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觀點《算法盛行更需“總編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其言千字,所要表達的核心是:算法主導的時代,更需要把關、主導、引領的“總編輯”,更需要有態度、有理想、有擔當的“看門人”;全面、權威的信息,深入、理性的觀點,才是社會輿論與心態最穩固的基礎。
無獨有偶,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日前接受《財經》采訪時也曾闡述主編與技術之間的微妙關系,不過,其發表的“去主編論”卻與《人民日報》觀點大相徑庭:“如果頭條有主編,不可避免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內容,而我們做的就是不選擇。”談及價值觀問題,張一鳴表示“企業和媒體的區別在于:媒體是要有價值觀的,這個我們不提倡。因為我們不是媒體,我們更關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價值觀決定產品氣質。
“ 唯算法論”是舍本逐末 看門人角色不可或缺
《人民日報》觀點指出,“如若唯‘眼球’馬首是瞻、讓算法主導一切,優質的內容、理性的辨析,就可能被邊緣化而成為可有可無的下腳料。技術和算法終究是工具,是末;思考的樂趣、價值的塑造、知識的完善,才是目標,是本。”
而張一鳴的“去主編”核心論據,則是“因為主編帶有個人的感情傾向,總是試圖教育別人,但是人們無法清楚價值觀何時會是錯。”——這段言論,既是對今日頭條“算法核心”的維護,也是導致今日頭條頻被外界質疑低俗內容泛濫的主要原因。
“技術為用戶量身打造信息,開啟了符合讀者口味的一扇窗,卻關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門”,《人民日報》發文指出。
這與北師大教授喻國明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日頭條的算法是根據用戶的點擊、轉發、評論等行為性指標進行用戶需求探測,這種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一定是狹窄的,一是用戶具有不自知的需求,二是自知需求也有表達和未表達兩種。現在今日頭條的這種理解,造成我們經常討論的一個詞叫“信息繭房”,用戶也會逐漸在這種狹窄信息空間之中淪為“井底之蛙”。
事實上,用戶需要通過引導學習獲取更多的有用內容,而不是單純的“投其所好”。這里所談到的引導教育,并非填鴨式灌輸,而是應通過以主編為代表的人工干預內容的方式與機器算法相結合,為用戶輸出更多優質內容,提升整體內容品味,清潔內容環境。
借助技術力量進行內容分發的初衷,是為受眾打開一道窺見更廣闊世界的大門,而不是讓我們的視域變得越來越狹窄;是為用戶獲取感興趣的內容更加便捷,而不是讓我們變得越來越不了解自己。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天下,對內容把關、引導“看門人”的角色不可或缺。
“硬幣”的反面:優質內容與虛假、低俗信息牛驥同皂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信息膨脹和碎片化趨勢,加速了網絡用戶對于機器算法的個性化資訊、內容的需求,也重構了信息生產體系。機器算法主導的全新信息分發機制下,“人人媒體”效應將整個中文互聯網信息生產規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誠如《人民日報》觀點所言,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海量信息的產出衍生出的問題隨之而來,優質內容與虛假、低俗信息牛驥同皂,而內容分發市場也到了必須正一正風氣的關鍵時刻。
翻看今日頭條等新聞客戶端,大量獵奇、低俗的內容充斥其中,有時候甚至讓人開始懷疑自己的三觀亟待改造。
在對張一鳴的采訪中,《財經》記者記述了一段相當犀利的問題——“你的意思是‘特別低俗’的已經消失了,留下的是‘比較低俗’的?”
對此,張一鳴并未正面回應,而是用了“不能完全做到,總有漏網的”、“它有邊界,有一點點擦邊的,并不是要全部去掉”這樣的措辭作答。
為了迎合所謂的“大眾屬性”,今日頭條上一度充斥著游弋在尺度邊緣的大量涉黃、三俗新聞資訊,憑借滿足人類劣根性的八卦、獵奇等心理而獲取更多用戶留存。而自相矛盾的邏輯下做出的產品也產生了惡果。用戶無法忍受平臺一面打著所謂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幌子,一面為其推送難以抗拒,但內心實則極其抵觸的低俗內容。這不是個性推薦,而是共性綁架。
“你關心的,才是頭條”本身并沒有錯。但當一味迎合成為信息資源分配的主旋律,就會發生畸變和扭曲。對低俗內容的縱容,是讓人類劣根性欲望和信念堅守這一天秤失衡的元兇。
張一鳴曾表示,今日頭條希望做到的,是內容符合需求分布。“機場的人看機場的內容,火車站的人看火車站的內容。如果說以前讓機場的人看到了火車站的內容,那是技術問題。”其所表達的核心是內容平臺的精準分發問題,但是試想做為今日頭條的新用戶,算法是否可以“先知”這個用戶是機場的人還是火車站的人?如果不知道那就只能給這個用戶大多數人都愛看的可能就是火車站的內容,這個用戶的點擊最終將跑不出最初的火車站內容庫。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內容輸出方,沒有權利為用戶層次評級。
民眾意志需要引導價值守望是為了看到文明的未來
《人民日報》觀點引用德國哲學家韋伯言論指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區別在于,前者意味著發揮技術的最大效用,后者則強調價值、倫理的重要性。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先進技術的開拓者,更離不開基本價值的守望者,畢竟,我們將抵達的未來,不僅是信息自由流動的豐饒之海,更是構筑全新文明的堅固之岸。
“我們不是個媒體公司,是因為我們不創造內容,我們不發表觀點。”張一鳴甚至認為一手創建的今日頭條并不是一家媒體。“媒體是要有價值觀的,它要教育人、輸出主張,這個我們不提倡。”其對外釋放的“今日頭條忌諱價值觀先行,不干涉可能是最好的分發信息的原則”的觀點引發了大量爭議。
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曾對此表示,“技術以及技術所運行在之上的那臺機器確實是冷冰冰的。但算法是由人設計的,這就是價值觀。當你不僅設計了一套算法來鼓勵高點擊率,還用廣告分成激勵點擊率高的內容創作者時,就是價值觀的體現。”
低品質內容帶來流量的高速增長與高品質內容塑造品牌的進程緩慢二者的矛盾是橫亙在媒體心頭的一道選擇題。前者迫于現實,后者基于理想。我要是張一鳴,也會覺得很無奈,而無奈背后的選擇,已經顯見。
另一方面,為機器賦予“作惡能力”的,始終是人。今日頭條倡導的機器分發,如果僅僅為機器輸入冰冷的運算邏輯而不灌輸價值觀,如何做到讓每一個有溫度的用戶個體獲取應有的體驗?
無論是媒體還是企業,要得到長遠發展,就不能短視的享受“眼球利益”,要做到的,是站在“用戶需求”的肩膀上,瞭望到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