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巴塞羅那通信展已經過去一個月有余,但這幾天在朋友圈中關于任正非“別再忽悠中國消費者了!‘物美價廉’的東西都靠不住”、“世界都是順序漸進的,我不相信大躍進可以成功。”等犀利言論依然引發了熱烈討論。老任談話的內容有很多,我們不談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事,單就國產手機性價比這件事來說道說道。其實我認為消費者或廠商在手機上過度強調性價比,一定會陷入誤區,如今誤區中的弊端正不斷顯現。而隨著消費升級需求的增加,中國用戶的消費觀會自然而然地從性價比進化到質價比。
物美價廉的手機是不是反經濟規律的產物?
所謂物美價廉,對于消費者來說,可能更多的是對所需商品的一種期待。而對于生產者來說,要想做到物美價廉,就必然要投入更多有形的物料成本和看不見的人力和研發成本,其實這也就意味著成本的提升。所以說,在沒有革命性的材料、技術、生產力支撐的情況下,一些產品的物美與價廉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此,當我們聽到任正非有關“別再不可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了!‘物美價廉’的東西都靠不住”、“世界都是順序漸進的,我不相信大躍進可以成功。”的觀點時,站在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的話,應該說這些都算是基本的商業常識,這些常識是經過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的,也是被證明是正確的,所以很多時候,高性價比只是一種傳說,用戶很難找得到。
就比如我們經常接觸的汽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汽車的價格可謂跨度很大,從幾千元的老舊二手車到上千萬的頂級豪華轎車,種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但是每輛汽車從設計到材料、技術、制造工藝、安全性等等方面,都有一個明確的價值定位,即所謂的一分價錢一分貨。
這其中的低價產品,必定是在某些方面做了犧牲,而高價產品一般是沒有明顯的短板,甚至還有更高的品牌溢價等因素在其中。可以說,只要是有一定技術含量、制造工藝、材料科學在內的商品,無不遵循這樣的規律,那就是價格高的未必質優,但質優產品的價格絕不會最便宜。
為什么互聯網手機能夠打動消費者?
可能有的人并不以為然,認為只要產品豐富了,就必定會有性價比高的產品,互聯網手機就是一個代表。不錯,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能夠在近幾年獲得銷量上的突飛猛進,絕不是幾句充滿鼓動性的宣傳話語就能實現的。
中國互聯網手機對于整個智能手機在國內的普及,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互聯網手機刺破了此前智能手機虛高的價格泡沫,讓渴望移動上網的用戶有了新的選擇,也迫使其他廠商一同降價,促進了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如此,互聯網手機品牌倡導的電商模式,也治好了傳統商業渠道層層加價的弊病,這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然而如果從更高的層次與時間周期來看,互聯網手機的高性價比只在某段時期內成立,它減少了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渠道鏈條繁復帶來的不合理利潤,但除此之外再去降價,那就只能從元器件的成本上節省了,而這會直接導致品質的下降。
當小米持續追求性價比,持續為了低價而低價,紅米手機不斷擊穿一個個價格底線后,小米手機遭遇了諸如換屏門等眾多的質量問題,小米路由器更是參數耀眼、但實際使用中問題多多,導致用戶投訴集中,很顯然,這就是過度追求性價比和參數華麗的后果,違反了基本的商業常識與規律。
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產品的價格必定是有一個合理的區間,而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性能和價格是一對矛盾體,只能盡量去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如果過度的去追求性價比,那么只能是低質低價的結果。所以我們今后還是要倡導質價比的理念,沒有了品質保證,再低的價格也失去了意義。
互聯網手機的成功,是精確洞悉了智能手機普及時代用戶渴望手機更加實惠的強烈訴求,但當銷量不斷攀升之后,小米們對于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對于品控的把握以及研發和專利不足的短板不斷暴露出來,小米們應該補足的是一些看似簡單的基礎課。
與之對應的卻是,華為近年來在手機業務上持續擴大戰果,其實就是依靠研發、依靠品質、依靠品牌,這些應該是其他互聯網手機廠商需要向華為學習的。畢竟,華為在過去的十年里,累積投入了2400億搞研發,17萬員工中研發人員的比例高達45%,華為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31個聯合創新中心,加入170多個彼岸準組織和開源組織。這些,才是華為手機在4G時代崛起的根本倚仗。
3月29日,華為獲得了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這個獎項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實施,每兩年評選一次,此獎項的設立是為了鼓勵那些為建設質量強國而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華為公司憑借“以客戶為中心的華為質量管理模式”獲得該獎項制造領域第一名。從政府工作報告中開始倡導工匠精神,再到華為獲得中國質量獎,可以看出管理層對于中國制造升級的殷切希望,科技創新和產品的高品質也將是潛移默化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基礎。
別看索尼和蘋果在衰退,但他們有值得學習之處
只要在手機行當里,就不可能躲開蘋果,老任的講話里當然也提到了蘋果,只是任正非在發言中指出,谷歌和華為都是理想主義者,而蘋果是現實主義者,所以不看好蘋果,而看好谷歌和華為的未來。
但從操盤手的維度來看,蘋果和索尼身上依然有值得學習之處。因為商業模式的進化和突變是存在的,蘋果的成功就是鮮活的案例,蘋果之所以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一方面是因為敢于想象和創新,另一方面是在工程上精益求精力爭做到極致,這兩者的共存,使蘋果開創了自己的輝煌年代。盡管隨著喬布斯的逝世,蘋果有走下神壇的跡象,但蘋果證明了理想和現實、藝術與工程是可以和諧共存的。
在當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都飛速發展的時代,產品的極大豐富已經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就如同很多的新機購買者,解決了打電話和上網的基本需求,但對于有換機需求的消費者,追求的卻是更好的使用體驗。所以未來必將是體驗經濟的時代,要想獲得良好的體驗,就需要良好的硬件和優秀的軟件和服務支撐,而且只有讓產業鏈上的軟硬件和服務的參與者有合理的利潤保證,才能夠讓他們有動力加大研發和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的動力。
雖然免費策略在軟件等領域被證明是可行的,互聯網模式可以打打降低軟件的實測成本,但目前來看在硬件和服務上還走不通,我們需要更多大膽的嘗試。無論是新國貨,還是供給側改革,其實都是切中了國產商品的軟肋,所以我們非常渴望一大批任正非式的踏實穩健、重視研發的企業家,但也同樣也需要雷軍式勇于打破陳規、探索新市場的新生力量。
當然這兩者也不是無法兼容,因為篤信技術的力量和信仰市場營銷并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索尼的輝煌就是由技術達人深井大和營銷天才盛田昭夫合力打造的,蘋果的巔峰也是由一大批設計天才和工程奇才合力達成的。
所以,國內廠商面對當前的中國消費者,在已經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后,面對的將是從有到優的問題,而在這波浪潮中一定會涌現出新的產業巨頭,這巨頭要么研發實力強,要么營銷能力出眾,更佳的則是兩者都有優勢。而此時任正非提出要回歸本質、講求質價比的說法,一定程度上也是解決從有到優的方法之一。
因為就如同老任所說,要實實在在地做實體經濟,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物質需求,虛擬經濟只是實體經濟的工具,我們不能把工具變成了目的,我們用鋤頭去種地,而不是有很多鋤頭就創造財富,如果啥也不種鋤頭永遠都沒有意義。只有實體經濟踏踏實實發展了,才有希望將追求質價比的消費觀替代性價比,最終成為衡量新國貨的標桿。否則,“物美價廉”將永遠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