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知外界信息的視覺能力受到場景限制,聽覺就成了最佳選擇,這是有聲讀物賴以依存的基礎,也是資訊平臺和有聲頻道結合的立足之點。
近日UC頭條新上線有聲版,內容涵蓋脫口秀、搞笑、音樂和有聲書四部分。雖然這不是資訊平臺首次嘗試語音播報,不過卻能說明鏖戰許久的資訊市場已經將語音當做了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資訊平臺激戰正酣,語音內容有望成新的角力點
我們的閱讀行為由者一條非常清晰地發展脈絡,由紙質書籍到電子書,是閱讀方式在互聯網推動下的自然轉換;由視到聽,也極有可能會在移動端升級網民的閱讀習慣。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潛在市場,眾多內容閱讀平臺開始布局聲頻和資訊的內在轉換,不過因為皆是處于試水階段,只能通過淺層次的視聽體驗來窺探各大平臺目前的規劃考量。
當前參與語音內容角逐的主要資訊平臺包括網易、新浪、百度、騰訊、一點資訊和UC頭條,他們的新聞內容或早或晚地進行了由文字到聲音的轉換,無論是布局模式還是內容選擇都極具代表性。網易和新浪屬于嘗試較早的新聞平臺,發展模式也極為相似,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模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閱讀+內容入口”。
因為網易和新浪的做法是通過與“有聲資訊”合作從而進行聲音閱讀新聞的內容輸入,甚至這個內容入口都是在“有聲資訊”平臺上,兩者只是提供了各自擁有的文字內容。“有聲資訊”是一款可以24小時進行實時新聞播報的資訊類手機APP,而這些新聞就來源于與它合作的各方資訊平臺,可以說網易和新浪并沒有單獨開設一個有聲頻道,對于用戶來說,他們還要額外地下載“有聲資訊”才可以聽到網易和新浪的及時新聞。
百度新聞和騰訊新聞的策略大體類似,都是在內容分類中增設有聲閱讀,而且閱讀的內容也都是停留在資訊上,不過在閱讀聲音和內容量上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百度新聞的最大特色就是所有平臺內容皆可以閱讀,在每一個新聞頁面上都會顯示“語音播報”四個字,點擊即可收聽,但用戶對該聲音顯然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因為閱讀資訊的主體是一個語音軟件,它發出的聲音目前遠不能達到像人類發聲一般自然。而騰訊新聞設置的有聲頻道則是選擇人工閱讀,只是在播報量上遠不及百度新聞。
而一點資訊和UC頭條的試水方式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也是單獨設置有聲頻道,內容選擇上不僅僅局限于當日新聞頭條,而是加入了富有特色的、極具人氣的各類視聽節目,比如UC頭條的《邏輯思維特輯》、《三體》有聲小說等等。不過在內容量和更新速度上,顯然剛上線的UC頭條略勝一籌。雖然兩家都采取了嫁接外部聲音資源的模式,但一點資訊并無自產有聲內容,而UC頭條則有頭條語音播報功能。與此同時,UC頭條的分時段推送內容可以算的上是它的一大特色,通過內置場景化卡片功能,分早晨、午后、下班、晚上四個時段推薦相應的音頻內容。
總之雖然方式各異、前景未明,但各大平臺競相發力語音播報的姿態足以說明未來競爭的著力點很有可能是聲頻和資訊的有機結合,這一市場的發展潛力也亟待發掘。
音頻領域或將因此迎來又一次跨越式發展
這些年音頻領域的市場發展在經歷初期的野蠻生長后,正在就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停滯期。而在此次各大平臺的紛紛入局,或許會讓整個行業又會迎來一次長足發展。
閱讀場景關乎選擇內容和深入程度,紙質書籍閱讀的時代多數局限于特定的場景,因為為了保持閱讀的享受感覺和思考需要,讀者往往對場合的挑選極為挑剔。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場景則愈加多樣化,這既是內容形式改變的結果,也對應了快節奏生活的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時間內進行閱讀,我們習慣稱之為“微閱讀”。
微閱讀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被動接受信息,二是場景不限。如今通過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可以說是將多元化場景進一步細分,舉個例子講,在嘈雜擁擠的地鐵或者公交車上,讀者固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閱讀信息,只是動作可活動范圍受限的情況下,可聽的新聞總比可見的新聞要方便的多,換句話說就是聽力的適用場景更多。
另一方面,經過數年發展音頻行業的內容生產模式和推廣方式愈加成熟,誕生了像喜馬拉雅、荔枝等相對完善的大型語音平臺,通過其估值和融資狀況就可以看出這一市場的挖掘潛力??偟膩碚f整體發展形勢之下,有聲節目正無聲地改變著人的閱讀習慣。
得益于新流量入口的增加,資訊平臺的有聲化擴大了聲頻的傳播、影響范圍;可能會成為助推聲頻行業實現閱讀習慣升級的一大機遇。另一方面,借助個性化資訊平臺的大數據實現分發場景化、精準化,會將更多優質內容推薦到適合的用戶面前進而提升用戶體驗。
行業紅海一片,語音內容會成為突圍利器嗎?
“有聲閱讀+內容入口”的跨界組合實際上是雙方共贏的戰略對策,在資訊平臺培植出新內容形態的同時,更有可能在行業同質化的形勢下助力內容平臺實現差異化打法。
當然資訊平臺要想借助聲頻內容突出重圍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用戶閱讀習慣的培養,而現有有聲平臺本身就正圍繞這一目標而發展,通過這些平臺的現狀可以看出其現實可行性。據《2016中國有聲閱讀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有聲閱讀市場規模達16.6億元,同比增長29.0%,不同平臺的活躍用戶同比增長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報告還指出:在移動互聯網和音頻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通過移動端收聽有聲讀物的人群越來越廣。也就是說隨著用戶對有聲讀物的逐步認可,再加上碎片化閱讀的巨大需求,資訊巨頭們進入這一領域已經是必然。以UC頭條的有聲嘗試為例,其內容的設置有時長較短的早頭條播報,也有時間較長的音樂和有聲書頻道,依托于UC頭條的用戶口碑可以逐漸改變這部分人的信息獲取習慣,也給優質內容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想象力。
實際上,資訊與音頻有著天然的互補性,這主要是因為人的視覺和聽覺本身共同服務于單一個體,一方受場景或者身體限制,另一方就會成為最佳替補。有資料顯示人的眾多閱讀場景中,床上占比高達54%,因為移動端成為主要閱讀入口,就很容易造成用戶的視覺損害。不管是基于健康考慮還是純粹的視覺疲勞,音頻必然會成為有效替代者,這用于資訊閱讀同樣適合,所以有聲化是符合用戶利益和長遠效益的重要舉措。
總得來說,資訊有聲化是新閱讀體驗的一個突破口,而目前正處在變革的初期,眾多資訊平臺畢竟會開始一場激烈的廝殺。而誰提前在這一領域獲得了優勢,就意味著在整個行業內擁有了脫離鏖戰沼澤的機會。畢竟,當用戶的視覺被海量新聞占據,除卻提升內容的方向,信息獲取的方式也是實現差異化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