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2017年1月9日,喬布斯在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發布了第一代iPhone。作為項目主管之一的湯尼·費戴爾后來回憶,這項開發的挑戰性幾乎能夠和“人類首次登月”媲美。
10年后,2017年1月9日,選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張小龍為微信正式上線了舉世矚目的“小程序”。凌晨時分剛過,“小程序”就在瞬間占領了所有互聯網首頁;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一家科技媒體的“小程序”體驗群就建到了第二十個編號,舉目整個中國互聯網,沒有任何產品的“勢能”能夠與其比肩。
對于微信而言,“小程序”意味著打破社交邊界的想象力。而所有的約束條件,比如模糊搜索的限制,或者禁止朋友圈的分享,都是為了不對現有秩序造成過于強烈的沖擊,這更讓公眾對小程序充滿了期待。
但反過來說,“小程序”天生無法獲得“潤物細無聲”的待遇,反而不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好事。事實也確實如此,小程序接下來表現的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大家開始有了疑問,小程序會虎頭蛇尾慘淡收局嗎?
被寄予厚望的小程序
張小龍在2017年的微信公開課PRO版上一直在強調小程序是定位于線下的一個產品。在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舉了兩個小程序的例子:在汽車站,掃一下汽車站的二維碼就可以購買車票,而不需要排長隊;在餐廳,掃一下餐桌上的點餐二維碼就可以直接下單,而不需要等待忙碌的服務員。
那么,什么是小程序?簡單說,小程序就是通過二維碼連接人與任何物理世界的紐帶。
而在此之前,微信已經為小程序作了最好的準備。經過幾年的積累,微信早已是一個集社交、咨詢、搜索、服務為一體的生態系統,而服務更多的是垂直的、細分的、非標準的,如果有一個產品能夠讓所有的服務都接入進來,在這個產品上能夠將服務與人直接連接,那顯然是價值巨大的。
被寄予厚望的小程序出現了。
和瀏覽器思維的微信公眾平臺淪為訂閱分發的傳播通道不同,“小程序”的本質近乎于“游輪上的泳池”,相比陌生而疏離的海洋,這個人造容器的范式更加體貼和規整,舒適程度也遠遠高于縱身躍入深淺難知的海面。
從互聯網發展的路徑來看,從Windows的軟件帝國到App Store的應用分發再到“小程序”的萬物連接,就像地圖縮放尺寸逐漸增進,格式愈加清晰,管理也愈加直接。
實際上,和“小程序”接近的產品構想并非從未出現,無論是百度的輕應用還是移動瀏覽器的開放平臺,都在局部呈現出流量入口的建寨雄心,只是在“目的性中制造無目的”遠比在“無目的中制造目的性”來得艱難,唯有承載社會關系的中心應用最為適合接入即插即用的開關,用來靈活填補用戶的海量需求。
在過去兩年,Facebook相繼推出“Instant Articles”和“Instant Games”兩項功能,前者是對媒體機構截流,賦予內容的原生性,后者是將輕度游戲集成在對話窗口中,支持異步互動,顯而易見,在用戶規模就快抵達上限的時刻,中美兩大社交巨頭的決斷是不謀而合的:縮短路徑,取代路徑,創造路徑,最終成為只有吞食而無吐出的黑洞星系。
盡管由于過于配合騰訊以一己之力成功普及的掃碼儀式,使“小程序”的過渡色彩相當濃厚,尤其是當語音交互(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爭取下一代計算平臺的微妙時刻,繞開“對話即服務”的通用規則,繼續依賴物理攝像頭和二維碼的組合,似乎有些不夠優雅和簡潔。
但是,這不影響微信和它的“小程序”是中國互聯網的港口里出發最遠的一支艦隊,它是在真正做著探險和創造的事業,沒有循規蹈矩的懶惰,沒有復制粘貼的麻木,也沒有急功近利的狼狽,配得上它所得到的尊敬和溢美。
為何遭遇卡殼?
但小程序表現的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最早小程序被提出的時候,就有觀點認為微信的小程序將會成為“App殺手”,在出現之初就可以和App瓜分天下。
但是從目前來看,這種論調還為時過早。很多用戶在體驗了小程序之后,又默默地將自己刪除的App安裝了回來。
從用戶的體驗來看,目前小程序大多數只不過是已有App的簡化版。在實現短小精悍之優勢的時候,難免帶來功能不足、體驗差的問題;而且從小程序的布局來看,更適合作為一種配合線下使用的應用場景功能而非主要的應用集合。
比如,京東購物的小程序,在添加之后,點進去發現只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搜索商品,一個是我的訂單;而在騰訊視頻上,看視頻的時候無法聊天,如果騰訊視頻內置在微信里,每次回消息都必須退回聊天頁面,用戶體驗的確不好;今日頭條lite里只看能看到系統推送的內容,沒有分類和篩選,無法搜索,也不能評論和訂閱,更不能分享到朋友圈。
其實本身就比較強勢的App對小程序一定是充滿敵意的。這種敵意來源于用戶對微信的入口依賴過強,直接影響了自己花費人力、物力、財力構建的現有App入口。
從使用效果上來說,微信的小程序也不一定有原生的App好。對于已經有著成熟運營開發能力的App公司和團隊來說,為什么要額外的去花費時間和經歷去開發小程序呢?
