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音樂產業是全世界服務最差的行業”張斗反復對我們強調“所有的服務業都非常看重客戶服務,千方百計地為客戶做好每一個細節,而音樂產業,特別是中國音樂產業,只知道高高在上地做內容,從來不知道粉絲服務是什么?”張斗稱。
“在日韓,有很完善的粉絲會員體系,演唱會,見面會,專輯,周邊,應援等等都有完善的服務機制,而中國的音樂產業從來不管粉絲的死活,就拿演唱會來說,粉絲承受著全球最高的票價,黃牛的故意抬價,票務詐騙,不靠譜的主辦方,亂七八糟的現場組織等等,消費體驗其實很差,而音樂產業的人完全不在乎這些”張斗說:“當我們把粉絲服務做好了,才能為音樂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
就拿音樂產業來說,雖然全中國現在專輯銷量每年只有300-400萬張,但張斗卻提出了“5年后,中國唱片銷量將突破1億張”的觀點,這個觀點基礎就是粉絲服務。
粉絲服務的第一步做的便是建立了音樂專輯榜:“中國到現在連一個真正的與音樂相關的榜單都沒有。產業要想得到發展,必須建立起一個評判的標準、PK的標準和好壞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實際上就是榜單”。
自發布會結束后到今天,張斗每天都在接受絡繹不絕媒體的采訪,有人覺得他狂妄,有人覺得他顛覆,音樂市場未來還有多少潛能可以被開發,他其實有著自己的見解。
專輯榜是一臺發動機,驅動著粉絲的消費力
2010年,音悅臺推出了音悅V榜,去年底音樂V榜正式入駐Billboard,現在音悅臺成了Billboard的獨家戰略合作伙伴。在音樂榜單的分類上,音悅臺計劃除了延續數據V榜外,再推出專輯銷量排行榜。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張斗眼中最具代表性和產業性的榜單。
張靈泉老師說“競爭”,“征服”和“加冕”是傳播業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體育行業是最能體現這三大要素的產業,所以體育賽事總是經久不衰。而中國的音樂產業卻沒有這種概念,造成音樂產業的影響力遠遠低于體育產業。
日本音樂有做了60年的“公信榜”,美國音樂也有做了100多年的Billboard,他們在刺激專輯銷量的同時,也為整個產業貢獻了更多的影響力和消費動力。日本如果沒有公信榜,AKB48如果沒有選舉機制,日本的音樂產業完全是兩個樣子。
日本“公信榜”的前20名,90%都是偶像歌手,只有10%完全是大眾歌手。
數據直觀會說話,數據給到了歌手競爭,從1到20的排行榜上可以看到哪位歌手最受“歡迎”哪位歌手“墊了底”。
這種現象產生了大概已有30年,只不過沒有拿到臺面上來說,粉絲也不了解。但同時也根據了這現象,張斗相信未來五年中國唱片銷量將突破1億張。
很簡單,粉絲愿意買單。購買偶像專輯無非兩種理由:
1、要聽歌;
2、支持偶像。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聽歌渠道平臺有了極大的擴充,現在大部分人都選擇用手機聽歌,以傳統聽歌為目的的CD早就行將就木了。
“現在看起來,聽歌的需求幾乎沒了,情感類的消費可能性卻在變大”,張斗坦言道。
其實音樂專輯榜針對的人群就是初中、高中、大學生和剛畢業的人群,而且以女性粉絲消費為主,他們也正是消費的主力軍。十年前購買一張專輯的代價和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老百姓逐漸過了基本物質消費的檻,只要有人存在,年輕的荷爾蒙存在,情感的消費就一直存在。所謂“粉絲經濟”,說穿了不過是情感消費。
演唱會票價至少會降一半,人們會像看電影一樣看演唱會
國人人均GDP的增長部分,張斗堅信大部分會投入到娛樂領域里。過去6年電影產業漲了十幾倍,2015票房甚至突破440億大關,一方面和人均GDP的增長有關,另一方面也和電影票價不斷地下調脫不開關系。
“下一個消費熱點是演唱會”,基于對娛樂行業幾年的觀察,張斗說出了他的下一個預判:“5年后,中國演唱會票價會降低50%。”
往回看,國人對娛樂的需求一直存在,10年前爆發在網吧游戲,現在爆發在電影,未來爆發的則是演唱會。消費能力也從幾塊增長到幾十塊,未來一定會增長到幾百塊。
但是現在動輒七八百的票價仍然太高,張斗認為最理想的商業邏輯是演唱會票價降低一半的同時市場增加5倍。
去年音悅臺主辦魏晨的演唱會活動,采取了低票價的銷售模式,部分座位甚至低到了99。活動最終舉辦地很成功,但是虧錢了。
這是一次音悅臺的試水,雖然虧了,但是證明了降低票價能刺激一大部分人群消費演唱會。
現在演唱會市場至少40%賠錢,大概40%賺錢,剩下20%不賠不賺,其中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出在票價之上。同樣規模的演唱會香港可以開30場的話,內地市場可能只能支撐起10場,而香港的演唱會票價只有內地市場票價的一半不到。
“我相信周杰倫演唱會的平均票價是3、400塊錢的話,他在中國一定可以一次開10場”。
粉絲拉動產業發展,促進“偶像”向“藝術家”成長
鹿晗新浪微博粉絲1782萬,2014年8月19日,個人微博單條評論達到1314萬,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中國中文社交媒體的第一個對外公布認證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締造者,而且鹿晗吧也曾保持了長期的百度貼吧內地明星中排名第一,足見鹿晗的人氣及影響。
張斗認為以鹿晗的粉絲數專輯的銷量應該能達到百萬的體系,但是去年年底鹿晗專輯卻只賣到了不到10萬張。
剩下的90萬粉絲還沒有付出行動來買專輯支持偶像,而剩下90萬粉絲的市場,實則更驚人。通過專輯榜的數據對比,粉絲自發會產生一種意識:維護偶像的榮譽。如果鹿晗的粉絲看到了吳亦凡粉絲購買了11萬的專輯量,自然就產生了競爭。
“收藏只是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購買了這專輯,能夠讓我的偶像得到更大的榮譽,這是購買專輯的另外一個理由”,張斗仍然堅定,粉絲會自發支持偶像,同時這也是消費娛樂行業遇到的巨大歷史成長的機遇。
什么是粉絲?為何一個產業需要粉絲來推動?這是良性的發展嗎?
張斗認為:“愿意付出情感溢價的消費者就叫粉絲,付出情感,收獲溢價,從經濟學角度來講,藝人就是那個消費品”,
正如張斗所說的,日本專輯榜前20名中前16名都是偶像級的歌手,也是粉絲的消費拉動了整個音樂產業,“音樂首先要有消費,音樂產業才能起來”,張斗感嘆。
同時張斗非常贊同“培養”偶像級歌手的想法:“真正我說排在前16的人里頭,大部分我們稱之為是idol artist加idol的模式,也許idol是中國音樂產業發展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里程碑,但是最終我們要走向的路子就是artist加idol”。
“濱崎步是標準的idol,她更是artist,真正在未來走向整個娛樂文化音樂消費最頂尖的那個人,一定是artist和idol兼具的人,但是在中國我們現在看不到太多的artist”,張斗繼而補充,他的想法是先去做idol,通過idol的不斷成長,最終蛻變為artist。
無論如何,走向這條消費的路是必須的,張斗認為消費是音樂產業發展的根基,如果沒有人在這個行業里消費,產業只會越做越小,越做越死。每個idol最終會變為artist嗎?張斗堅定地表示:“他們很年輕,他們有的是時間,你給他一個足夠的土壤,他會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