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展臺偶遇任正非并交流了十分鐘,是我此次巴塞羅那之行最大的收獲。
我先講述一下交流的前后過程。
任正非的低調、很少接受采訪,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而且,一年一度的巴展是任正非必來的展會,會偶爾出現在展館中,這也是國內記者們都想捕捉的機會。
但就算有機會能見到任總,但見到之后會怎樣,我事先也沒有過任何預期。
首先,作為一名記者以及行業觀察者,問任總一些問題,這是多年的夙愿以及本能。其次,跟蹤通信行業多年,寰寰姐知道巴展對于華為以及任正非來說,是與客戶交流、見面、非常繁忙之時,所以就算能見到,其實心里也是不希望打擾到任總。第三,在“任正非很少接受采訪”這一事實面前,我想就算我再如何預先設計,也要看任總有沒有交流的愿望。
但我的一切想象,都被任正非顛覆了!
2月22日,巴展開幕的第一天,在華為展館的二樓,我看到任總正在與兩個人交流。這的確是個很好的“求合影”的機會。(注:我四年前曾經在巴展上見到過任總,而且合影了,那次合影因為太突然與意外,照片效果并不完美,一直是我的心結。)
所以,這一時刻我的第一想法是,走上前去,自我介紹一下,與任總再合個影,就可以了。
“任總,您好!我是自媒體人李瀛寰,寰寰姐。。。”我自報家門之后,剛想提出合影的要求,但這時任總卻先說話了:“我知道你,我剛轉了你寫的華為三個腳步的文章,你把李小文、芭蕾腳聯系起來,很好。”
任總這么一說,這是可以交流的信號啊!我于是就坐下了,就有了后面的對話。
但我之所以今天才寫下與任總偶遇的交流對話,其實有三個原因。
其一,與任總的交流,從我之前所寫的文章開始,如果我就這么直接表述,似乎有拿任總為自己“做文章”之嫌。事實上,寰寰姐也是一個低調的人,這并非我所愿。所以,我一直猶豫要不要寫下與任總偶遇的過程。
當任總提到華為的思考、理念時,我認為這些話很有價值,于是打開了手機上的錄音機,問了任總,任總說:“可以”。而且在對話的后面,任總特別強調了“記者要如實記錄,事實求是去寫”。
這個不算采訪的對話是從任總肯定我的文章開始,有“自我吹噓”的嫌疑,但我最終決定把與任總偶遇的全部過程進行如實記錄。
其二,在十分鐘的對話里,任總談到了他不愿意接受采訪的原因,這些內容傳遞出來,我想對于外界解讀華為與任總都是有價值的信息,我既然聽到了,就應該寫出來。
其三,任總在交流中談到了他的關注點:方向,華為別走錯路了。關于這一點,我當時想深入追問,但是被打斷了,任總之忙可以想見。
所以,我與任總的交流其實也是斷續的,但這些斷續的片言只語更能看出任正非的不同之處。這才是我寫本文的最深目的。
任總有求必應:合影時,還特別為我選定了位置,“這個地方光線好一點”;
任總有問必答,很親切,沒有任何架子;
任總說話很直接,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一是一,二是二,沒有任何含糊;
任總很警醒,雖然我沒來得及問他對今天的華為怎么看,但說起20年多前的華為往事,任總甚至用了“爛公司”這樣的自謙之語。
所以,以下對話完全出自錄音,沒有一點修改。最開始的一點交流,因為我開錄音晚了,沒錄上,我就沒寫。
尊重事實,寰寰姐一直如此,這更是任總特別在意之處。我想,也許正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理念和做法,所以能談得來。
如任總所說:“實事求是,也許看起來語不驚人,但卻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這是任總對記者的期望,但其實這也是任正非領軍華為的核心思想。
越是喧嘩與浮躁的時刻,越需要靜心;一個企業越走到高處,越需要冷靜。在今天華為已經成為中國企業代表、華為成為顯學讓所有人研究之時,任正非其實比所有人都冷靜。
“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這不正是值得當下所有中國企業都需要思考的嗎?
