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堅定不看好自營B2C模式,術業有專攻,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大包干。劉強東認為用戶只關注商品價格和服務,自營自控模式才能滿足用戶需求。說的都挺有道理,兩種模式,到底誰優誰劣?那么在未來誰主中國電商沉浮?
阿里越做越重,而京東越做越輕。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兩年,兩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模式,正在相互靠近。以至于阿里高管在公開場合挖苦京東模仿阿里,比如做平臺,云計算,然后京東也針鋒相對反諷阿里近一年來的動作都在模仿京東,投蘇寧,擴大天貓“自營”商超業務。
馬云說堅定不看好自營B2C模式,術業有專攻,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大包干。劉強東認為用戶只關注商品價格和服務,自營自控模式才能滿足用戶需求。東哥覺得說的都挺有道理,兩種模式,到底誰優誰劣?2015年阿里GMV差不多3萬億,京東5000億,那么在未來誰主中國電商沉浮?
二十年前電商基本就主要分為兩派,以ebay為代表的平臺模式,還有以Amazon為代表的自營模式。這不是可以爭論的話題,而是一個無聊的話題!
Amazon做輕,ebay做重
亞馬遜成立于1995年,賣書起家,2001年開始做開放平臺業務賣流量扣傭金,一年后的第四季度實現首次盈利500萬美元。還是做平臺收租容易賺錢啊!據財報披露Amazon平臺交易占比近50%,粗略算了一下2015年第一季度亞馬遜的毛利潤率32.2%,扣掉5.6%的云服務的毛利潤率,亞馬遜自營和平臺毛利潤率26.6%,如果沒有平臺業務,亞馬遜會虧得一塌糊涂。
2011年eBay以24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商代運營鼻祖GSI Commerce,也是最大的代運營商,服務的品牌包括服飾品牌Calvin Klein、Levis、AmericanEagle、Speedo,兒童玩具商ToyRus、eToys, 運動品零售商Dicks、SportsAuthority,電子產品商HP、RadioShock 等大品牌都是其客戶。簡單的說ebay從賣流量的輕生意,轉為做更重了。當然了,只是沒有做好,依然沒有阻礙Amazon繼續碾過自己。
在美國在線零售的情況,不是要說明ebay越做越重,Amazon越做越輕,至少有一些相互融合,沒有一種模式就是好的,有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品類差異的原因。
標準品適合自營,非標準品適合平臺
說完美國在線零售,在看看近兩百年的傳統零售歷史,有兩條基本的原則!
1.標準品適合自營,暢銷品適合自營。強調規模采銷優勢
2.非標準品適合平臺模式,長尾商品適合平臺。強調個性化需求
簡單的說,網上貨架無限,但是倉庫空間依然有限,京東自營SKU 200萬,家電3C通訊汽車用品個護,其中圖書、日百商超占比高。線下超級大賣場也不過5萬個SKU,京東自營200萬個SKU已經是極限,京東總的SKU 近5000萬,雖然和淘寶不在一個數量級。顯而易見,數千萬的SKU不可能自營模式,這已經超過了一家零售商的能力!
