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大佬們博弈的故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本文試圖梳理一下美團成長歷程,回溯其與資本分分合合的故事。里邊透視著創業者的堅持與資本逐利的無情。筆者試圖從第三方的立場,進行簡單復盤,以饗讀者!
近日,阿里“賤賣”美團點評9億股份的消息通過外媒華爾街日報再次傳出,掀起資本市場的熱議。
雖然美團和阿里雙方都還沒有正式確認此消息,但是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八九不離十。原因是,對阿里來說,與美團在業務和戰略上的合作既然已經不可能,并且決心自己打造“阿里口碑”,那么這筆已經賺夠了錢的財務投資的退出越快越好。此外,阿里以125億美元的估值賣出,與美團E輪融資150億美元的估值比起來,相當于8折折扣。資本市場上9億美元的資金買老股也會對美團新的融資造成一定的干擾。
事實上,根據小編的了解,金融圈已經有機構正在為接下阿里手中的美團股份而募資了。畢竟這么大的金額,任何一家機構都不可能立馬拿得出錢接住,還是要通過“大機構接下額度-小私募機構購買份額-小私募機構向金主募資”的這個過程。但是我們相信這筆交易在年后不久便能達成。
老東家阿里結束與美團長達5年(2011-2016)的合作,正式撕破臉說再見,這也說明了創投領域資本市場的變幻莫測,今天的“干爹”可能變成明天的“敵人”。
年關將至,請各位看官嗑著瓜子,讓我們帶你回顧阿里巴巴與美團之間的恩怨情仇。
一、美團的崛起之路
首先請看一下美團的發展歷史:
2010年3月,王興成立美團網,定位為團購網站。
2012年2月,美團電影上線,13年1月改名為貓眼電影。
2013年4月,美團酒店旅游上線。
2013年11月,美團外賣上線。
2015年,美團正式提出“O2O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戰略
這是美團的融資過程:
2010年10月,A輪融資1200萬美元(有的報道中是2000萬美元),投資機構為紅杉資本,估值未公布。
2011年,B輪融資5000萬美元,阿里巴巴領投,北極光創投、紅杉資本、華登國際及另外三家風投跟投,估值未公布。
2012年,無。
2013年,無。
2014年,C輪融資3億美元,泛大西洋資本領投,紅杉資本和阿里巴巴跟投。估值40億美元。
2015年1月,D輪融資7億美元。估值70億美元。未公布投資方,但能確定騰訊在這輪中首次進入。
2016年,E輪融資33億美元。有消息稱騰訊本次領投,金額達到15億美元。
然后再看一下美團成立這六年的營業數據。
下圖反映的是2010-2015年美團的交易額變化情況,除了2010-2011以10倍速度增長,2012-2015四年均以300%的速度快速增長。根據16年1月份數據,新美大合并之后15年全年交易額達到1700億人民幣,其中美團約占1000億。
單位:億元
下圖反映的是美團在團購市場的市場份額變化。
2011-2013年之間,美團團購市場份額增速較快,從13%增長到52%。2013年底美團占領了整個市場超過50%的份額,成為妥妥的行業老大,但是13年之后美團在團購領域的市場份額一直在50%左右,并沒有大的突破,這也反映出團購市場的格局已定。15年10月份,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之后,新美大的團購市場份額達到86%。
美團的崛起要從千團大戰說起。
在09、10年前后,團購模式興起并迅速發展,出現了拉手網、窩窩網、糯米網等巨頭,全國團購網站數量一度超過5000家,這在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上被稱作“千團大戰”。
同時,一級市場上也一度產生“團購熱”,大量VC基金的錢流入團購市場,各大團購網站進行以低價促銷和地面廣告推銷為內容的燒錢大戰,而到了2011-2012年,團購市場進入資本寒冬,沒有投資人再愿意朝這個市場砸錢。(這個情景在2015年的O2O平臺市場又重演了一遍)
團購資本寒冬中,大量團購網站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而美團,熬過了資本寒冬,在2013年底在千團大戰中勝出,最后成為了團購領域的老大。
美團為何能夠從千團大戰中勝出呢?從當年的一些新聞中可以看出一些原因。
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團購網站紛紛遭遇融資難的問題。國外團購網站始祖Groupon在納斯達克艱難上市后股價低迷不被華爾街認可,國內團購巨頭拉手網和窩窩網的IPO雙雙失敗,剩下的數千家團購網站大多因為融資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然而在此時,美團卻對媒體放出其在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bank)的賬戶余額,6192萬美元。