圖:任正非參觀華為終端展臺
=========與任正非的對話=========
寰寰姐:這次來巴展,看到華為,從外表來看,華為有一點變化,就是Logo顏色的變化,過去在這么重要的場合都是以紅色為主,這次突出了白色和金屬色的,這是為什么?
任正非:過去紅色是很醒目。不過,紅色還是白色,這些變化我來(巴塞羅那)之前都不知道,他們讓我看了,我說挺好,和諧就行。這些事,我不關心。
寰寰姐:那您關心的是華為的產品、技術、研發?還是什么?
任正非:產品、技術我也不關注,我關注的是方向,別走錯路了。
寰寰姐:我跟您求證一件事,關于您不接受采訪的起源。據說90年代初在內蒙開局時,那是第一次華為突破內蒙市場,華為公關部給您安排了采訪。請來的記者都已經在隔壁房間準備就緒,但就在這一時刻,您決定不見媒體。您也由此決定,不接受采訪,保持低調。是這樣嗎?您當時怎么想的?
任正非:沒有,就沒有媒體采訪這回事。因為我們那個時候談不上成功,那是在內蒙杭錦旗,那是我們第一次在那里開局,路很不好走,能順利完成開局就不錯,怎么可能找媒體來采訪?那時我們對媒體也不重視,為什么呢?因為媒體采訪我們什么東西呢,我們那時還是個“爛公司”。所以,沒有這回事,這是編的。
寰寰姐:外面關于您的傳說太多了,經常有文章冠以“任正非管理方法”,或者有的文章更是直接講“這是任正非推薦的文章,請看此文”等。
任正非:我有時會推薦文章,我剛剛推薦的就你寫的那個“三個腳步”的文章,我對我們其他人說,這個人的理解很深,我們做這個廣告的時候,沒有想到從李小文到芭蕾腳再到喬伊娜,我們之所以選擇喬伊娜,主要考慮的是,英雄不需要完美,英雄就是英雄,我們選喬伊娜就是這個目的。
喬伊娜有缺點,有缺點也是英雄。完了,沒有別的想法。然后你把李小文、芭蕾腳、喬伊娜聯系起來思考,這個角度我沒有想過,我覺得這個想法很新穎,所以我就轉給他們學習去了(注:所謂他們,意指華為高管圈,此前我聽聞任總有過這樣的舉動,轉過我寫的《華為攻占巴塞羅那》一文,所以我沒有追問“他們”是誰)。
寰寰姐:謝謝任總肯定。(這時任總轉頭對一個剛坐到他身邊的人說,這是李瀛寰)
寰寰姐:我還是希望有機會能跟任總深入交流,做一次深入采訪。
任正非:我們也不是不開放,中國媒體有一個缺點,就是如果你講得不完整,他幫你講了,這個風險就很大,因為你說是我說的,可是我沒有說啊。我講話,你們錄音可以,但錄了之后,就要按照錄音來寫。
按照我說的,發了就行了,你一編呢,事情就多了,我就不希望出現的事情是,文章發表的時候,好多人把題目改了,把內容改了。你評價,怎么評價都可以,但內容要尊重原文。你不知道原文的意思是什么,你不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你以為這個詞用錯了?其實不是用錯了。
寰寰姐:我在做記者之前,最早是在巨龍工作,“巨大中華”之一巨龍,那時華為的對手。我一路看著中國通信產業的發展,因為了解這個行業,所以我不會曲解。
任正非:很好。你呢,主要是講得比較準確,我看到了。我認為,名記者堅持的趨勢就應該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也許看起來語不驚人,但卻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這時,英國的通信部長來了,拜訪任正非,我與任總的交流到此為止。
我與任總握手告別,任總說:“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