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海霞和工地詩人的朗誦邀約實現了”登上了微博熱搜。
9月29日,李小剛海霞見面片段以微博話題“央視主播的前后鼻音訓練法”登上微博熱搜第2位,最新話題閱讀量達2.5億,討論達6.1萬,并得到共青團中央、中國之聲、半月談、頭條新聞等重要媒體、平臺的轉發,收獲了不少令人感動的評論。
10月2日,央視新聞公眾號發文《海霞和捧轉朗讀農民工一起讀詩,這畫面太美好》,閱讀迅速破10萬+,點贊+在看破萬;
該事件在隨后幾天內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大V和網友轉發并發表評論。微博大V思想聚焦轉發說:“來聽一聽,這是熱愛才能發出的聲音”; 微博大V徐大小越說;“李小剛讀詩的時候我在想,世界上所有念詩的人都是我的朋友。” 網友是蛙醬吖則在微博手這樣寫下自己的感受:“在哪里都可以讀詩。在哪里都可以有,生活的本質。”
自媒體大V潘亂發朋友圈評價此事時說,“工地詩人上央視,其實是邊緣與中心的關系。閱讀、朗誦、寫作是人類的精神欲望,而有一群人茍且度日心懷遠方,這時邊緣和中心都有共同追求的共同享有的精神世界”。
(潘亂朋友圈截圖)
可以說,在這樣一個詩歌普遍消失的年代,常人讀詩尚顯“奢侈”,身處工地開裝載車的李小剛則以一副“精神貴族”的面貌,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生活的逼仄與重擔。也難怪微博網友林熊貓說“他讀詩的時候真的是閃閃發光的”;網友十磅九則評論“心有老繭,但生活可愛,永遠有人充滿詩意的活著。”“從他的聲音就能感受到他的生活一定處處都有清風明月、蒼枝青鵲。”李小剛用自己的聲音、對詩歌的朗讀傳達著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夢想的堅持。
正所謂“心中若是有詩意,所見皆是云水間”,李小剛常用普通鴨舌帽向里折反戴在頭上模仿古人的頭飾,工地上隨處可見的水泥袋也是他讀詩的重要道具,評論區有網友寫打油詩稱他“雨衣作袍帽反戴,吟詩一首水泥袋。神似杜甫貌李白,酒樽一扔原形來。”李小剛是陜西人,前后鼻音不分,普通話也不夠標準,也時常有讀音“跑偏”,但評論區很少有人揪著這個不放。甚至還有網友表示“喜歡他原有的發音與發聲,希望他保持原有的狀態就好。”
(李小剛快手短視頻截圖)
同框讀詩時,論朗誦技巧之嫻熟,李小剛遠不如海霞,但粗糙之中多了些本真的質樸。“詠詩也好,歌唱也罷,最妙不是工整精巧,而是天真爛漫。”這一點微博大V勺布斯點評很是精妙。
又恰如紅網評論的那樣:一些出自民間草根的文藝愛好者,或許表達技巧上多多少少存在缺欠,但往往就是能如橫空出世、泰山壓頂一般,以風格粗糲、凌厲的作品直擊人心;究其根源,則在于其作品洋溢著一股子雖植根底層,卻不畏艱難困苦都要追尋美好的積極向上精神力量,從而引發受眾的共情。精神力量的豐沛,恰彌補了表達技巧的不足。
從農村田埂上走出來的草根舞王卓君獲得2011年度《中國達人秀》年度盛典舞臺總冠軍,到快遞小哥擊敗北大學霸獲得《詩詞大會》總冠軍,到從莊稼地一路走到紐約時裝周的鄉村超模陸仙人,再到如今從工地走進央視演播廳的工地詩人李小剛…….越來越多的草根達人,野生力量在獲得著世界的認可與關注,讓人忍不住贊一句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又如馮驥才所說 “一個人只有真正熱愛一樣東西,才會去做那些超越自我的事情。”
(海霞與李小剛“切磋”朗誦)
在央視交流過程中,海霞帶李小剛體驗播音間、用“燉凍豆腐”的繞口令去糾正前后鼻音不分的問題;一起朗讀李小剛的“成名作”《再別康橋》;李小剛還在演播室現場唱了家鄉歌曲《羊雜碎》;并和海霞作為聯合發起人,發起快手讀詩大賽;
“主持人好貼心,特意沒穿那么正式隆重,穿一身休閑讓嘉賓不那么有距離感。”有網友注意到了海霞當天一身運動服,顯得親切和自然。據了解,為了這次會面,海霞考慮到既不能顯得太莊重,又要拉近和小剛的距離,還要考慮到大屏和整個演播室環境的配色,著實費了一番腦筋。
要知道,如果穿正裝難免顯得太高冷太有壓迫感,如果穿便裝,海霞又擔心小剛穿的很正式,會顯得不尊重他。后來知道了李小剛會穿運動服海霞才定下來搭配同樣的運動裝。
此外,關于觀眾看到的“燉凍豆腐”的橋段,也是海霞花了一番心思的。為了能夠在朗誦上真正幫助到小剛,海霞還提前做了很多功課,請教了很多專門人士,但考慮到見面還是適合聊一些實操性強、易上手的建議,最終選擇了以繞口令這種趣味性強的方式進行現場練習。
以往央視對普通人的報道和關注并不少見,而之所以此次“千里赴詩約”顯得格外質樸與動人,恰恰是因為在一句“切磋”面前,沒有了演播室和工地的場景分別,沒有央視名嘴和農民工的身份差異,無論是海霞還是李小剛,都還原到了詩歌的朗讀者、表達者、愛好者的身份中去。
如果僅僅將此次理解和解讀為央視的“親民”,那么未免顯得機械與矮化,在這份“切磋”的邀約、平等的對談背后,是一場滿足甚至超出大眾心理期待的見面,是央視“請進來”與草根達人“走進去”兩個輿論場的情緒共振,更是一次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擁抱與交融。
央視當家主播“國臉”邀約農民工詩人做客央視演播廳,以“切磋”為對話基礎,以平等交流為對話方式,不以“俯視”、獵奇的視角去“俯身關懷”,讓我們看到了移動互聯時代短視頻將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進一步拉平,也意味著一個加平等、開放、多元的融媒新時期的開啟與到來。
“千里赴詩約”故事的講述,是對所有被看見和沒被看見的李小剛們的鼓勵與贊美,這是一場2020年秋天里的甜美約會,是一場跨越距離與身份的質樸交流,更是一個由民間平臺開始,由官方媒體“回答”的性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