這幾乎相當于美團A輪和B輪兩輪融資之和。美團一面驕傲地宣稱自己A輪融資一分未花,一面表示團購網站的寒冬已至,自己融B輪就是為了儲存“糧食”,準備“過冬”。
美團A輪融資一分未花說明了這一階段中美團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保持了基本盈收平衡,當時整個團購市場的盈利模式是團購網站向商家低價批發商品或服務,然后加價向消費者賣出,毛利在10%左右,然而2011年千團大戰中,各大團購網站虧損的原因在于投入大筆資金進行廣告宣傳,尤其是線下的地推十分燒錢(這也像15年的O2O地推一樣)。在這個時候,美團卻堅持按兵不動,僅僅花了小部分錢在線上宣傳之上,完全不涉足線下地推,而是將錢花在技術改進和建立商戶合作關系之上。
這是當時的新聞報道。
美團憑借正確的競爭戰略,未在廣告戰中消耗資金,靠著2011年的6192萬美元撐過了2012-2013兩年資本寒冬,并且同時進行了快速的擴張。正是到2013年末,美團在團購市場的份額超過50%,成為當之無愧的團購之王。
二、阿里&美團的合作與決裂
早在2006年,阿里就入股口碑網,2008年阿里全資收購口碑網。成立于2004年的口碑網曾經是大眾點評的最大競爭對手,但在阿里收購后被歸入雅虎旗下,業務表現難以再續輝煌。此后,口碑網在團購大戰中也并無出色表現。
然后,阿里大概是因為對口碑網的崛起不再抱有希望,索性在千團大戰最為激烈的2011年投資了另一個團購平臺——美團(阿里在2011年美團B輪5000萬美元融資時作為領投方進入美團)。
當時美團還沒有做到團購第一,營業額和用戶數量遠遠低于當時的拉手網和窩窩網,也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阿里的投資成為“寒冬”之前最后一筆存糧。或許阿里也沒有想到的是,2013年底美團會一躍成為團購業第一。
在美團成為團購領域老大之后,作為“干爹”的阿里的“控制欲”就上來了。(在創投圈一直流傳著“阿里巴巴對所投公司一直有極強的控制欲”的說法,馬云果然是一個霸道總裁啊。)
阿里希望將美團變成阿里控制下的O2O平臺,但美團卻極為不愿意,因為美團CEO王興也是一個硬骨頭,多次對媒體強調:“美團希望獨立發展,阿里只是自己的一個投資者,擁有一個董事會席位,但和其他投資者如紅杉資本、北極光創投等沒有區別。”
就這樣,美團和阿里之間產生了間隙。
直到14-15年,美團從電影、酒店旅游、外賣三大垂直平臺業務入手,發展戰略向O2O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轉型。其成為獨立的O2O平臺老大的愿望與阿里的本愿完全背道而馳。阿里不再對從戰略合作上控制美團抱有幻想,因而在15年1月美團D輪融資中沒有繼續跟投。
與此同時,騰訊在美團D輪融資加入,讓美團有了更強的對抗阿里的控制的力量。經過美團點評合并5:5換股之后,之前占有美團約15%的股份的阿里最終持有新美大股份約7%。而經過新美大最新一輪融資,此前便持有大眾點評20%股權的騰訊在本輪15億美元追投之后,最終持有新美大至少20%的股權,這一比例遠遠超過阿里,也有消息稱騰訊已成為新美大最大的股東。
面對美團的“背叛”,阿里決定自己重新打造一個O2O平臺。2015年6月,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宣布各出資30億,共60億,將原來的口碑網“復活”打造為新的O2O平臺“阿里口碑”,同時將淘寶和支付寶兩大流量入口對阿里口碑開放一級入口。
而在O2O平臺之間競爭最為激烈的外賣領域,阿里也選擇入股美團外賣最大的競爭對手——餓了么。16年1月份,媒體報道稱阿里入股餓了么的合作已經談妥,阿里將投資12.5億美元,占股27.7%,成為餓了么的第一大股東。餓了么的外賣配送與口碑外賣相配合,將提升阿里口碑在外賣領域的競爭實力,或許阿里會決定讓口碑外賣業務線與餓了么合并。
總之,阿里已經成為美團在O2O平臺領域繼續發展道路上最大的兩大敵人之一。
三、BAT參與之下的O2O平臺大戰
除了阿里口碑,新美大在O2O平臺的市場中還有另外一個很強大的競爭對手——百度糯米。讓我們再次集中地回顧2015年下半年以來O2O市場的一些大新聞:
2015.6.23 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共同投資60億人民幣成立“阿里口碑”
2015.6.30 百度CEO李彥宏宣布3年內對糯米業務追加投資200億元人民幣
2015.10.8 美團與大眾點評正式宣布合并
2015.11.4 傳騰訊將追加領投10億美元投資新美大
2015.11.23 傳阿里85折出售美團點評7%股份
2015.11.24傳阿里15億美元投資餓了么,將持有餓了么30%的股份
2016.1 新美大融資33億美元,騰訊占新美大股份達到至少20%
2016.1 阿里確認向餓了么投資12.5億美元,占股27.7%,成為第一大股東
2016.1 華爾街日報再次報道阿里出售新美大7%股份。
有木有覺得很亂?
