如白條、京保貝等領先行業的產品。在外界看來,這些產品才是京東金融的最佳代言。
依托大數據、風控、技術等能力,為企業提供信貸、理財等服務以及圍繞消費者個人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決方案。京保貝也好,白條也好,小白理財也好,京東金融推出的這些明星產品,歸根到底是源于實體經濟的需求,源于市場依然存在的資源錯配。服務企業也好,服務個人也好,服務金融機構也好,不管服務對象是否發生變化,說到底還是像劉強東所說,公司價值有多大,決定于你的成本效率。
“能把幾千萬、幾個億的貸款収回來,不算什么困難,把無數筆的三千、五千的貸款收回來,才真正是技術。京保貝能夠實現三分鐘放款,卻沒有一個人工信貸審核員,沒有一個物理網點,這才是技術。”在劉強東以及整個京東金融的管理層看來,京東金融所有的產品及服務,實際上都是圍繞著改善用戶體驗,改善成本結構來展開,而技術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
全球TOP3的支撐力
很多人經常會猜,京東金融未來能值多少錢?說實話,在我看來,這個數字猜起來沒有意義。目前比較主流的估值方法,大多是參考這個企業一年交易額達到多少,一年營收達到多少,一年利潤達到多少,這些數據固然有參考價值,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企業前景。
很簡單的一個觀點,如果京東金融做自營金融,在中國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大不了能做到一家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規模。然而,如果其定位是服務金融機構,實際上他的潛在客戶是沒有邊界的,其價值也是沒法實際去估量的。
我們放眼中國成千上萬的金融機構和數億的用戶基數來設想一下,當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界限日漸模糊,所服務的客戶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雙方互利共贏。而我們仔細琢磨京東金融當前的模式,本質上是一個B2B2B和B2B2C的服務模式,第一個B是自己,第二個B是金融機構,最后面的是企業或者個人。
很多人也許會覺得這個模式沒什么,也不新鮮。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實現給金融機構提供從底層到客戶層貫穿式服務的機構,至今還從未出現過。這個模式下能夠產生多大的能量,能夠創造多少價值,也依然沒有參考。但有一點一定可以確定,如果真的能夠實現與中國數千家金融機構實現共同為客戶服務,那么躋身全球金融科技TOP3是很簡單的一件事。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這個模式能否真正的貫徹落實。
格局上是高維的,應用場景上是高頻的,壁壘又是難以突破的。我想,這就是京東金融做金融科技全球TOP3的底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