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見實,授權轉載發布。
元氣森林、王飽飽、拉面說等這些新品牌崛起背后的邏輯是什么?現在是新品牌大規模崛起的黃金時代嗎?
今天的消費人群、鋪貨渠道、供應鏈能力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渠道紅利對新品牌立足有多大的重要性?
在前段時間的見實大會上,藍鯊有貨創始人盧旭成、交個朋友CEO黃賀、清泉出山(困茶)聯合創始人孫治強、TT直播健身CEO張康就圍繞《支撐新品牌的新邏輯是什么》這個圓桌主題,一一解答了上述問題,并相互間進行了激烈討論。
在圓桌最后,盧旭成總結道:這幾年是非常好的新品牌成長期,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機會。
支撐新品牌崛起背后,有三個最重要的基礎邏輯,一是 90 后、 95 后以及 00 后人群的崛起;二是供應鏈能力的釋放,使做新品牌沒有那么難;三是像直播帶貨等新的渠道能力在源源不斷冒出來,新渠道能夠抓住新人群。
在圓桌上,這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進行了更深度、激烈的討論?,F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現場,聽聽幾位嘉賓還有哪些精彩觀點的碰撞吧。如下,Enjoy:
盧旭成:今年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網紅新品牌,像元氣森林、王飽飽、困茶等,在 90 后和 95 后人群中很受歡迎。不少網紅品牌的操盤手都是 90 后,天生比 80 后大叔更了解 90 后。 80 后大叔做新品牌是否有優勢?
孫治強: 70 后、 80 后和 90 后,正好都處在消費大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元氣森林的老板是 80 后,喜茶的老板則是 90 后。這個時間節點上,能否做出滿足當代年輕人消費需求的產品,才是關鍵所在。
比如,今天大家桌子上放的飲料叫困茶,我們清泉出山團隊在決定是否要用“困”這個字時,非常有爭議。 90 后喜歡“困”字,但 80 后覺得“困”字有負面含義,風險高。最后, 80 后的老板還是支持了 90 后的創意,因為產品最終要打動的還是更年輕的消費者,這才是關鍵。
張康:所謂的 70 后、 80 后和 90 后,都是年齡上的表象。之前,很多 70 后和 80 后用“一招鮮”的方式去做產品比較容易成功。比如,我知道一個創始人很有魄力,當時兜里只有 100 萬,先花 50 萬買了一輛奔馳,又花 50 萬做了一場代理商大會,并成功地招來了一大批代理商。還有,以前的廣告標王也是如此。
但當這樣的時代過去之后,如果想做成一個新品牌就需要更系統性的能力。我個人是從寶潔出來,就以寶潔的投放舉例,投放前要選平臺、選路徑、定素材。
第一,光選平臺這一項就有很多坑,比如APP投放在微信生態中轉化路徑過長,但在頭條系做視頻信息流的效率就比較高。第二,路徑可以為先下載、先注冊或先付費,選擇方式決定轉化率的高低。
第三,不同素材在相同的平臺和路徑中,其轉化率可能會相差 10 倍,這是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第四,平臺、路徑和素材加起來,可以排列出 100 多種組合,最后通過多次測試才能找到轉化率最高的平臺。
所以, 80 后和 90 后帶著這種系統化思維,不管跨到什么品類或品牌,其成功率都相對較高。而且, 90 后和 95 后的思維系統性比我們 80 后還要強,更有闖勁,也更容易成功。
黃賀:我是 90 后,我覺得不同年齡段關注的點不一樣,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90 后更看重市場營銷、包裝、設計,也把自己的一些經歷融入到了這些要點中。而 80 后更注重組織架構搭建、效率優化。其實,每個點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盧旭成: 90 后和 95 后已經開始工作、結婚和生子,正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有投資人說,近幾年將成為新品牌大規模崛起的黃金時代,你們怎么看?
