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找煤網宣布獲得1000萬美元A輪融資,這是煤炭電商領域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大金額風投。
實際上,今年以來,從央企、民企再到地方政府,各路資本紛紛加碼煤炭電商,煤炭行業似乎站在了“互聯網+”風口上,隨時準備“起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整個煤炭行業仍然慘淡,供大于求嚴峻。
7月30日,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副局長魯俊嶺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介紹,今年前6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200.5億元,僅為2012年同期的10.5%,企業虧損額達到484.1億元,大中型煤炭企業虧損面已達70%以上。
對此,安迅思能中國源研究總監李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電商并不能改變行業的供需關系,且行業整體思維特別保守,煤炭電商平臺想要顛覆市場很難。
行業站上“互聯網+”風口
“公司A輪融資主要由淡馬錫集團全資子公司祥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并且有幾家風投跟投。融資資金主要將用于找煤網的推廣,以及繼續對用戶進行補貼”。找煤網CEO崔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作為煤炭電商平臺,找煤網今年6月10日正式上市,上線不久即獲得3000萬元pre-A輪融資,隨后便宣布將支出500萬元用于補貼用戶。
資本對找煤網的鐘愛只是近年來煤炭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2013年以來,以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為代表的行業巨頭先后布局網上交易平臺,而山西、內蒙古、秦皇島、陜西等區域性煤炭交易中心亦紛紛加碼煤炭電商交易。
今年以來,煤炭電商的發展有加速趨勢。3月,焦煤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5月,中煤集團自主研發的中煤商務平臺正式啟動并上線運營;6月,淮北礦業和上海鋼聯聯手進軍煤炭電商。
據金銀島分析師戴兵介紹,目前,煤炭電商交易平臺大致為三個類型,一是大型煤企依托自身企業建設的電商平臺;二是各地成立的區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山西、內蒙古、陜西煤炭交易中心);三是以投資公司為背景組建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找煤網、東煤交易中心)。
在資本助力煤炭電商同時,國家政策亦不斷加碼煤炭電商平臺。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深入推進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逐步培育建成2~3個全國性煤炭交易市場,包括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
今年5月初,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研究完善能源、化工、鋼鐵、林業等行業電子商務平臺規范發展的相關措施”。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數據,目前國內每年的煤炭產量近37億噸,進口煤3.3億噸,扣除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自產自用的4億噸左右煤炭,按照2級貿易體系測算外貿和內貿合計超過3萬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互聯網+煤炭”成為業內熱點。
電商成交量呈現兩極分化
盡管煤炭電商的市場空間值得想象,資本也展露興趣,但目前煤炭線上交易量呈現兩極分化狀態。神華等央企的網上交易平臺的總交易量,已超過億噸;而不少第三方煤炭電商平臺銷售的煤炭數量卻不容樂觀,甚至出現“零交易”現象。
神華集團旗下神華煤炭交易網2014年實現2.67億噸的煤炭交易量,成為業內規模最大的煤炭交易網,此時距離其上線也不過一年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神華煤炭交易網運行一年注冊用戶已達1757家。
有地方政府支持的省級煤炭交易中心線上交易總量也紛紛突破億噸級別。陜西煤炭交易中心董事長高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14年9月,陜煤網上交易量就突破了1億噸,成交額達348億元,同時企業用戶達1500家。
2015年2月,攀枝花首家煤炭電商“攀西煤炭電子商務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攀西交易中心)”上線運營,總投資500萬元。然而距今上線已過半年,仍未在線上達成一筆煤炭交易。
對于上述信息,攀西交易中心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予以承認,至于具體原因該人士則不愿回應過多。
找煤網上線一個多月來,盡管已撮合成交400多筆交易,但是成交煤炭總量僅有65萬噸。作為國內最早試水煤炭電商平臺的東煤交易,2014年全年線上交易為1190萬噸,今年來的線上交易量剛突破4000萬噸。
對此,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很多電廠等大客戶都是與煤礦簽訂的長期合同,這些用戶沒有必要到第三方平臺上去進行交易。因此對于民營第三方平臺來說,總的交易量在短時間內很難增長起來。”
線上交易難解需求不足
成交量分化使得煤炭電商的發展面臨尷尬局面:背靠煤礦且交易量額度巨大的央企即地方政府的平臺,并不需要依靠平臺來賺錢;而交易量遲遲難以提升上去的民營平臺則在往里砸錢,但是未來到底怎么賺錢,卻沒人能說得清楚。
林伯強認為,長期來看,煤炭電商平臺的發展,對于信息化、透明化以及交易效率的提升是有益的,但是短期來看,增加線上的交易并不能改變煤炭行業的供需情況,不會帶給煤炭行業帶來本質上沖擊。
一位內蒙古煤炭貿易商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神華等大型企業主導下的電商平臺仍將構成主要交易陣地;而包括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陜西煤炭交易中心等區域性電商平臺,則扮演補充作用,能獲得一定市場份額。
坐擁資源的各地煤炭交易中心,也容易形成地域性的壁壘。“比如山西的煤礦就不會去陜西煤炭交易中心去進行交易,而陜西的也不會去山西。”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則還在探索盈利模式。找煤網在上線不久便宣布對客戶進行500萬元的補貼,而A輪融資后仍將繼續對客戶進行補貼。崔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找煤網并不急于盈利,并不看重達成交易的傭金,未來主要通過整合煤炭領域中的物流鏈與金融服務的增值服務來賺錢。
對于未來能否吸引大客戶進入第三方平臺從而帶動線上交易量增加,崔聳認為,需要“順勢而為”,“有在和大的煤礦、電廠談合作,但是大家都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短期內吸引到大客戶平臺的可能性不大。”
東煤交易自成立以來,每年投入超過1億元。東煤交易總裁黃貴生表示,東煤交易目前并不急于去盈利,而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之中。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從市場化角度來看,煤炭電商作為一種行業內的新嘗試,值得鼓勵,民營的平臺或許能發現中小需求的價值;但是目前來看,煤炭最需要的還是長期協議,不太適應現貨市場,煤炭行業的問題并不是通過“互聯網+”就能一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