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電 12月5日,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信息社會50人論壇、微金融50人論壇4家智庫機構,聯合發起舉辦了“雙11”現象深度分析——新商業基礎設施與中國經濟發展專家研討會。
剛剛過去的“雙11”再次創造了中國電商發展的新紀錄,贏得了全球矚目,展示了中國電商領域的無限活力與潛力。同時,電商的飛速發展也引發了全社會的熱議和爭鳴,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社會公眾亟需得到專家的常識普及和專業分析。
研討會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就業促進會、中國貿促會、中信信托、貝恩咨詢、宏源證券、《消費者報》、阿里研究院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小狗電器、E店寶、桐鄉百純的電商從業者50多人,共同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研討會上,貝恩咨詢合伙人康雁帶來了對網絡零售與中國消費的觀察,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楊健做了“雙11:讓數字說話”的分享。在研討會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集中討論了“雙11”的“是與非”。討論環節主要圍繞三個關于電商的爭議話題展開:雙11是否透支消費、電商是否導致假貨泛濫、電商是否傷害實體經濟。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不到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子商務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已經開始引領世界電商發展方向,以電商為代表的中國新經濟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對于“是否透支消費”話題,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趙萍認為,消費者是理性的,促銷實際上是“消費者實現了跨期的動態均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也提到,如果是透支,肯定是不可持續的,但雙11銷售額年年增高,肯定不是透支所能解釋的。來自統計數據也發現,沒有出現外界所質疑的“雙11過后平臺成交額將驟降”的現象。
關于“是否導致假貨泛濫”的問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分享了三組數據:2014年我國工商系統受理的網購投訴是7.8萬件,工商系統2014年全年的投訴受理量是757萬件,網購投訴的占比僅為1.03%,而假貨只是投訴中的一種情形。2014年中消協全年的投訴量是619415件,其中遠程購物(包括電子商務、電話購物、電視購物和郵購等)的數量是20135件。遠程購物的投訴占比是3.25%,如果網購占其中三分之一,大約是1%的水平。此外,2014年我國海關在快遞中查獲侵權嫌疑貨物28.5萬件,而2014年我國跨境的電商快遞約為19億件,即侵權嫌疑快件占比是0.0148%。“這個是最權威的數據,任何人都可以查得到,然而不少老百姓平時有種印象,似乎覺得網上一半是假貨,這是讓我非常困惑的一個問題。電子商務行業蒙受了不白之怨。”
關于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電子商務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雙11是激發消費的新力量,是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一種新供給。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李遠芳博士也認為,80年代小商販促進了中國商業流通,后來中國加入WTO,融入全球流通體系,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動能,而電子商務為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同樣是提供了新的動力。國家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信息社會50人論壇常務理事張新紅也指出,信息社會是當前全球性的大趨勢,大趨勢不可違,目前電子商務也還只是剛剛進入了起飛期。
最后,阿拉木斯代表主辦方對研討會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所謂“雙11透支消費、電商帶來假貨泛濫、電商傷害實體經濟”等話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誤解或夸大了的“假議題”。面向未來,雙11給全社會帶來的“真議題”,應該是引發全社會應對新消費、新商業基礎設施的關注。這一正在高速發育中的、互聯網時代的新商業基礎設施,在底層是“云(云計算)網(寬帶和無線互聯網)端(智能終端)”,其上則是在線零售平臺、在線支付體系、智能物流等服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雙11作為一次未來商業的預演,實際上也是新商業基礎設施“安裝”到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之中的一次集中體現。這一新商業基礎設施,在支持和孵化創新、創造就業、拉動消費、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多個領域,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價值與潛力,并成為了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