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京東團隊最近一直想搞一個大新聞,自陸續放出:89年助理當法人,初戀回歸管公共之后,近日又丟出一枚重磅炸彈:2016年Q2季度,萬年虧損王京東既然盈利了?
翻看了一遍你國媒體的報道,果然就一些缺乏行業了解的淺薄媒體開始鼓吹了:京東從此走上規模化盈利道路,從此攤煎餅都可以加兩個雞蛋啦~~balabala~不過是隨風搖擺之論。
其實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可以說明白,那就是: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怎么可能在短短3個月之內產生質的變化呢?
要知道:在7月《財富》雜志公布的:16年中國500強虧損公司排行榜中,京東商城可以是以虧損93.7億元成為中國企業虧損NO.1的人那;
所謂盈利,只是「財技」
一個企業的財政狀況,遠比一個人的財政狀況來的復雜,并不是簡單的:“有錢”“沒錢”“盈利”“虧損”可以精準概括的。
而財報這個東西,是上市公司通過統一的標準公布自身的財務數據,為了幫助股票市場了解企業狀況而存在的,但因為牽涉過于重大的利益,因此其中依然也有很多技巧存在可以修飾業績,對此世人統稱為:財技。
而財技威能之大,手段通天如樂視賈躍亭者,甚至可以到無中生有的境界(不懂的自行百度),而本次東哥只是略施小計,使用了: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 而已。
事實上,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盈虧結果一般都會有兩個:美國與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而我們耳熟能詳的新浪、唯品會、優酷等都是這么干的。
因為,采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時,期權費用、商業合并及合并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 都不會被計算在內,只包括了收入成本費用正常的利得損失。
因此,只是一個會計準則的調換,就會讓數字好看許多。以京東2016年Q1季度財報為例:
采取美國會計標準,就是虧損:8.6 億人民幣,使用非美國會計標準,就是變成了:2.9 億人民幣;
對此京東解釋為:使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能更好地反映公司運營情況。但其實作為剛剛接收1號店,并立馬要求10個億補貼迎戰天貓超市的京東而言,這意味:可能2-3Q的利潤增長都無法攤平的“合并及合并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成本“,使用非美國會計標準,顯然是京東避重就輕有意為之的舉措。
而按照非美國通用會快標準,16年Q2 京東宣布:盈利3.914億人民幣,那么也意味著一旦使用美國通用會計標準,就依然是虧損的狀態。
所以,為了做一個大新聞,京東也是拼啦,盈虧就在一個會計準則間!!這個新技能,你GET沒有?!
盈利財報背后:并非不能,只是不為
我知道看上面的文字,不懂的同學會問:那既然可以這么輕松,京東為何不在之前就使用:非美國通用會計標準把財報做正盈利呢?
我的回答是:并非不能,只是不為,因為從財報上作出盈利,對于京東而言并沒有太多好處,為啥呢?原因有三:
首先,質變不可能在短期之間發生。
京東受限于自身模式,當前的狀態只能做到在微損與微利之間搖擺,是不可能像競品阿里巴巴or亞馬遜那樣賺錢的,財報翻紅是其在此盈利方向上的第一步。但也是最后一步,踏出這一步的這一天就是京東將自身模式天花板公之于眾的這一天,從此陷入被動;
