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最流行兩個詞:“擁抱變化”與“不忘初心”。每一個時代的宏達敘事下的每一個獨立個體始終要面對它們,變與不變。
今天講的是王興,美團點評CEO,新生代企業家中,他是個另類的標桿。嚴格地說,王興是個很理性的人,理性到有時候近乎無趣。
時下,萬眾創業的大潮逐漸消退,O2O、互聯網金融哀鴻遍野,有的迅速倒下,也有的迅速崛起,譬如,美團點評、滴滴出行、58同城、餓了么,等等。
市場的興衰發展,就是如此,總有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不過,也有讓我們感到疑惑的——這些新生代互聯網企業背后,依舊是BAT,確切的說,是阿里與騰訊的身影。
王興的另類在于,他倔強地試圖在BAT的夾縫中獨善其身。
撮合過美團與點評、滴滴與快的,以及58同城與趕集合并的包凡曾說,“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包凡的說法,或許太過悲觀,中國互聯網的確繞不開阿里與騰訊,哪怕是新生代企業家。
樂觀的角度來看待阿里與騰訊的投資,其實也說明了另一點:BAT逐漸老去,馬云、馬化騰也非全能,他們必須通過投資與收購新的公司,把市場交給新生代的企業家打理。
一個逆向的提問是,如果騰訊能做好O2O,何必要投資點評,并推動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甚至追投新公司美團點評呢?
馬云與馬化騰的勵志故事,對觀眾而言,多少有些審美疲勞了。新生代企業家的崛起,自然,而又必然。如程維,如王興,如俞永福。
王興,是1979年的水瓶座。關于他的連續創業,有過許多報道,也就不一一羅列啦。今天主要說的,是他最近幾年的蛻變,套用時髦的詞匯是,王興的“下半場”。
美團點評的“下半場”,本質上是王興的又一次創業。連續創業中,王興有過妥協,有改變,亦有倔強的堅持與堅守。
前不久,王興在內部郵件中提出,美團點評要做好準備,打好“下半場”。去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王興與他的團隊花了三個季度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團隊融合。
美團點評的“下半場”,是王興的又一次創業,前三次,一次是2005年創辦校內網,一次是2007年創辦飯否,還有一次是2010年創辦美團。
校內網囿于資本,飯否困于時局,美團的創業卻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王興的念念不忘,最終有了回響。美團的成功,給予王興的獎勵是,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使他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舞臺,面對著更廣闊的市場。當然,這也意味著,競爭的壓力也是激增的。
團購時代,王興與美團的對手,是58同城、大眾點評以及各類團購平臺,美團點評卻是直面百度、阿里、支付寶,競爭對手量級變了,玩法也要變。競爭是最好的歷練,當然,越是強大的競爭者,越是一塊好的磨刀石。
之所以將美團點評的“下半場”視為王興的又一次創業,原因很簡單,美團與大眾點評整合之后,是一個與此前美團完全不一樣的商業故事,并且,也需要完全不一樣的能力。
也正是如此,美團點評也在前不久進行了架構與人事調整。
譬如此前的貓眼電影獨立,引入光線傳媒做戰略投資者,交由前騰訊高管鄭志昊負責;譬如設立“餐飲平臺”將整合原到店餐飲事業群、外賣配送事業群和餐飲生態平臺,取消原有組織層級,交由王慧文負責;譬如成立“互聯網+大學”,負責各部門人才培訓,交由原到店事業群總裁干嘉偉負責。
戰略先于架構,新的架構,便由人事調整作為支撐——美團點評的下半場,不再是“野蠻生長”,更需要的是持久性的精耕細作。當然,精耕細作,其實是王興的長處。
這其中,王興最大的改變,或許就是他的充分授權,引入了更多騰訊系的職業經理人,王興是個工作狂人,事無巨細必躬親。美團-大眾點評的業務拆分,集團化與事業群的運作,需要王興更聚焦。
