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BAT開始成為互聯網巨頭企業,而BAT也成為互聯網行業的標志,先不論所謂的百度是否會跌出巨頭行列,至少可以證明BAT的影響力依然健在。然而,當企業做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瓶頸就出現了。
百度在向智能化場景轉變,騰訊游戲開始做大,阿里要把電商做到全球,押注云計算和大數據,未來互聯網行業如何走向?京東開始聯合沃爾瑪、收購達達發力線下,以滴滴、餓了么為首的共享經濟開始盛行。同時阿里、京東又開始結合媒體平臺加緊推進電商+媒體進程,然而由于模式不同,入口不同,數據推送模式不同,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至少面對如今的電商瓶頸,巨頭們或開拓新市場,或與新平臺進行聯盟,或進行平臺遷移以圖拓展新的增漲點。
而就在行業巨頭們為了“+”而煩惱的時候,所謂的電商場景化、小而美電商正在崛起,拼團購物的社交電商C2B模式,以找茶售茶為主的垂直社群電商模式,正規的一元購模式(不包括那些非正規的,當然筆者還是不贊成用戶參與一元購的賭博式行為),正是互聯網催生了各式各樣的購物模式,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支付寶過去曾推出了高溫險、信用卡盜刷險、支付寶賬戶意外被盜險,如今又推出了電信詐騙險,這些都是小而美的創新,而京東則繼騰訊的QQ和微信之后在今日頭條添加了購物入口,結合此前推出的京東號,顯然京東在向內容電商的方向邁進。
塑造場景化需求
一個社交群,一篇不錯的文章塑造的文字氛圍,一個完整的購物流程,都可以稱之為一個小型的場景。而場景化正是積極利用了用戶的碎片化的時間,將用戶的需求與平臺產品鏈接起來,實現由場景到需求再到解決需求的流程化操作過程。如果大型電商平臺是瀑布般寬廣、迅疾,那么場景化電商則是一股清流般小而美,塑造場景就如打造一個專門用來購物消費的環境,制定所謂的購物規則流程,最后形成生態系統般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選擇大平臺還是做小而美
大平臺流量巨大,當然中小企業想要在平臺做廣告截胡流量就要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入,所以在平臺之外關于如何進行產品優化、做活動以及分析平臺規則以圖從中找出漏洞再以低成本消耗獲得平臺高收益,但是這樣的模式最終卻只能是望梅止渴,平臺規則變化頻繁,平臺想要迎合規則變化就不僅要有平臺的內部消息,還要時時關注平臺的變化,所以,第一是要把產品質量做上去并維護好老客戶,另外一個是要選擇一個好平臺,也就是選擇一個適合你產品的場景。
所謂的小而美電商就是要求平臺縮小交易場景,精簡交易流程,使得用戶在交易過程中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段內沖動購物,當然訂單單價會很低,所以獲得利潤主要還是要從產品的量上做文章。而小而美的場景流程必然是要短時間內進行的,即使可以有幸成為現象級產品模式也會很快冷下去,就如前段時間很多的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因此小而美的平臺運作思路是在模式上進行創新,不停更換場景,同時探索不同的產品類目。小而美就表示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平臺價值以產品量和營銷暴品鏈為基準水平線。
那么企業如何向場景化、小而美電商轉變?
大平臺先入為主,人們對于大平臺的信任度逐漸加高,更多的企業眼紅電商藍海而選擇入駐平臺,后來電商泛濫紅海來臨,電商平臺價值縮水,平臺企業主競爭加劇,中小企業在經歷以電商平臺為濾網的行業洗禮,而更多的企業希望可以小投入大收益。
第一,選擇合適的場景
其實首先最需要定位的是產品,而一般企業的產品已經確定了就只好跳過產品選擇而直接將產品應用到場景中去。當然,選擇場景的時候要有針對性緊跟當下的熱點,或者以內容為導向,也就是所謂的內容電商。
第二,建立品牌影響力
從自媒體平臺開始,搭建以品牌產品為主的行業知識影響力,利用平臺的政策和渠道拿下內容電商第一批企業的位置,形成以內容平臺到產品內容再到產品的導向,融合新媒體平臺,擴大媒體覆蓋率。
第三,選擇適合的場景化平臺
無論是朋友圈開始盛行的拼團購平臺,還是京東、阿里系平臺開始的媒體化場景平臺,越來越多的小平臺開始鉆研適合場景化的運營模式,當然最終并不是所有的小平臺都可以存活下來,也就是說能夠做大的平臺少之又少,但是其平臺已經崛起。
所以,在眾多平臺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產品的平臺就顯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選擇呢?其實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是希望能賺錢的平臺都入駐,而在開始的時候又異常謹慎,特別是要進行錢財投入時一般都會選擇錢少而又回報率高的,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存在的。
筆者認為企業在進行大平臺運作的時候也要有選擇性,而隨著大平臺的業務觸頂,新入局中小企業很難在平臺上立足。而場景化之后的小而美電商已經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小企業在電商的沖擊下很容易有病亂投醫,可是,這樣也總比沒有醫要投的好。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場景化小而美電商能走多遠依然很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