我們用下面這張圖來表示O2O平臺大戰中的各方關系,這張圖里的公司包括了當前中國互聯網領域最燒錢的幾個公司和最有錢的三家公司——新美大、百度糯米、阿里口碑,和他們各自的“親爹”或“干爹”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以及“表兄弟”餓了么。
看完這張圖,我只想說四個字:貴圈真亂! 然而,我們可以看出,BAT三大巨頭對O2O市場重金投入說明這塊業務已經成為他們的戰略重心。原因就是:萬億級的O2O市場已經成為互聯網領域下一個香餑餑,誰都想啃下最大的一塊。
在最近的媒體采訪中,美團CEO王興“怨念地”說道:“2011年3月份的時候,美團對媒體開第一個新聞發布會,我說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市場規模至少900億,當時的媒體都不相信……”
確實,2011年的時候,當時整個O2O市場規模也就300多億的體量,但是到了2015年,各家第三方研究機構的報告都出來,2015年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而到2017年整個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
這說明美團的領導團隊還是很有遠見的,等到其他人意識到這個市場竟然這么大的時候,美團已經遠遠地把競爭對手甩在身后。然而更可怕的事是,美團的競爭對手變成了百度和阿里兩大巨頭。
雖然美團目前市場份額仍然遙遙領先,團隊員工也仍然斗志昂揚。但是在這場O2O領域的“圈地”大戰中,最缺的東西就是“錢”啊!百度和阿里都有大量的資金能夠投入糯米和口碑,但是美團卻必須依靠融資。從2014年起,美團從單純的團購網站轉向開展電影、酒店旅游、外賣三大垂直領域業務。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基于本地住宅和商圈的高頻低消費業務,這意味著需要需要靠燒錢補貼來換用戶量和訂單量。
2014到2015兩年間,美團一直陷入燒錢的泥沼不可自拔。據美團員工透露,美團每個月都要燒6-7億人民幣。所以2015年1月融來的7億美元到7、8月份就快用完了。于是,美團于8月赴美國試圖在華爾街尋找融資但是失敗。有當時的新聞為證。
當時美團的競爭對手大眾點評同樣面臨著融資困難的問題。在危機存亡之際,在共同股東紅杉資本、騰訊,以及“互聯網領域第一號FA(財務顧問)”華興資本的撮合之下,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抱團取暖,合并成立“新美大”。
然而,即使與大眾點評的合并會減少無謂消耗,但面臨百度糯米和阿里口碑的競爭壓力,新美大在16年的燒錢速度也慢不下來。
新美大在16年1月宣布完成的33億美元的E輪融資,照這個速度燒下去還能撐兩年左右。上一輪還說“兩年內不急著上市”的王興,現在也改口說“新美大計劃在兩年之內,即2017或2018年IPO上市”。這說明,老王也意識到,再不上市,新美大真的融不到更多的錢了。
然而,美團IPO上市之路也會異常艱險。首先美團的財務數據滿足不了國內上市的基本條件,其次拉手網、窩窩網赴美上市失敗的前車之鑒說明華爾街資本市場并不承認這種以燒錢補貼換取訂單量的商業模式,美團去美國或香港上市的風險也很大。
競爭失敗而倒下,或IPO失敗,都意味著總計40多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很有可能“打水漂”。砸錢大戰背后是投資人的心在滴血。百度、騰訊、阿里以公司自有資金投資,投資失敗的承受能力自然更強,而對于拿著LP的資金投資的風投基金來說,這樣大金額的投資完全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豪賭”。
更可怕的是,這場爭奪用戶的“同質化”戰爭幾乎始終看不到希望。
因為,對用戶而言,美團、百度糯米、阿里口碑提供的服務幾乎是同質的,唯一的差別僅僅是“哪家更便宜”。相應地,對商家而言,三家平臺的服務也無太大差異,他們往往同時在三個平臺注冊,哪家平臺這段時間做活動價格便宜訂單更多就用哪家。而被燒錢補貼培養出來的“撿便宜”的用戶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一旦補貼停止,低價刺激下產生的消費泡沫就會破滅。
總而言之,這場一級市場的“豪賭”也就只有一些“財大氣粗”的風投機構敢參與啊!這可比在二級市場股市里混玩得更心驚肉跳的!
