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聯網數據機構Trustdata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生鮮電商的頭部效應正愈發明顯,其中,京東到家的月活躍用戶數(MAU)高居生鮮電商榜首,并遙遙領先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網、盒馬鮮生等生鮮電商平臺,成為了生鮮電商名副其實的行業老大。
與此同時,易觀千帆發布的《2017年最新電商APP TOP100排行榜》顯示,京東到家的MAU以及16.33%的環比增速均高居生鮮電商榜首;每日優鮮則位居第二;飛牛網位居老三。
從混戰走向贏者通吃
對于整個生鮮電商行業來說,涌入的平臺可謂成百上千,這也導致整個行業的競爭甚為激烈。相關數據顯示,整個2016年國內的生鮮電商平臺數量達到了4000多家,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生鮮電商的戰爭可謂一片混亂。
一份來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整體交易額約913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0%,2017年整體市場規模可達1500億元。但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配套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4000多家生鮮電商僅1%盈利,88%虧損。
眾所周知,生鮮電商一直是電商業內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自其誕生以來,“虧損”、“倒閉”、“轉型”等字眼就像幽靈一樣環繞在生鮮電商的周圍,整個行業的發展充滿了各種亂象。隨著行業競爭格局的逐步確立,整個行業也從燒錢補貼價格戰逐步走向憑借優質服務、高效配送等為制勝標準的健康發展軌道上來。
從此次Trustdata、易觀發布的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生鮮電商里排名前三的平臺:京東到家、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網的月活躍用戶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平臺的月活用戶數量總和。尤其是京東到家,其一家平臺的活躍用戶數量相當于后面二三四名的總和,遙遙領先于其他平臺。
而易觀發布的上半年生鮮電商活躍用戶數據也顯示,只有京東到家、每日優鮮、飛牛網三家平臺半年活躍用戶數量超過了100萬,并且超過剩余其他平臺的活躍用戶數量總和。
此外,據了解,京東到家的用戶入口主要有自己的App和京東App兩個渠道,而數據機構統計的MAU數據只是其自己App上的量,并不包含京東App,但這依然不妨礙其活躍用戶數位列生鮮電商第一的地位。
這說明生鮮電商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漸從江湖混戰走向多強爭霸,甚至是贏者通吃,行業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確立下來。而京東到家未來或許將進一步拉開與其他生鮮電商平臺的差距,成為行業獨角獸。
京東到家為何能實現行業第一?
7月6日,京東到家宣布了上半年的業績成果,其中業務收入超出去年同期7.5倍,銷售額GMV平均月度環比增幅達30%,訂單量的環比增幅達20%,上半年新入駐門店達到3萬家。對具體的商戶來說,今年6月份較之于1月,沃爾瑪的線上銷售額(GMV)翻了超過4倍,訂單量翻了近3.5倍;另一家著名商超永輝的線上銷售額和訂單量也比1月份增長了超過2倍;而在4月份才入駐的社區便利超市正大優鮮兩個月內銷售額增長6倍,訂單量增長了近7倍……
很顯然,在生鮮電商領域,京東到家用數據提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達達-京東到家CEO蒯佳祺透露,數據顯示,入駐京東到家的商戶普遍已經可以實現10%-30%的整體銷量增長。
資深業內人士劉曠認為,京東到家在商超生鮮領域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取決于以下幾點:
首先,京東到家有物流優勢。生鮮電商的產業運作模式重,運作形態更加復雜。從產品保鮮所需的冷鏈物流系統到高成本、低回報的復雜的供應長鏈,生鮮電商的發展初期離不開持續的資金輸出,中期市場的消費粘性也不容易培養,滿足物流運輸的高要求更是難上加難。而京東到家恰好在自有物流系統方面擁有中國最大的同城速遞平臺“達達”,這使得京東到家借助自有配送體系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在訂單處理和服務管理方面也能獲得較好的融合。
其次,京東到家成熟的零售賦能體系。對大多數生鮮電商平臺而言,平臺只是起到入口的作用,但事實上從新轉型的商家角度來看,線上運營還存在著缺少流量、工具、經驗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在平臺服務方面,京東到家提出零售賦能戰略,為轉型中的商家提供流量、效率、運營三方面的支持,從初期流量分發,到中期效率提升,以及后期的平臺長遠運營,京東到家旨在為商家打造一站式的全面服務,幫助傳統商戶順利轉型。
最后,京東到家的商戶群體基數更大。現階段除了新的轉型商戶紛至沓來,目前的京東到家服務區域已經覆蓋了全國22個主要城市,7萬多家門店入駐,其中還包括沃爾瑪、永輝、歐尚等國內外零售巨頭。更多的商戶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在生鮮品類齊全、品質豐富的京東到家上,消費者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這也在無形中加強了用戶消費粘性,京東到家的版圖也勢必在消費者的涌入下持續擴大。
憑借著這些優勢,京東到家實現了行業第一。并且隨著行業格局的不斷分化,更多的入駐商家會選擇倒向第一梯隊,現階段京東到家在業內畫出的分水嶺也會越來越明顯,其有望引領傳統商戶掀起一場轉型的革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