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第三季度開始,阿里就進入了“負面消息”模式。
首先是股價大跌。比起2014年雙十一巔峰時每股接近120美元的股價,阿里股價已經近乎腰斬,不僅跌破了當初68美元的發行價,而且受各種負面消息的影響,還在持續下跌,截至筆者發稿時,還不到64美元。
其次是投資人開始大批“出倉”。根據最近彭博社的報道,包括老虎基金和索羅斯在內的一些投資者開始大筆拋空阿里股票,更令阿里難堪的是,這些投資者在拋售阿里股票的同時,反過來大筆增持京東的股票。
當然,最令人不安的還是來自阿里業務增長放緩的消息。截至2015年6月底的阿里季度財報顯示,其平臺交易額和營收增長均為歷年來最低水平,分別為37%和28%,遠落后于競爭對手京東89%和61%的增長速度。
阿里的增長極限與京東模式:瑜亮之爭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還記得2008年年初阿里巴巴當年在香港上市之后的第四個月,阿里股票暴跌的那一幕嗎?就在3月18日這一天,阿里股票深跌近16%,股票不僅跌破了每股13.50港元的發行價,更令公司市值從巔峰期的2100億港元迅速縮水至600多億!
換言之,這家公司在上市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市值暴跌了1500億港元!
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經營B2B業務的上市公司正式從香港股票市場退市,這時,阿里集團的發展重心早就放在了 以當年淘寶為核心的B2C上市上,在經歷和大股東雅虎、軟銀以及香港聯交所的一系列“戰爭”之后,阿里的美國上市可謂一波三折,終于在2014年9月輾轉 在美國上市。
正如筆者以前所分析的那樣,阿里本質上就是一家“為資本市場而生”的公司,在剛上市的前三個月,阿里的創富故事再一次被 神化,馬云成為全民財富偶像,這一切自然也會反映在阿里的股價上,阿里股票從68美元一路被追捧到最高時的119美元(2014年雙十一期間),漲幅高達 75%!
隨著越來越多的“石頭”浮出水面,阿里股價迅速回落,并于2015年8月24日跌破發行價。以阿里的最新市值1606億美元(2015年9月7日)計算,于其在11個月前的最高市值260
0億美元相比,阿里市值已經蒸發近1000億美元!
有人說資本家只有兩種時刻:貪婪時刻和恐慌時刻。從阿里巴巴兩次在股票市場的表現來看,都呈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曲線:財務 和新聞包裝——巔峰時刻拋售——股價暴跌。貪婪時刻忘縮手,恐慌時刻不擇路,在做市商和企業之間,他們一旦與資本市場的貪婪時刻相遇,只需要最簡單的合謀 就足夠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生瑜,何生亮?阿里和京東的模式究竟相差在哪里?
筆者在以前曾對阿里和京東的模式做過一個簡單的譬喻:如果把馬云的經營風格比喻成最善于巧借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行空天馬;那么劉強東就是一匹幾十年躬耕江東、不惜力的流汗老牛。
這一點從兩家公司懸殊巨大的利潤率上也能看出來。阿里因為不直接從事貨品買賣,通過平臺抽取傭金和廣告收入等,其毛利率 竟然可以接近80%!有媒體驚呼其利潤酷似賣鴉片;而京東自己采購商品自己賣,賺的是個規模效應帶來的差價和其他衍生業務的收益,投入大,利潤率卻薄如刀 片,無怪乎年營業額上千億,虧損也高達50億。
持續的虧損和對于倉儲物流及配送體系的高投入,并非京東發展的最大障礙,看看京東在美國的標桿亞馬遜也會發現,即便像投 資者看好的這樣的明顯企業,亞馬遜近年來一直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也會時常在虧損邊緣徘徊,但這一財務表現并沒有阻止投資人的熱情——他們看中的是亞 馬遜的未來(包括它與線下巨頭沃爾瑪競爭時的市場布局)。
如果說京東為了擴張速度和市場布局甚至不惜虧損的話,那么阿里平臺模式的增長天花板究竟在哪里?它的增長速度緣何突然放慢?投資人為何不再有當初貪婪之熱情、甚至棄之而去了呢?
阿里模式摸不到的用戶體驗,正是京東所長
“瑜亮情結”體現在阿里和京東身上,正好印證了“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古訓。
阿里模式長于整合外部資源,管理上省心(所謂店小二把控),利潤率更高,但其天然缺陷同樣明顯:由于阿里并不直接面對網購用戶(其用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平臺上的入駐商家),而且和平臺上的入駐商家有利益競爭關系(所謂同床異夢),這也是最近阿里平臺增長乏力的根本原因。
看看阿里在美國的鼻祖eBay,就能更加理解這把長尺的“短處”。由于無法監控到平臺上規模龐大的每一個店鋪,更難觸摸到購物平臺上的用戶體驗,eBay模式和淘寶、天貓一樣飽受假貨、欺詐、營收增長滯緩的困境,而不被投資人看好。
在美國市場上,亞馬遜和eBay同樣深陷瑜亮之爭。兩家企業都創立于1995年,和京東亞馬遜一樣,分別于1997年和 1998年前后腳上市,但后來的命運卻有云泥之別:20年之后,亞馬遜的發展依舊如日中天,eBay卻是歧路彷徨,前者股價是后者的近20倍,市值是后者 的7倍多。
對于京東而言,它每天都直接面對渠道最終用戶,用戶體驗既是其殺手锏,也是其生命線。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能理解阿里的財報中,雖然過去幾個季度里用戶都有40%-50%的增長,但平臺上的交易額的同比增長速度越來越趨于下降——可能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或者是每個用戶的平均購買額在減少,或者是回頭客已經不再回頭。
在京東和阿里的此消彼長之間,大局或已就此鎖定。根據最新的財報,京東一個季度的商品交易總額為20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9%,并連續四個季度超出分析師預期;阿里巴巴平臺總交易額為13000億元人民幣,增長率僅為37%,而且是連續兩個季度低于分析師預期。
換言之,拋開商業模式不論,京東平臺交易額和阿里還有6倍多的差距,如果說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視角,再假以第二個10年,京東超越阿里,當可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