孫治強:從 1989 年到現在,無論是傳統的供應鏈系統、渠道系統、經銷商系統,還是移動互聯網的的高速發展。年輕消費者的行為偏好和產品的傳播路徑都發了很大變化。 90 后正好趕在這個時期進入社會,他們有著先天的優勢,好的消費品牌也更容易在年輕人群中誕生。
張康:現在做品牌創意肯定比 5 年前、 10 年前更容易,但挑戰也更大?,F在的供應鏈越來越發達,初創時期不同產品之間的差別都不大。但為什么品牌可以賣得貴?其實就是品牌做得好,有溢價的能力。所以做新品牌最大的挑戰是做品牌和流量。
第一,在營銷過程中要提前搶占用戶心智,比如, 90 后對 90 后用戶需求的把控比我們精準。第二,如果品牌定位精準,再加上關鍵環節(獲客成本、現金流、毛利等)ROI為正,就容易形成一個正循環。最后,其他的基建都是水到渠成的。
黃賀:我剛想到了三方面:第一,年輕用戶的消費需求和心智在變化,盲目接受普通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傳統的雪碧和可樂,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人需求了。我在臺下喝困茶時,發現這個產品的一些細節挺打動人的。通常,一瓶飲料是 500 毫升,但困茶卻寫了 500 毫升+ 20 毫升。
第二,現有的供應鏈很強大。產品研發的周期多大縮短,之前研發一款飲料可能要一到兩年,現在只需要半年或更短的時間。
第三,時代的大機遇。不管國民經濟的發展,還是消費者消費習慣的不斷分級,都給國內品牌提供了更多機會。
盧旭成:談到供應鏈,中國供應鏈能力外放得很厲害,比如外貿供應鏈已開放給國內大量的創業者,對做新品牌來講是否有利?
孫治強:以農夫山泉為例,把品牌往 10 年、 20 年去看,如果渠道、供應鏈是成熟的,營銷可以找到各種通路。那拼的是什么?拼的是 1 毛錢, 1 厘錢是怎么節省出來的。往長遠做品牌,尤其是消費品,必須要對供應鏈十分尊重。
黃賀:飲料之所以難做,因為利潤很薄。我們所知道的網紅飲料品牌有很多,其實現在出來的很少,也是這個原因。
盧旭成:就是曇花一現?
黃賀:元氣森林的定位很準確,打一線城市的便利店,才可以做到人人可見,才能占據人們的心智。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再有新品牌仍會有很大困難。
張康:兩位嘉賓分享的要點都對,只不過要疊加時間的維度再去看。因為一個企業從初創到成熟期,壁壘在不同時間是不一樣的。
早期企業不可能強調供應鏈,早期建立的壁壘,更多是依賴于一兩個核心武器,更偏重比較輕的玩法,比如品牌投放,甚至一開始是虧錢的,可能看規模是為正的。
我有很多品牌創業的朋友,經常私下吐槽,投資人問壁壘是啥?仔細想想,真沒有什么。但是不能和投資人這么講,初期只能說壁壘是供應鏈,是效率。
企業過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比如清泉出山的困茶,現在已經在研究農夫山泉的供應鏈和水源地。但是在我看來,初創企業有這樣的格局,但是未必能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一定是分階段的。
盧旭成:新品牌往往得益于新人群的崛起。今天討論的私域流量和直播,也包括之前的社交電商、內容電商,如果新品牌能抓住一波紅利,就能把品牌立住。渠道紅利對新品牌立足的重要性,大家怎么看?
孫治強:清泉出山是從傳統渠道,如便利商超、學校、網吧、洗浴中心等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這和我們的團隊基因有一定關系。另外時間節點也不一樣,早期企業都是將自己最優勢的部分拿出來,先存活下來,完成自己給自己造血的機制,再考慮新的方式,新的玩法。
盧旭成:你們是先鋪了便利系統,便利店是你們認為的渠道紅利?
