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奉楚
再過幾天就是“雙11”了,各大電商已經摩拳擦掌,快遞也紛紛緊急招募員工。國家工商總局近日印發通知,提出“七不得”禁令,包括不得發布虛假廣告、虛報特價攬客,不得先漲價再打折、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
如今,經過各大電商的策劃和促銷,“雙11”已經成為購物狂歡節。很多消費者也形成了在此期間搶購商品會享受不少折扣的印象。但現實中,不排除有商家以先漲價后打折等虛假促銷方式制造虛假繁榮,誘導消費者上當。為遏制此類現象,避免消費者掉入不良商家的圈套,既要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要求電商平臺盡到管理職責,更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先漲價后打折”的判定標準。
經營者事前提高商品價格,在促銷當天又打折,且以提高后的價格為打折基礎,等于變相擴大了降價幅度。如某種商品本來的價格是100元,打九折后售價90元,但商家卻在促銷前將原價提高到120元。這樣一來,其打八折的話,售價為96元,打七折的話,售價為84元。但即便是售價84元,雖然僅比之前90元的售價低6元,但折扣幅度卻更大。
這種操作會讓消費者產生該商品折扣力度更大,更值得搶購的錯覺。其行為構成欺詐和誤導,應該認定為虛假廣告或欺詐經營。最高法院發布的案例也明確,網上銷售商品有價格欺詐行為,誘使消費者購買該商品的,即使該商品質量合格,消費者有權請求銷售者“退一賠三”和保底賠償。
其實,隨著技術的更新,電商平臺或第三方網站有能力發現并公布“先漲價后打折”行為。商品種類、價格、交易情況等數據均由電商平臺掌控,其能夠通過大數據技術篩查、分析、監測先漲價后打折、虛報特價等價格欺詐行為。現實中,網絡上流行的比價軟件和小程序往往能夠顯示某種商品一段時期的價格走勢,是漲是降,幅度多少一目了然,這說明當前有相應的技術手段。
但如何判定到底是正常的價格調整還是先漲價后打折則比較困難。一般來說,促銷前一天或者兩天提高商品原價自然是明顯的漲價行為。那么,提前一周或者十天漲價是否仍然屬于“先漲價后打折”呢。要知道,很多電商平臺的商品價格均不固定,很可能今天一個價格,明天又是一個價格。或者價格低的時候不送優惠券,價格高時又贈送優惠券,還有商家先下架某種商品,上架價格較高的同種商品,以至于需要消費者拼智商來計算優惠規則。
對此,理當有一個合理的判定標準。一是不妨設定一個期間,商家在促銷前10天或15天前漲價的,可以認為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超過這一期間的漲價,除非商家能證實其漲價有不能歸咎于自身的且與銷量上升無關的客觀原因,如原材料價格上漲、政策變動等,否則就應視為不正常。二是應排除其他干擾,杜絕先下架后上架同種類漲價商品,杜絕以秒殺、特價、買一送一、使用優惠券等規避相關規則。如促銷前是較低的秒殺價,促銷時是較高的原價,也應認定為漲價。
同時應要求電商平臺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監測這一不正常行為。鼓勵第三方網站收集相關數據后向消費者提供比價服務。并嚴格執法,讓商家及電商平臺承擔先漲價后打折的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責任。進而對先漲價后打折、虛構特價這些價格欺詐行為形成圍剿之勢,讓善于玩套路的商家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