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2017年會上,CEO張旭豪明言,餓了么創業9年了,塑造了外賣行業最初的模樣。關于下一個9年,首要任務還是要繼續做好外賣。外賣之外,還有萬物,則是張旭豪提出的第二個戰略命題。
“萬物”主要指比外賣更為巨大的30萬億體量消費品市場。這個市場一直遠離外賣市場的戰火,但隨著在線外賣和即時配送體系的成熟,大規模滲透消費品市場的戰略機遇已經到來。
亞馬遜的啟示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2.09億,年增長率為83.7%,占網民比例達到28.5%。其中,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到1.94億,使用比例由16.8%提升至27.9%,年增長率為86.2%。
目前,中國在線外賣平臺邁入新時期。近日,比達咨詢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外賣市場數據報告。數據顯示,Q1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達843.2億元,覆蓋用戶數逼近2億。餓了么以36.5%的市場份額延續領跑優勢,美團外賣及百度外賣隨其后。
目前的O2O平臺,流量紅利的階段已經過去,單靠流量賺錢或者是盈利很難支撐整個商業模式的長期發展。業界已形成共識,未來更多的是要在供給側進行創新。供給決定需求,供給側品類的極大豐富,正是這股新力量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過去一年,主要的網絡訂餐外賣平臺都在推行全品類戰略,大力增強正餐以外商品的供給能力。商店超市,這個以往我們很難將之與外賣平臺聯系在一起的品類,在其中的發展反而最為矚目。
以餓了么為例,今年年初成立新零售部門,先后與7-Eleven、屈臣氏等知名便利店達成合作。2017年情人節,關于鮮花和蛋糕的訂單超過15萬單,30萬的用戶過著他們特別的情人節,餓了么可能已經成了最大的鮮花交易平臺。
據了解,在基本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餓了么的非餐飲交易額已經占到平臺整體的10%。
基于這一考慮,張旭豪提議將餓了么的使命改為更加直觀的“Make Everything 30min”,意在將世間萬物接入每個人的30分鐘便利生活圈。餓了么的愿景,則是用創新科技打造全球領先的“本地生活平臺”,而不再僅僅是往日人們熟悉的“餓了么網上訂餐平臺”。
就像亞馬遜那樣,一開始也只是賣書,但后來成了“The Everything Store”,一網打盡,一步一步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玩新零售,看的就是數據、配送和消費場景
不得不說,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無論是電商,還是線下企業,都需要調整過去步伐,尋找新的發展路徑。畢竟,技術進步,消費者的需求也變化了,電商和實體店都要快速調整步伐去摸索新模式,爭取在下一波零售浪潮中活下來,或者崛起。
業界有句話,新零售是O2O最值錢的賽道。就其體量、消費頻次、用戶活躍度來說,此言不虛,這也是眾多互聯網大佬,包括行業內的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也爭先恐后入場的主要原因。而原來作為網上訂餐平臺深入人心的餓了么,駛入這個“賽道”有沒有優勢可言呢?
業界把新零售業務成功與否的關鍵歸結為三個要素:數據、配送和消費場景。然而,看完有關餓了么的四個數據,細思極恐:
2016年12月,日訂單量突破900萬單。
2016年12月,在線訂餐服務用戶量達1.3億。
2017年4月,餓了么蜂鳥即時配送平臺已覆蓋全國1400個城市,服務于蜂鳥配送的注冊配送員達300萬人。
顯而易見,有了生活在全國1400個城市、超過1.3億的用戶流量支撐,基于數據為核心的驅動變成可能,全渠道的消費者數據收集也變得容易。而即時送達供應鏈對于多年來精心打造物流隊伍的餓了么來說,是水到渠成的事。由于下單時間段和餐飲高峰可以做到相互補充,滿足多種消費需求,因此新零售的業務不但能夠提高消費者下單頻次、提高客單價,還可以通過產品多樣性激活用戶的更多需求,吸引更多品牌方的加入,市場互動性大大提高。而且,由于新零售的消費場景是碎片化的,所見即所得,這使得沖動性消費的障礙無限趨近于零。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外賣平臺每天的送餐峰值明顯,部分資源和時間無法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線下傳統零售商戶又在電商擠壓下壓力山大,重視線上渠道、提高銷量成為一種本能。
像餓了么這樣的外賣平臺擁有完整且開放的生態系統,原有業務對C端用戶具備強粘度,吸引優質品牌入駐后,或將是實踐新零售的最佳試點。借助外賣平臺的交易平臺以及配送體系,商超將自身單店覆蓋半徑擴大,而用戶則能享受到30分鐘極速送達服務,獲得極致購物體驗。這種合作,用“一拍即合”來形容最貼切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