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用人工智能會議主席、Humanity+世界超人協會副主席Ben Goertzel(騰訊科技配圖)
近期熱播的科幻美劇《西部世界》中人工智能崛起反抗人類的情節,讓人們又開始重新討論人工智能與人類如何共存的話題。
騰訊科技近期就專訪了美國通用人工智能會議主席、Humanity+世界超人協會副主席Ben Goertzel,與其討論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以及應當如何看待未來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挑戰。
人工智能十年內就可以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
Goertzel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十幾年的研究經驗,他目前也是機器人研發企業Hanson Robotics和金融人工智能企業Aidyia的首席科學家。他一直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的開發。我們所熟悉的深藍、AlphaGo等圍棋AI,其能力局限于單一領域,如果要應用于其他領域,則需要重新開發。而通用人工智能則能夠在不同的能力,具備一般智力行為的能力。
Goertzel表示他期待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間,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從單一領域,自主學習,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領域發展。他也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十年內我們可以看到AI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所謂人類的智力水平,并不是與人類某一個年齡段的智力相對應,而是具有人類的“常識”,并且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Goertzel還大膽作出判斷,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達到了一個3、4歲小孩的水平,并且具有了人類的“常識”,很快,人工智能就能超過人類的智力水平。
最值得期待的是能與人類產生情感共鳴的AI
Hanson Robotics最新的機器人Sophia,能在電視節目上和主持人侃侃而談,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她擁有可以模仿人類面部肌肉的人造皮膚,可以根據對話作出相應的表情反饋。
作為Hanson Robotics的首席科學家,Goertzel表示,他最期待的是看到能與人類產生情感共鳴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學習人類社會的價值,理解人類社會的概念,在情感和社交上跟人類產生更強的聯結,也能從與人類的社會交往中,學習到更多關于人類的信息。
Goertzel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理所當然地和人類一起生活,人類不應該害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可能會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但重復性工作對人類本身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將人類從重復工作中釋放出來,其實能給人類更多機會自我發展、自我實現。
中國的科研團隊需要更好地和業界融合
除了目前在Hanson Robotics和Aidyia任首席科學家以外,Goertzel也曾在廈門大學福建省仿腦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任客座教授,與中國的研究團隊有過接觸。
在談到中國人工智能團隊與國際研究團隊之間的差異時,Goertzel表示,中國團隊在科研能力上并不遜色于國際團隊,在學術界頂級刊物中,時有研究成果發表。
但整體而言,中國的創業環境,對于人工智能產品化的支持,還遜色于美國。美國科技業界則長于把學術研究轉化成創業項目或產品。Goertzel建議,中國投資者和研究團隊都可以多一點冒險精神,在商業化、產品化的方向上做更多嘗試。
Ben Goertzel將于11月4日參加全球創新者大會(GIC)并在"機器與人性"版塊中發言,分享更多關于他在人工智能應用開發上的經驗與想法,騰訊科技屆時將全程報道,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