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商行業最后的一片藍海,生鮮電商也是一塊極難啃的骨頭。近期,生鮮電商企業接連遇阻,繼美味七七倒閉、愛鮮蜂大面積裁員、果食幫停業后,日前上海生鮮電商平臺壹桌網被曝已下架全部商品,總部已人去樓空,陷入倒閉傳聞。
藍鯨TMT查看壹桌網官網時發現,其網站首頁只留下一個掃碼入口,壹桌網app商城貨品已全部下架。根據壹桌網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公開信,該公司表示由于業務調整,暫停生鮮訂購服務。
站在整個生鮮電商行業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是資本對生鮮電商的熱捧持續進行:易果生鮮完成C輪融資、本來生活完成1.17億美元融資;另一方面,卻是生鮮電商企業哀鴻遍野,紛紛轉型或陷入倒閉潮。
融資與倒閉并行,生鮮電商企業正在經歷一場淘汰賽,生鮮電商行業可謂是喜憂參半。
喜:千億級市場待挖掘,生鮮電商獲資本高度青睞
近年來,國內的生鮮電商市場可謂風起云涌,除了有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主導的易果生鮮、京東生鮮這種平臺級選手入場之外,還有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網、順豐優選等各類電商平臺迅速崛起。與之對應的是,生鮮電商企業持續獲得資本的高度青睞,2016年以來,易果生鮮、每日優鮮、本來生活等多家生鮮電商企業獲得了新一輪融資。
生鮮電商為何如此火爆?究其根源,在于其高速增長的千億級市場規模,以及不到3%的市場滲透率,給投資者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有數據顯示,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國內生鮮電商市場近年來均高速增長:2015年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為497億元,2016年超過900億元,增幅為81%;到2018年,預計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2365億元。
而面對高達千億級的市場剛性需求,當前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滲透率還不足3%,甚至在京東副總裁、京東生鮮事業部總裁王笑松看來最多只有2%。可見,仍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等待挖掘。
憂:成本居高難下,95%生鮮電商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生鮮電商的市場前景非常樂觀,但“大面積虧損”、“盈利難”魔咒與之形成較大的反差。來自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僅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略虧、剩下的7%出處于巨額虧損的狀態。
這意味著,生鮮電商行業有高達95%比例的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當中。“要么虧損,要么巨虧”幾乎成了生鮮電商的生存寫照,整個行業彌漫著一股蕭瑟之氣。
從這點來看,生鮮電商的確難做,王笑松坦言指出,這個行業的苦主要在于虧損,平均虧損率為35%-40%。“這就是為什么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陸陸續續有很多生鮮電商企業經營不下去,沒有新的資金進去,資金鏈就很容易出問題。”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無外乎成本高而單價低,企業無利可圖。新農人代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健表示,生鮮電商的成本較高,其中物流成本5%、倉儲成本10%、管理成本15%、損耗在8%、推廣成本10%以上,尤其是區域生鮮電商成本更高。而生鮮電商的客單價在100元左右,生鮮電商的毛利潤不超過30%。
在王笑松看來,資本最終都是要盈利的,但如果單獨看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是很難盈利的。據其透露,生鮮電商單在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就在150元以上,甚至有的高達180元,僅核心城市的冷鏈物流就超過35元一單;而生鮮的客單價并不比普通產品高太多。總的來說,生鮮電商成本高、客單價低,費用率居高難下,很難有毛利支撐。
出路:解決產品標準化和冷鏈物流兩大痛點
盡管在生鮮電商冰火兩重天的環境中,人們對生鮮電商平臺轉型或倒閉的消息已不再過度敏感,但每一次行業的波動仍讓人不禁思考生鮮電商未來的出路。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來看,生鮮電商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要想把握這個前景,關鍵在于解決生鮮電商的痛點。
業內普遍認為,相較于國外成熟的生鮮電商模式,當前國內的生鮮電商處于起步階段,除了用戶習慣仍未養成之外,還存在產品非標準化及冷鏈物流建設這兩大痛點。
眾所周知,生鮮產品是典型的非標準化商品,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導致消費者很難橫向對比、評判優劣,生鮮產品因而不易積累消費口碑。再進一步追溯,非標問題可歸結為產品品質問題,從這點來看,生鮮電商企業應具備標準化經營思路,從根源上做到對產品品質的把控。
此外,生鮮產品在存儲、運輸過程中極易出現損耗,因此必須冷藏,對倉儲和配送的要求都相對較高。而冷鏈物流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并具有投入成本高、回報時間長的特點,是生鮮電商不得不面臨的另一大痛點。無論何時,增強自身實力才是發展的硬道理,以此來看,生鮮電商企業應盡力完善冷鏈物流這一核心競爭力,確保產品的全程冷鏈倉儲及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