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可謂輝煌至極: 912億的銷售額,超過之前860億的預估,更比上年增長40%;雙十一變成全球購物節,歪果仁們爭相上天貓淘寶享受低價;阿里與贊助商花銀子整的“湖南衛視天貓雙11狂歡夜”,集結了堪比春晚的超強明星陣容,展示了強大的能量。
就連蹭節的京東、亞馬遜、1號店、唯品會、聚美優品等電商平臺,也是非常熱鬧。京東在節前就對著阿里集團開炮,節后又宣布“總下單量過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0%,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140%”;蘇寧全網銷售訂單量同比增長363%;“雙十一”當天,亞馬遜“海外購”訂單量為去年的兩倍,進口直采銷售額為去年的4倍。
總之,回望整個雙十一,我們看見的盡是“新常態下電商風景獨好”“中國人消費能力旺盛”“雙十一還要辦上一百年”之類的“高歌猛進”。然而電商世界是否真如大佬們向大家展示的那樣和諧美好,值得探究。
七年加速跑,傳統電商顯露疲態
七年一個輪回,經歷了七年的高速增長,雙十一也迎來了“七年之癢”,到了一個轉折的關口。
(圖片源自網絡)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雙十一的亮眼數字好像更加飄忽。阿里為了保證雙十一這塊金字招牌,前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通過運營手段施壓商戶提前壓貨以抑制十一月上旬的銷售能力、通過金融手段為消費者提供額外杠桿、封殺淘寶全網的刷單行為以保證天貓的流量等。
此次雙十一前,男鞋品牌木林森被京東亮紅牌罰下,電商平臺和商家的惡劣關系已然業內皆知。天貓為了雙十一銷售額,以流量相挾,天貓店鋪只能“賠錢買銷量”。而消費者也未見得就得到了實惠,商家為雙十一備的貨,因為成本壓得低,當然質量會有區別,更不要說虛抬價格、下架商品等平常手段。人為造節,就成為了商家和消費者的劫,體驗怎么會好?
雙十一的繁華,已經無法掩蓋中國電商行業的深層次問題。
首先,目前電商行業已經進入了寡頭壟斷時代,形成了雙寡頭的格局。據統計,雙十一期間,淘寶網的網站流量占比達41.6%;京東的網站流量總體占比23.5%,相較于去年有了較大提高;天貓網站流量占比17.9%。隨后依次是亞馬遜、蘇寧易購、1號店、當當網、唯品會等,而從1號店開始,后面的電商網站流量占比均低于1%。并且,一個明顯的信號是,從京東以下,都不好意思公布自己的雙十一銷售額。行業分析人士對于這種行業格局普遍抱有憂慮:在“大貓”和“小狗”壟斷統治下的電商王國,惡性價格競爭不斷,商家生存條件惡化,消費者失去選擇權,最終必然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電商模式在信息豐富性方面占優,但在體驗和比較方面天然不如實體店。由此,在電商平臺的低價競爭壓力下,劣幣驅逐良幣,自然就會假貨泛濫。前幾日,馬云再次登上《福布斯》雜志英文版封面,卻已不再是15年前那樣朝氣蓬勃,而是黑白底襯著成功人士形象,標題是——“不可阻擋:建立在假貨上的2000億帝國”。
實體店奮起反擊,線下有望翻身
傳統電商平臺開始疲累,被它們革過命的實體商業卻正在加快復蘇。在剛開始被電商平臺打蒙了之后,實體商業很快找到了基于自身優勢的定位:拼信譽,拼體驗,拼文化,拼服務。這些商業的本質,正是電商平臺的弱點。加之經濟下行,實體商業在租金上的劣勢稍有緩和,于是在雙十一電商平臺的洶洶氣勢之下,實體店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尋找新出路。
(圖片源自網絡)
今年實體商業的雙十一練兵,讓各界印象深刻。一方面,大中型實體店抱團取暖,組成促銷聯盟,直接叫板電商雙十一。銀泰、王府井、銀座、步步高在內的數百家實體零售企業聯合發起的 “2015中國購物節”聲勢浩大,吸引了全國數百家連鎖零售企業的10萬家門店參與,這些實體店舉辦的促銷活動豐富多彩,折扣力度不輸線上。
另一方面,為了提前爭取銷售額,一些實體店利用傳統優勢,加大促銷力度,展開錯峰營銷。很多實體店的“雙十一”促銷活動都早早開始,而且持續時間比電商長。在網絡電商制造的“雙十一”之前,提前從11月1日開始集中促銷,不但折上打折,還推出免費直通車、報銷高速費等各種優惠條件,大張旗鼓地向電商宣戰。
從實體商業雙十一的表現來看,他們已經有了對抗電商平臺的勇氣和意識,甚至在價格這個電商優勢上也不怯場。而且,他們的努力也是有結果的:眾多消費者七年來終于發現在網上剁手不如去實體店放心,開始向實體商業回流。
微指悄然而至,顛覆電商格局
在壟斷、假貨、欺詐等深層次危機之下,電商平臺的生態值得擔憂,消費者也會有更清醒的認識。同時,在中國中產階層崛起、消費者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品質的形勢下,實體店優勢正在放大。這個天平兩端的變動,意味著中國商業的變局即將到來。
(圖片源自網絡)
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歷史的實現蘊藏著諸多偶然,這個變局究竟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到來?電商平臺和實體店雙方都投下了自己的骰子。BAT依靠傳統的線上優勢,自上而下進行線下布局,試圖將線上的流量壟斷模式延續至線下,但他們沒有實體基礎,實體商家只是他們獲得流量的棋子。因而,實體商家更希望自下而上地升級,以聯盟的形式和“互聯網+”的思維,彌補自身的信息短板。然而,目前這種互聯網升級模式的探索,顯得分外艱難:有的通過單店聯盟擴大客戶源,分享客戶信息,但模式陳舊,消費者接受度有限;有的自建線上商城,但品牌單一,消費選擇受限,流量無法保證;有的(如萬達)宣稱進軍O2O,但時至今日仍停留在概念層面。
電商平臺空降實體商業缺乏根基,而實體商業向上升級又存在天花板。在天平雙方的探索僵局中,微指帶來了改變商業格局的新機會。這個低調發展近三年的APP,正在把全國的實體店搬上手機,是目前唯一一個由實體店+虛擬店的全國性、全行業數字化O2O交易平臺。據稱要讓實體店“時時都是營業高峰,處處都是黃金旺鋪”,讓消費者隨時隨地搜索和購買到附近乃至全國的商品,盡享網絡購物的豐富選擇和身邊購物的信任舒心。
今年9月,微指推出商戶版APP,目前已經覆蓋300多座城市、千萬家商戶,位置、樣品、價格、存量、服務等所有信息都可以做到適時更新,而微指用戶版已經進入測試階段,預計年內正式上線。
微指CEO任春雷表示:“微指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科技解決了實體店的困境。它將線下實體店的優勢與移動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解決了傳統行業的線上交易問題,且零成本開店、無返傭、無賬期,給予商家完全自主的線上運營管理權”。任春雷認為全國幾千萬的實體店是真正的螞蟻雄兵,通過微指能夠真正聯合起來,對傳統電商實現反顛覆,并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網絡購物的豐富便捷與實體商業的體驗、服務。
在業界人士看來,任春雷發動了一場商業革命,甚至可以說是一場電商領域的“土地改革”。團結了處于傳統電商壟斷之下的商家,有望以星火燎原之勢顛覆電商行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