因為你的對手們可能正在做。騰訊2016年第二季度及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已達8.06億。巨大的用戶群體意味著巨大的需求。對于那些從事“互聯網+”的創業者來說,能夠搭上微信的順風車,那絕對是夢寐以求的,沒有人不希望在其中分一杯羹。
但如果App完全依賴小程序,就會被動綁在微信這個平臺上,對于一些已經成熟的平臺來說,將自己的身家綁在微信上是否值得?還是個未知之數。
從線下支付的角度看,這兩年來,以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掃碼支付大面積推廣,憑借二維碼這一超級入口,正式殺入覬覦已久的傳統銀行卡收單市場。
小程序最關鍵的是通過小程序進一步強化微信在支付領域的地位。小程序上大量的生活服務類應用都是需要付費的,那么在微信小程序這個入口進入,進行最后的支付環節的時候,選擇微信支付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小程序一直倡導“用完即走”的產品理念,大多數的開發者都盛贊張小龍此理念對用戶體驗的提升,但對于大多數商業團體來說,產品對用戶沒有粘度用完即走是毀滅性的,那么此時就商戶的對小程序的認可度成了一個問題。
微信服務號因為能夠獲得用戶,并且能夠進行維護和導流,所以商戶非常熱愛,而小程序不得不思考的是,它能為商戶帶來什么?
小程序是去中心化的,二維碼貼紙可以在商戶的任何地方貼上,未來支持“附近的小程序”之后,用戶對服務的獲取將會更加便捷,在獲取服務的同時完成支付,使得支付也是“去中心化”的。
但小程序面對的是“中心化”的支付業態。目前,整個支付行業都在轉型,正從“用完即走”向用服務和產品黏住用戶過渡,支付機構都在思考如何為商戶提供給多的服務,從而獲得更多贏利點。所以從產品理念上來說,小程序與支付的發展需求也是格格不入的。
小程序能解決什么問題?
小程序推出一周后,羅振宇的一條信息就刷了頭條:“我們決定不做了,我們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說。”而后,用戶發現越來越多的小程序停止了更新。
總結小程序從面世到遇冷的不到一個月來的遭遇,其實是需要考慮能解決什么問題:
1、小程序能解決什么痛點?
我們對小程序的第一個期望,就是不占內存。而目前,手機市場正往2個方向迅猛發展:一個硬件高度發達,一個App輕量化。如今的手機市場,街機的準入門檻都已經達到32G,用戶越來越不用擔心內存容量的問題;常規App的大小通常在30M左右甚至更小,根本無需擔心內存不夠。
而關于使用方便,小程序也不夠簡潔,一個是需要重復掃描二維碼,一個是手機輸入關鍵詞搜索,小程序并不支持模糊搜索。
2、小程序如何直達現場,效果又如何?
小程序最終的效果肯定不是簡化版的App,但需要更有創意的玩法。目前內測做好的小程序都是提前讓大的App公司做的,所以他們肯定都是簡化的已有App的特點。
好的小程序是基于場景的,通過掃二維碼來實現用完即走的功能。小程序的用途不是打通,而是直達。可以把原來復雜的、深層級的應用,直達現場。
3、有多少獨立的App愿意開發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能否取得成功也取決于有多少獨立的App愿意開發小程序。得益于小程序的群分享功能,一些反應迅速的公司的小程序,上線之初便廣泛地為人所知,其中不乏京東、滴滴、今日頭條、美團、豆瓣、機票管家等知名互聯網企業。但24家阿里系企業的相關關鍵詞,只有滴滴推出了相應小程序,其他全部與小程序無緣。
根據張小龍對于微信小程序的描述,小程序更多地應該承擔鏈接線下傳統業務場景的功能,很多甚至都是街邊小店,而就目前來看,微信小程序的開發還是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有一定的門檻,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一種流行的程度,由于沒有達到一定的基數,因此也可以合理推斷,短時間內很難產生出一些有創意的讓人眼前一亮的小程序。
結語:小程序會虎頭蛇尾嗎?
無論是VR或AR,還是人工智能或物聯網,無人否認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但不管是哪一種主導,都將出現新的秩序與交互方式。而微信及騰訊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受益者,便會受到趨勢變更最大的沖擊。微信以至于騰訊都需要尋求一個新的支撐點,而小程序或許就是張小龍求變的起始。
當工具應用都在追求轉型服務方向,張小龍卻總是替微信賦予工具產品的愿景:“微信是一個工具,為了提高效率而生”,頗為相映成趣。
目前看來,由于其架構和功能所限,小程序僅能實現較為簡單的功能。小程序能量的發揮需要與場景匹配,而不是目前App應用的簡化,2017年,會出現怎樣的爆款革命性應用呢?
從小程序出現的時機來看,物聯網、智能設備的發展給小程序帶來很大的機會,但是目前前二者在國內還未形成規模應用,時機真的到了嗎?
如此來看,微信小程序要走的路恐怕是道阻且長,它會面臨虎頭蛇尾慘淡收局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