王興一直有著產業趨勢的敏感嗅覺,美團之于此前校內與飯否兩次創業,王興最大的改變,便是格局的豁然開朗,有了各大的格局與視野。但事實上,他一直都是一個極其關注細節的人,美團強于增長,大眾點評優于細節,下半場的再創業,王興需要將美團的爆發力、沖勁與點評的運營力與細節把握結合。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校內與飯否的經驗,是美團成功的基礎,當然,美團的過往,也成了美團點評的融合基礎。王興并不是有路徑依賴的人。
王興很喜歡的一本書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集中體現了王興乃至新生代互聯網企業家的特質:如果說馬云親國學,在古老中華文明中尋找商業的道與商業辯證,馬化騰近科學,通過望遠鏡看星辰,那么新生代的企業家便是馬云與馬化騰的結合了,那便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去年教師節的時候,王興在朋友圈說了一句話,“二十年前,我的高中數學老師任勇告訴我一個道理:‘敬業是最好的尊師’。謝謝!”這句話,多少能夠讀出王興對商業亦或是自己職業的理解。
王興是個非常理性的人,也追求細節。
有兩個故事值得玩味的。第一個故事,是王興苦練籃球。
王興喜歡籃球,同時代的男生,大都受NBA的影響,崇拜喬丹。王興個子與體格在球場上算一般,但投籃特別準。或許因為曾在球場上受過挫折,高中時一個暑假,王興決定練好籃球。他買來一本籃球教科書,按照教科書里的方式,拆解動作,一個個動作重復練習,王興說,他忘了自己每個動作究竟練了多少次,一個暑假的揮汗如雨,一個個簡單動作的拆解,機械地重復千萬次后,他成了一個投籃高手。
籃球給予王興有許多的印記,他也曾說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由領先者/勝者的啦啦隊帶頭喊比較合適。這是我在高中籃球賽時學到的道理”。
王興內心的驕傲,以及對勝利的執著,可想而知。這一點,他似乎一直未曾有過太多改變。羅永浩說,“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王興沒有羅永浩那般圓滑世故,他的認真,就是為了贏。
第二個故事,是王興如何面試的。
一位應試者與王興聊了幾次,朋友在給王興介紹從業經歷的時候,王興都會問,那是哪一年。“王興在美團沒有辦公室,見面就是在一個臨時會議室,一邊吃一邊聊”他說,“吃的東西也很素,很簡單,好像還是自己從家帶來的”。
直到現在,王興鮮有西裝革履的時候,依舊習慣了跑步鞋、polo衫與雙肩包。
事實上,畢業于清華,烙印著理工男標簽的王興,是個極其喜歡中國文化的人。飯否重開后,生活與工作中的瑣碎,都留在了飯否,而朋友圈,他發得很少。王興不善言詞與社交,精神家園卻是另一番景象。
王興很喜歡唐詩、宋詞。陶冶情操的另一面,也是減壓。王興很享受思維的樂趣,用陶淵明那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來形容他,很是貼切。
王興說,“《中庸》里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篤”這個字最有意思”。
《中庸》這幾句,或許就是王興的寫照。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且篤行。美團點評涉及各類產業,王興會追根問底,各個產業歷史,冷知識,也是強壓工作之余的增值樂趣。王興,是個執著的人,執著之外,還有理性的反思與一次次修正和重復。
“篤”也是王興給我的第一印象,我曾說,“王興一直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躊躇滿志的雄心”。這一點,王興其實未曾變過。
最近兩年,王興的許多話,逐漸在朋友圈流行起來。新東方在線的潘欣調侃說,“王興語錄”就要流行了。企業家“語錄”在朋友流行,可以判斷出一家企業成敗,王興之前,朋友圈盛行的是馬云、馬化騰、張小龍、李嘉誠、史玉柱…
如果10年后,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依舊是BAT抑或李嘉誠、馬云、馬化騰,那確實有些乏味與無奈,尤其互聯網,這個瞬息萬變的產業。
古人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即便不是王興,也應該會有新生代的企業家超越他們的。
超越是對強者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