在傳統零售當中,家電3C通訊母嬰圖書汽車用品商超類目,基本都是以自營采銷模式為主,比如蘇寧、好孩子、新華書店、沃爾瑪。而服飾百貨箱包,主要以平臺模式為主,銀泰王府井是不可能自己進貨賣的,而是招商模式。生鮮類目很特殊,在國內看,雖然永輝做的不錯,似乎平臺集市模式占比更高一些。當然了,也不完全一致,就具體不一一展開說。總的來說,在傳統零售當中自營模式主導了絕大部分品類,在美國在線零售當中,自營采銷的電商也占據了主導市場地位。而在中國在線零售當中,平臺模式卻占據了主要零售地位,尤其是集貿市場淘寶占比高的有點不合常理。
阿里成熟期,京東擴張期
很多投資人問到了,怎么看阿里和京東的未來,京東什么時候能賺錢。
毫無疑問,阿里在云計算、大數據的確依然處于高速擴張期,螞蟻金服也很好,可惜不完全屬于阿里了。阿里除了海外國際化業務處于高速擴張期,阿里零售業務典型的處于成熟期,用戶和交易額增長已經顯著放緩,同比增長快速放緩至不到30%,新品類新業務進展緩慢。另一方面隨著垂直電商崛起,阿里的部分業務遭遇了蠶食,有京東,還有唯品會、聚美優品,美麗說蘑菇街。如果只是關注一二線城市用戶的數據,用戶使用頻次可能還在下降。
成熟期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從擴張到加強防御,之前是拿著望遠鏡也看不到競爭對手,2014年下半年后阿里屬于典型的戰略回歸。從投資了圓通布局最后一公里配送,百貨品類增持銀泰,奢侈品投資魅力惠,家電投資蘇寧,生鮮投資易果網,加大投入做天貓商超。阿里收購了五洲在線管倉儲,又投資了萬象物流做配送,除了采購不碰,基本算是“自營”了。馬云說過,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現在看看阿里可不只是做裁判員。在之前阿里基本是無視京東的,而現在東哥看到阿里越來越多的策略就是針對京東展開的。
阿里越做越重,有意思的是京東卻想越做越輕。
京東則處于典型的擴張期,用戶和交易額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比增長都在70%以上,而物流開放平臺、京東金融、京東到家新業務應該還處于非常早期快速增長階段。高速擴張期,跑馬圈地階段,你是很難要求京東盈利的,對于零售企業,關注現金流就好。京東同樣也面臨著競爭,但京東競爭最慘烈的時候是幾年前,做3C通訊遭遇新蛋網易迅網、做圖書面對當當,擴家電面對蘇寧國美,母嬰對戰紅孩子,擴商超對決1號店。京東這一路的成長,就是踏著同行的尸體一路往上爬。京東的增長瓶頸,更多來自自身模式,以及劉強東的格局。
一家公司再強大,其自身資源也是有限的。阿里之所以更大,是很容易理解的,借用一切可借用的資源,雖然阿里才3萬多員工,但3萬億交易額完成靠3萬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背后依靠的資源是800萬店鋪提供的商品,以及背后1600萬賣家從業者,還有3000多萬快遞配送,還有政府給淘寶賣家免征的數千億稅收,還有淘寶賣家掏出的數千億資金。阿里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基礎工具,重新匹配了供給需求,創造了大量就業創業機會,算是功德無量。京東10萬人,以及賬上300億資金,是不可能和阿里較量的。但至少看出一個差別來,阿里的動員的資源是京東二十倍不止,而交易額產出只是京東的6倍,阿里生態整體與京東比較是缺乏效率的。當然東哥的意思不是要證明阿里缺乏效率,而在于阿里模式巧妙的調用社會資源為自己賺錢。京東也在走這條路,而且不只是開放平臺業務。
京東到家業務模式,用的就是商超的貨品資源,配送有部分是自建的,更多的是社會物流資源。之前做過客服VP,物流VP的王志軍操盤京東到家,最近五個月業務突飛猛進,訂單量翻了數十倍,競爭對手們應該是鴨梨山大了。京東到家的物流也已經不局限于服務于京東到家。除了京東到家,京東金融的股權眾籌用的也是整合社會資源的方式。京東渠道下沉,招募京東幫,做的也還是加盟方式,而不是自建。不具體展開講,京東依然很重,但京東已經開始學著如何變輕了。
補充一個觀點就是,不管是傳統企業轉型,還是已經牛逼的一塌糊涂的電商,模式很重要,具體項目的操盤人更重要,差之毫厘差的很遠。不信,推薦關注一個不是太著名的案例做生鮮的沱沱工社,是非常好的朋友杜非操盤的電商。還有一個案例就是由前易迅網幾個創始人做的生鮮O2O電商,妙生活,僅一年半時間已經超過很多知名食品生鮮電商了。
阿里京東最后拼執行力
從滿足用戶需求為分析判斷基點,在業態模式趨勢上,純平臺模式,尤其是集貿市場會向下走,而消費升級,自營模式會逐漸加強。行業大勢,對阿里不利,京東處于較為有利的一面。最后東哥要說有一點不公平,阿里估值看盈利,京東估值看收入。京東可以虧損,繼續跑馬圈地,和競爭對手死磕。而阿里雖然盈利數百億,但各個業務線這么多競爭對手,花錢太多是會顯著影響盈利的。如果馬云堅持以往“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原則,想必這也不是什么問題。
阿里越做越重轉向“自營化”,京東卻在加速“平臺化”模式,現在兩家剩下了的就是,轉變基因,各自的執行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