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消息,近日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華爾街日報》全球峰會上與《華爾街日報》全球技術總編Jason Dean (杰森-迪恩)就滴滴的業務發展、技術策略和國內相關政策進行了對話。
在柳青看來,中國的出行市場是世界上最富挑戰性、最復雜,卻也是最有潛力的市場。柳青認為,滴滴骨子里是一家數據公司和技術公司,只有執著于以秒計算的技術創新,才能在中國和全球越跑越快。目前滴滴每天訂單量已超過2000萬。
數據顯示,當前滴滴在高峰期每分鐘接收超過2萬個乘客需求,每位乘客需求在推送給合適司機前,要進行1000次左右運算。在收購Uber中國之前,滴滴就已經每天處理超過70TB數據,90億次路徑規劃請求,90億次地圖定位。
當被問到與Uber之戰勝負已決,滴滴下一步策略是什么時,柳青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成為全球化企業。
柳青認為,全球移動出行市場發展驚人,目前仍處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滴滴在中國淬煉出的技術和經驗,相信能為別的市場帶來價值。但每個市場又都具有鮮明的特色,滴滴一向相信本土企業的力量,會積極尋求適當的合作機會和優秀的本地企業合作。如果當地市場還沒有比較突出的企業,滴滴可能會考慮獨立去開拓。
在并購Uber中國之前,滴滴已與美國的Lyft、東南亞的Grab以及印度的Ola達成戰略合作。對此柳青表示,“我們與Lyft、 Grab和 Ola仍然有良好合作。下一步海外發展,我們有很大機會尋求更多合作,但也有很大機會展開全球的競爭,要看不同情況決策。”
柳青同時透露,滴滴9月份的年化GMV已達200億美元,2000萬訂單也相當于全球所有其他市場規模的三倍。與Uber類似,滴滴從這些訂單中獲得少量分成作為營收。在柳青看來,最激動人心的是怎么從數據中發現創新可能,大數據驅動著滴滴不同層面產品決策,也驅動著滴滴對市場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