其實呢,無論做一級市場還是做二級市場都很累。
在高風險高收益的一級市場里,天使投資和VC投資需要兩種東西:一是財大氣粗,這樣投個幾百萬一點都不心疼,投100個項目總有1個最后能上市嘛,比如徐小平叔叔就是典型代表,投的項目多到自己都不記得投過啥;而另一個就需要某些天才式的直覺和靈感,命中率極高。否則的話,投99個項目都可能投不中那1%。
而做二級市場的盯盤汪兩大特征就是:眼累和寶寶心累。觀察大盤漲跌是日常,了解國內外行業動態是基本功,每日心情隨著K線起伏不斷。關鍵是這一切都然并卵,牛市一來滿大街的大爺大媽都能賺錢,到了熊市怎么折騰都枉然。
然而我就想問一句:你知道一級半市場嗎?
這并不是侮辱讀者的智商,而是不久前在一次金融圈活動中和一個做二級市場很多年的私募基金投資經理聊天,發現他居然完全不知道一級半市場定向增發是什么東西這件事森森地刺激了本寶寶的心靈。
拜托!2015年中國定向增發的募資規模是1.27萬億,而廣大人民群眾都知道的IPO募資規模才1500億!并且根據15年已發的定增預案來看,2016年定增募資規模至少達到2萬億。這么大的投資機會你都不造,我覺得你的金主知道的話會生氣哦。
如果你已經了解定向增發市場,請直接跳到文末最后一句~如果你還不知道一級半市場和定增是怎么一回事,請讓我用最簡單粗暴的語言向你簡單地介紹一遍~
一級半市場介于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不像二級市場那樣驚心動魄,也不像一級市場那樣不確定性太大。投資方式主要是定向增發(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
定向增發于2006年開始施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專有名詞,但實際上相當于國際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私募定向發行。根據證監會的定義:定向增發是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條件的少數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行為。
一般而言,少數特定投資者的數量是不超過10個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以多個投資者可以可以通過一個法人作“通道”參與定增。定向增發的股票相對于二級市場的股票有一定的折價率,相當于用打折的低價批發股票。
一次定增的募資總規模約在幾億到幾十億的規模,所以單個定增份額也有幾千萬到幾億的規模。(所以果然是一群土豪的游戲!)打折的代價是定增的股票有一定的限售期,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三年。這段期間無論二級市場的股價怎么跌怎么漲都與你無關了,只需要考慮一年后或三年后的市場行情和股價。
所以,在一級半市場投定增,一是要看大盤的整體行情,在低位買入漲幅空間更大,越是熊市的時候買定增越有可能賺錢;而是要以價值投資的邏輯來選股票,這更像PE的投資策略,看好某個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所以投資它的定增,但跟PE投資比起來,定增投資又能通過二級市場的數據來做出投資決策,所以具有更高的確定性。
“定增”的普及程度遠遠比不上天使投資、VC、PE和IPO。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玩定增的投資者目前仍然只是一小撮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投資機構和土豪。
而這一小撮人已經默默地賺了大錢!!!
因為從2006年到2015年,定增投資的平均年化收益是25%左右,如果按照普遍的1:2杠桿來算,至少60%。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二級市場和信托等金融產品的平均收益率。
錯過了定增十年,你還要錯過2016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