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授權轉載發布。
1
國慶節前,牛老師在出去玩和在家寫稿之間糾結了很久,最后因為酒店價格實在是太香了,最終還是決定出去玩。
我說那你不賺錢了嗎,牛老師說萬一旅游的時候遇到了富老頭呢,主動出擊尋找機會,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關鍵是,飛豬上的酒店和門票被補貼得好便宜啊,不買一張我都覺得自己在浪費。
我琢磨了一下,決定不去思考牛老師想和富老頭的問題,開始研究補貼。
節假日的酒店價格一直是一個玄學,一方面出行旺季是要漲價的,但是另一方面平臺也會有各種促銷和優惠,所以到底變便宜還是變貴了其實很難說。
我搜了一下公開數據,發現相比起往常,今年國慶期間的整體酒店價格客單價下降了很多。
原本因為疫情影響,大家對出行還是有所顧慮,但是在低客單價的刺激下,旅游業的最終成交額竟然沒有下滑多少。
旅游成本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聚劃算把酒店和門票都納入了百億補貼。
從去年三月,聚劃算十周年慶典的時候,阿里整合聚劃算,天天特賣,淘搶購三個業務開始,聚劃算在補貼方面的路子就越來越區別于同行。
在大家都在想辦法把補貼的價格做得更低的時候,聚劃算在思考的,已經是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通過百億補貼去扶持各行各業的發展和回暖。
如果說價格戰是補貼的第一層。
那么這一波,聚劃算站在了第二層。
2
補貼這個東西,其實很多電商平臺都在做,但是在一般的營銷思路里,補貼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范疇,而是價格戰的一部分。
尤其是百億補貼這個詞,拿出來就代表要打價格戰了。
價格戰并非百分百是好事兒,不管是對消費者還是對商家。
消費者確實喜歡平臺降價,喜歡便宜的商品,但是這一切有兩個前提:
一、品質需要有保證。
二、你補貼的東西要真的是我想要的,并且我有需求的消費,你確實能補貼到。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
很多平臺越補東西越差,越補品類越單一。
這一年來,整個電商市場上,用戶對補貼的體感越來越弱,純粹的補貼對消費的刺激越來越不明顯。
原因很簡單,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價格戰的戰略本身存在結構性矛盾。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如果補貼就是指商品便宜,那你的商品是怎么便宜起來的?
大部分平臺的補貼是靠平臺自己砸錢,而且砸錢本身一度成為一種攀比方向,好像誰砸錢不夠狠,誰就不夠豪橫一樣。
但問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砸錢的本質是為了搶賽道,把對手擠出去,然后再在用戶身上把出的血吸回來。
如果做不到一磚頭砸死對手,補貼就無法形成正循環。
如果平臺持續掉血,但是又沒辦法通過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來回血,那補貼就是不可持續的。
這時候平臺會停下來么?
不會的,因為沉沒成本太高了。
此時停止補貼,用戶已經習慣了平臺貼錢讓商品變得便宜啊。你敢再貴回來,我就用腳投票,直接讓你的對手勝利。
如果把百億補貼當成砸錢和打價格戰的工具,這就是一個比誰體量大能熬得住的游戲。
平臺反而被工具劫持了,這在商業上是荒謬的。
于是為了讓這個游戲繼續下去,大家只能押寶在價格上。
商業交易是需要成本的,價格不可能無限制的低下去。
當出于競爭需求開始低價的時候,低到一個維度,必然擊穿交易成本,進而影響品質和品類。
那補貼的意義何在?
價格和品質難以得兼,這很正常,但不合理。
3
聚劃算沒有落入價格戰的陷阱,得益于聚劃算一開始就沒有把百億補貼當成一個工具來用,而是把百億補貼作為了一個長期戰略。
既然是長期戰略,就一定要考慮兩件事。
一、這個戰略的可持續性。
二、這個戰略的社會意義。
先說說可持續性。
阿里升級聚劃算的時候,是把聚劃算作為阿里集團“品質惠經濟”戰略的窗口的。
在這個戰略里面,品質和惠并列。
便宜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重要到要說三遍。
但便宜有好貨,更重要。
聚劃算能做到保證品質的同時降價價格,一方面是因為背后站著阿里這座靠山,無論是充足的現金流還是淘系供應鏈,都保證了聚劃算的大后方穩如泰山。
另一方面,就是聚劃算靠省營銷和強供應端,實現了補貼的自循環。
省營銷不是不營銷,而是把營銷從消耗變成共贏。
和傳統電商平臺讓商家花錢買流量,最后把營銷費用和裂變成本加到售價里的思路不同,聚劃算直接把補貼變成了營銷的一部分。
百億補貼本身,就是最好的營銷場。
商家可以參與補貼,然后把流量費用和營銷費用從售價中減去,通過低價高品來占據用戶心智,誘發自發分享和推薦。
好東西本身就是會被市場青睞的,而當你花低價買到好東西的時候,你會有天然的分享欲,去炫耀自己買東西的眼光。
高價買到好產品不厲害,低價買到普通產品也不厲害,但是聚劃算營造的用戶體驗,是低價買到好產品,這是雙倍的快樂。
尤其是從今年 5 月劉濤入駐,聚劃算官方直播全面啟動開始,有大量新興品牌在聚劃算的直播中被孵化出來,它們通過直播獲客,通過直播被年輕消費群體認知。
這些新品牌可能沒錢買流量,可能無法在起步階段就往營銷上投入大筆資金,但是當它們在聚劃算上,發現自己只需要把東西做好,營銷成本完全可以省下來去做研發,或者降價讓利。