孫治強:元氣森林是 2016 年開始主攻便利店,需要財力雄厚,資金投入非常重。而我們切入飲品市場,回避了便利店,攻的渠道是校園。所以,作為一個封閉渠道是先攻進去,每一個樣板鋪的都是大學校園的系統,比如周邊商超,食堂等范圍。
張康:紅利肯定很重要,尤其當下流量渠道層出不窮,也很考驗每個人抓流量紅利的能力,比如直播。此外,每個團隊的基因不同,有些擅長做渠道,但是渠道只是流量幾個大模塊當中的一個,每個團隊只要在一個模塊內做成專家,流量就非常強了。
早期創業者的重點,一定是先根據自身基因,找到最擅長的核武器。等有了核心武器后,再去琢磨哪里有流量紅利可抓。流量紅利是一波一波的,抓住了一波,并不意味著有可持續的流量。身為企業只要掌握主武器,可以用錦上添花的心態,抓住多少是多少,抓不住也無所謂。
盧旭成:對渠道紅利的看法,有很多創始人說,撕開了一個口子,就一定要all in,你們怎么看?
張康:這個沒有對錯,有些創始團隊的抓機會能力特別強,他們的性格也是抓住機會就會all in。但是這種有賭性的,可能大概率上,階段性的成功概率比較大,但很難可以持續 20 年。
我們看很多快消品牌,都是要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他們背后就有體系的打法。比如有一個流量紅利的時候,往往是創業公司先去抓,等這些公司趟水成功了,巨頭大公司再去拿錢復制玩法,做到第一。
所以想做長遠的話,還是有系統性的打法會更好一點。如果只是想抓住紅利賭一把,面臨的挑戰就是團隊要升級,或者自己本身的認知要升級成系統性思維。
黃賀:我非常認同張總看法,直播還是看團隊有沒有這樣的基因。本身如果很擅長品牌營銷,直播真的是錦上添花。
最早之前我們做錘子手機,在設計、產品、市場營銷上還都不錯,但我們的弱點,就是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如果當時有直播帶貨這種形式,我們的手機應該賣得還不錯。
直播很適合本身在產品設計,品牌營銷很強的團隊。我們做直播帶貨,發現有很多好的產品,就主打線上,通過直播帶貨把聲勢做出來,這就是流量的紅利。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直播,如果品牌本身的產品不夠過硬,整體的營銷也跟不上,做直播帶貨還是要降低一些預期。
盧旭成:你們做(或推廣)新品牌,犯過的致命錯誤是什么?
黃賀:產品賣點和定價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先說產品賣點。直播間賣得好的產品,往往只強調一個核心賣點,否則容易導致消費者記不住。淘寶直播每個用戶的平均停留時長是16- 17 分鐘,但抖音直播是 2 分 45 秒。用戶進入直播間后,就看有沒有賣點能打動他,如果有就快速決策下單了,如果沒有就立刻退出了。
然后是價格。我們直播間 200 元以下的數碼3C類產品和百貨產品都賣得非常好,因為對用戶來說,決策成本非常低。如果產品賣點強,折扣大, 200 元是一個特別好的試錯成本。
另外 1000 元以上的產品也賣得非常好,因為客單價足夠高,東西做得足夠好,是已經被種草很久的東西,比如耳機、電器等,用戶早就看好了,我們直播間剛好有折扣,用戶第一時間就下單了。反而是200- 1000 元的產品賣得不太好。
孫治強:我們做飲料,犯過一個最大的錯誤,是在飲品創新上。清泉出山的第一款產品叫“小米可樂”,創始人有很深的可樂情懷,就用小米發酵,用傳統的制酒工藝做了非常超前的飲品--谷物發酵的可樂。
這是我們創業 3 年多時間里,踩過的第一個坑,沒有尊重市場。市場從來沒有過這樣類型的產品,我們很難控制。它跟酒完全不一樣,因為酒已經很成熟了。我們在供應鏈非常成熟的情況下掉到了這個坑里,這款產品目前已經被割舍掉了。
盧旭成:有很多人想做新品牌,可否給他們提一些忠告?
孫治強:我是做廣告出身的,我比較欣賞的一條廣告語是“在大機會的時代,不做投機者”,這句話送給所有創業者。
張康:首先創始人要多學習,提升自己的決策概率,因為每個決策都很貴。其次,提升一下決策后組織的執行力,這兩個概率提升起來,成功率就比較高了。
黃賀:任何事情不管對錯先動起來,像我們的直播帶貨就是這樣。還有我們一開始做3C數碼也是,雖然后來證明只做3C是有問題的,但先動起來后一切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