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與天貓一直都是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在業務對拼上不相上下,無論是雙十一、六一八大促銷,還是商超之爭,介于兩者之間的對抗仍然在繼續。然而,自營與聯營之間的不同模式的對比,哪個才是商超的未來?
京東以自營的模式運營,產品集中采購之后被分散到京東各大地區的倉庫,線上由京東自己進行售賣,而京東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加上收購了達達物流將物流最后一公里包含到自己的運營體系之中,配送速度快,對于用戶來說下單后可以更快的收到商超產品,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滿足用戶的購物欲望。
而天貓超市則是品牌商家自主運營,雖然減少了平臺的運營成本,但是其并沒有物流優勢,在商品配送上有著先天不足的劣勢。不過背靠阿里,天貓超市的品類會更優質,在物流整合上看重的是行業的能量,菜鳥物流、蜂鳥配送,只是側重點不同。天貓商超與京東超市針對的是傳統的商超,而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須以價格、產品配合物流優勢才有可能比拼掉線下商超。不過,天貓與京東都計劃在三年內拿下商超,一場商超大戰勢不可免。
傳統商超的潰敗
傳統商超運營多年,有著十足的線下優勢,可是無論是沃爾瑪還是永輝、華聯等商超,或許是其線下因素太強,在轉型互聯網的途中理念甚好,可是總是在經營一段時間后不得要領,或者關店調整,或者利潤下滑,可以說傳統商超近幾年過得都不好,甚至可以說他們近乎瘋狂的轉型背后都有著些許無奈。所謂的全渠道營銷,所謂的app、微信一體化,如果沒有好的運營手段,即使有最好的技術產品也沒有什么作用。這些也只不過是工具罷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價值更高。
所以,沃爾瑪收購了一號店,后轉手京東也是為了利用京東的勢能實現市場的利潤率的提升。而京東也有意進入商超領域,繼而投入十億資金,同時配合沃爾瑪的線下渠道,京東商超優勢是明顯的,所以在其提出商超戰略的同時即使天貓有所舉動以京東現在的資源匹配度,明顯是不會在氣勢上落下風的。而天貓商超的優勢在于產品資源,缺的是線下,所以投入的二十億資金就需要合理分配,除了部分用于價格補貼還要拿出部分來進行線下投入。
巨頭之下焉有完卵
阿里、京東的商超策略主要以線下為主,最終的消費主體還是用戶,社區、圈子、群體,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日常消費有著高頻率、需求大的特點,用戶購買產品進行日常消費后很容易對平臺產生信任感,進行二次甚至是多次消費。而線上來說京東和阿里的資源足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積累用戶,這是手段。
然而,巨頭進入市場之后,市場被迅速占領。一號店被京東拿下,沃爾瑪也與京東進行多方合作,天貓超市必然也要有所行動以平衡競爭對手,是入股商超還是合作?何況阿里手里還有銀泰百貨這一張大牌,至于如何去運用就看阿里怎樣運作了。
早前一號店運營多年,以線上商超的模式運營,但是局限于產品以及配送問題,用戶更喜歡于線下購買,走線上主要是以促銷產品或者非急需用品為主,輔助生活消費。行業內同時也有諸多的商超平臺,但是其中無論是從用戶體量還是影響力來看都比不得一號店。要么是做區域的,要么需要依托于淘寶、天貓的流量,然而拿下一號店的沃爾瑪在運營一段時間后卻依然無法擺脫互聯網的沖擊,不得不與京東進行交易,背后的無奈可想而知。
筆者認為京東商超與天貓超市都有意拿下商超這一塊肥肉,而也有人認為這是電商最后一塊競爭之地,但是從行業來看,商超大戰無論如何進行都不可能一家獨大,既然有需求就有市場,容得下兩家競爭。到底是自營的京東有優勢還是聯營的天貓可以走的更遠,三年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