這時候這些新銳品牌就會變得非常香。電動牙刷,家用跑步機,各種無糖輕食,都是這么在聚劃算上火起來的。
還有 2018 年首登淘寶的國產筋膜槍,進口價格要 4000 元,國產品牌做到了百元左右的性價比元,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省掉了營銷成本。
而聚劃算的強供應端,最強的一個點,其實強在阿里。
或者說,強在阿里能為聚劃算提供的供給側能力。
去年 8 月,阿里把聚劃算的 99 劃算盛典升格成了“ 99 劃算節”,并且定下了一系列供給側目標:
打造 100 萬個爆發單品;
創造 10000 億的下沉市場生意增量;
孵化 100 個數字化產業帶;
培育 10000 家數字化工廠;
讓產業帶日均訂單量突破 1000 萬。
在阿里的規劃里,聚劃算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貨架子”,而是聯系消費端和供給側的橋梁。
對消費端,要深入用戶心智,打造低價高品的形象。
對供給側,要反饋用戶需求,督促供應鏈自我升級。
營銷省得下,供應鏈靠得住,聚劃算才有底氣說自己的百億補貼是一個商業戰略,不是靠平臺砸錢砸出來的,更不是一個用過就丟的工具人。
4
至于社會意義這一塊,其實和補貼的品類是一體兩面。
如果把補貼當成純粹的工具,那么補貼的品類其實不需要考慮用戶需要什么,甚至離民生越遠越好。
因為離民生越近的領域,溢價空間越小,補貼難度越高。
而且民生這一塊,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就后患無窮。
敢去嘗試的,不說做得怎么樣,起碼是有勇氣和有社會責任感的。
而聚劃算今年的補貼品類變化,就非常有趣,從疫情期間到現在,聚劃算百億補貼的范圍其實一直在擴大,而且定位也在不斷調整。
在疫情之前,聚劃算的百億補貼就不止于傳統商品,而是涉足了房產,出行,旅游和新能源等方方面面。
從那個時候開始,百億補貼就成為聚劃算對國內行業全面扶持的一個重要端口,而且是長線持續的在做。
而在后疫情時代,阿里健康的疫苗,飛豬的機票和酒店,盒馬的餐飲,淘票票的院線電影票,這些又都是新一波百億補貼的內容。
可能單獨拿出來看還不明顯,但是當這些東西在同一時間整合,聚劃算的百億補貼就變成了一個多維度的,整個阿里生態共同參與的聯動項目,而且是具有社會意義的。
有些平臺的補貼策略,你說它是拉新工具也好,是GMV生成器也好,甚至是打開下沉市場的利器也好,其實涉及到的維度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聚劃算現在的百億補貼,其實是在撬動上下游的產業,讓消費者,商家, 包括商家的上下游,一起參與進來。
不管你怎么看聚劃算,這個百億補貼都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策略,因為這架馬車上載的人和產業已經太多了,一旦跑起來,就是自己驅趕自己向前。
5
補貼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取向。
你補什么,其實就是你覺得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需要投入資源。
還是那句話,便宜當然很重要,但不能只有便宜。
同樣的補貼力度,你選擇在什么領域投入資源,這里面其實不只是商業考量,更有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聚劃算的百億補貼,從來就不光是在電商領域降低價格,而是觸達了各行各業。
除了常規的產業扶持,今年對于那些因為疫情影響而業務量銳減,正在掙扎求生的行業,成為了重點的補貼對象。
比如旅游業,比如酒店業,比如餐飲。
這些項目的營銷價值很弱,因為轉化的路徑很長。
但真正重要的,是它的社會價值。
在聚劃算花錢去扶持這些企業的時候,百億補貼就不光是一個商業工具,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了。
而且不管出發點是什么,他們真的給錢,真的去補貼了這些受創的行業,這就夠了。
那你說有用嗎?如果說商業扶持是什么行業的救世主,那也不至于。但是對這些行業里,個體的,活生生的企業來說,又確實有用。
很多被補貼的企業,差的其實就是這口氣,缺一筆現金流,缺一波訂單回血。
撐過去了,就是藍天白云。
撐不過去,就是無底深淵。
我特別喜歡的一家川菜館,前不久倒閉了,說起來挺難過的,這家店經營得很好,只是因為疫情傷筋動骨,斷了現金流,不得不黯然收場。
如果能夠有一個機會,讓這些商家獲得更多的訂單,減少營銷費用和獲客成本,或許就會有更多的商家能夠活下來。
聚劃算的百億補貼,提供的就是這個喘息之機。
6
百億補貼一直是一個隨著市場需求而變化的東西,很多時候平臺其實相對缺乏主觀能動性。
大閘蟹上市了補大閘蟹,燕窩上了補燕窩,很難對未來的補貼方向做規劃。
但百億補貼的下半場,應該是把補貼從工具變成戰略,把平臺之間的競爭,從巷戰變成整體戰。
目前來看,聚劃算已經證明了自己具有戰略前瞻思維。
看似大家都是在補貼,但是當你還在糾結給哪個商品設計什么樣的優惠流程的時候,聚劃算已經開始聯合整個阿里生態體系,去設計行業下一步的發展趨勢了。
蒙著頭補貼,在戰術上沒問題。但這只是戰術,可以應急,難以長遠。
聚劃算所做的百億補貼,是營銷場,也是社會責任,更是在用這個戰略,構建一個適合自身的戰場生態,甚至是重新定義戰場規則。
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聚劃算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但旅途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