因為,基于零售核心的電商本質上是一件這樣的事情:與你家門口的便利店相比,它不能賣的更貴,否則就沒有優勢。但它要把商品賣給你,它需要自己采購,采購完倉儲,再自建物流配送,中間還有建平臺,打廣告,商品折舊,客服,售后退換等一系列工作,相比一個非常賺錢的利潤中心,它更容易成為一個成本中心,所以自營電商基本是一個燒錢的宿命,這是行業基因決定的。
在金融,O2O等未來業務還未成長為供血單元之前,以京東商城為業務核心的京東集團,其本身的重資產模式就無法支撐一個高毛利的商業帝國;
其次,本次盈利的最大動因在于:伴隨增速減緩的虧損收窄。
第二季度凈虧損為人民幣1.321億元(約合199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人民幣5.104億元減虧74%。但與虧損的大幅收窄伴隨的是:京東核心GMV的同比增速從Q1的55%下降到Q2的47%,基本創下近年來的新低。
路透社最新的一篇報道中指出,京東收入增速符合管理層預期,但是收入增速下滑的趨勢將持續。實際上,京東已經在披露第二季度財報的同時,對第三季度營收給出較為悲觀的指引,京東預計第三季度的收入將進一步下降至590億至610億元,收入同比增幅將進一步下降至34%-38%。
我的理解是,短時間之內不可能產生質變,能做的就是調整策略與資源布局。而京東選擇的是:放緩增長,降低虧損,換取財務上的正向數字,但問題是以零售為核心的自營電商無法盈利(自營電商毛利率為7%,而京東光物流成本就要7%)解決之道就是增加毛利潤率為70%的開放平臺業務。
但一旦做大開放平臺業務,就會影響京東用戶體驗,因此目前:開放平臺業務保持在40%的水準,是京東目前可以維持在微利與虧損之間的紅線所在。走自營虧損,走平臺增速放緩,京東要再騰挪已無空間,但資本市場要的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大步向前。
最后,京東在保持增速與擴大盈利之間,將陷入左右互搏。
對于下一步的京東而言,自營業務倚重的3C行業整體在減緩,第三方平臺又必須限制速度。最自豪的直營物流業務,使用的是彈性很小的線下擴張模式(即增加服務必須增加人手,而非互聯網那樣無限擴容),高增長意味著高成本,在為用戶提供良好體驗情況下,也成為了盈利的阻力,如果需要更漂亮的營收財報,自營物流團隊是最容易擠出成本水分的海綿。但是如果影響了用戶體驗,京東還是京東么?
當京東接下來的發展,在交易體量和盈利增速指標之上出現了相悖點:規模被限制,又有利潤需求,那意味著只能一切都只能從苦逼的商家身上榨取了,但這無疑是一次的殺雞取卵。
其實2015年年會上,京東高管就提到過,京東要在財務上盈利并不難,那為何遲遲不敢盈利呢?
因為對于長期虧損的公司來說,盈利就是成人禮,一旦盈利了,整個資本市場對它的判斷標準就從之前充滿想象力的等待,變成市盈率標準主導,就像從對一個孩子的期待變成對成年人的期待。京東從財務上做出盈利來不難,真正的麻煩是:其放緩的業務增速很難滿足資本對未來的需求。
下季度會如何呢?
縱觀京東三年來的財報,有一個明顯的規律:其交易額Q1低,Q2高(因為有618),Q3會有較大的回落,Q4又會有一定提高(年終大促)。所以Q3京東各項數據會進入相對的低谷。
除去自然周期的影響,還有上段提到的制約因素。近期京東高管的頻繁變動也可能成為影響因素,比如京東商城CEO沈皓瑜調任國外。
當然,京東頻繁換高管是一件持續了很多年的事情。好心的互聯網媒體人整理了2012年到2015年京東換掉的高管,包括李大學、蕢鶯春、王亞卿、趙國慶等等。涉及到CTO、CSO、高級副總裁等等各種職位。業內有段子甚至說,「京東高管比京東的庫存周轉更快」。
雖然此前高管更迭的級別都很高,但是CEO級別是迄今最高的。而且沈皓瑜的職位變動消息是因為提前被媒體爆出,進而正式宣布了轉崗消息。
業務增長放緩,核心高管頻頻變動,期望值被越掉越高的資本市場,京東的Q3應該會有點艱難。
此外,京東頻頻舉債數十億美元之后,京東的標準普爾指數已經被降級,遠遠低于BAT,降級使其融資成本會提高。這些都是京東歷年來累積的結果,也可能對京東接下來的發展造成影響。
講實話:一盤棋下到這里,后面再要落子已經很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