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黑色星期五,中國有雙11”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不僅道出“雙11”不僅是每一家中國電商的“Big Day”,也是每一年互聯網新聞的不二頭條。從2012年到2014年,電商圈奮力廝殺的不僅是銷售額,還有消費者心中的位置。不久前的貓狗大戰(貓:淘寶,吉祥物天貓;狗:京東,吉祥物小狗)中,京東不惜以向國家工商總局實名舉報阿里逼迫商家二選一這種“喊大人拉架”的行為也只是雙11大戰的最新漣漪,只是這次也許可以看見雙11這場電商大戰連續劇的最終結局。
在業內看來,每年的雙11電商大戰贏家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主題。2012年,初代電商大戰毫無疑問是價格致勝,這里的價格更多是指的讓利幅度,讓利幅度愈大愈發刺激廣大消費者的剁手欲望;2013年,以京東、易迅為代表的電商企業以物流速度破題,毫無疑問贏得當年雙11大戰的頭籌;2014年,淘寶三年挖一坑,成功逼得各家將競爭轉向流量的競爭,提前比價、提前下單、延長優惠等難分高下;今年雙11還未來到,就已有京東連訴蘇寧、天貓以及以網易考拉海購提前2月連訪各國備下貨源等新聞。毫無疑問,2015年雙11的比拼主題就是貨源。
貨源是每一家電商平臺的基石,何以成為2015年電商大戰的核心? 很簡單,因為比拼貨源就是在比拼一家電商的綜合實力。對于電商平臺而言,貨源不僅將影響銷售鏈條的存續,其背后還包含了平臺口碑、物流成本、盈利空間等各環節。在商超行業,企業間最殘酷的競爭就是對貨源的爭奪,而這次京東申訴淘寶和蘇寧,就是因為淘寶和蘇寧試圖在貨源上立于不敗之地,獨家優勢以及高達千元的比價優勢即使是京東也難以承擔。聯想到此前蘇寧和阿里的合作,雙11的國內電商大戰也許很快會有一個結局。
雙11的國內電商大戰已經到了圖窮見匕首的最終階段,這也不得不讓人關注另一塊電商市場——跨境電商市場。不同于國內電商市場以品牌入駐和商戶入駐為主的格局,跨境電商存在一個巨大的不同就是自營采購的強勢崛起。自營采購類似百貨市場,看似已被強調點到點的電商平臺打敗,卻在全民海淘時代意外成為新的主角,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跨境電商的自營采購優勢,建立在全球市場存在消費力差距和信息不對等這兩大基本事實之上。關于消費力差距,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樂在各國的定價差距巨大,在英國和在中國一聽可樂的價格相差2-3倍,這表明生產者實行差異性定價是普遍真理,價格的“剪刀差”將長期存在;而信息不對等更多在于,海淘用戶的需求與原產地的優勢很多時候并不對等,我們所熟知的“爆款”與當地口碑相傳的“優品”往往差距巨大,這需要更專業的貨源采購來彌補甚至指導。因此,海淘市場雖然由民間代購以及“水貨”培養而起,但很清晰的事實就是主打原產地采購的平臺將笑到最后,目前在國內主打“原產地采購”的海購平臺最主要的就是網易考拉海購,目前蘇寧海外購、淘寶嗨淘和京東海外購也正在跟進這一策略。
回到我們有關雙11電商大戰的主題,提到跨境電商的原因因為跨境電商也正在成為雙11電商大戰的另一批主角,中國人的雙11正在成為全世界的雙11。對比國內電商大戰花了四年時間才進化到比拼貨源的終極競爭,跨境電商的雙11大戰似乎已經一步到位。在目前各家海購平臺的宣傳中,我們已經看到價格比拼、物流比拼、流量比拼和貨源比拼等各種主題,在這里資金不足、沒有倉儲布局、沒有全媒體渠道優勢以及手握大量正品訂單的平臺都將陸續退出這場戰爭,因此行業會看好提前布局國家各大保稅區的網易考拉海購,會看好與湖南衛視聯手宣傳的淘寶嗨淘,卻絕不會看好還在等著國外直郵的洋碼頭,不會看好總是陷在“正品危機”中的聚美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