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6、iPhone6 Plus的用戶可以通過美國銀行、第一資本、花旗銀行、大通銀行、富國銀行發行的Visa、萬事達卡在“蘋果支付”上進行支付,但僅限美國。被蘋果CEO庫克譽為“將取代你的錢包”的ApplePay支付業務日前正式在美國上線,通過NFC(近場支付)技術,用戶只需讓iPhone靠近非接觸式感應器,同時將手指放在指紋識別器Touch ID上就可完成授權支付。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近年來中國銀聯、商業銀行、運營商大舉進軍NFC領域,但此次ApplePay卻無緣國內市場。在業內人士看來,ApplePay受阻不單單是由于政策原因,更重要的是業內對于NFC技術的前景抱有疑慮。
ApplePay進駐中國市場爽約
被蘋果公司寄予厚望的ApplePay自10月20日正式登陸美國市場,在商店中,消費者只需將iPhone輕觸非接觸式終端POS機,將手指按在Touch ID上或者輸入密碼,交易授權即可在數秒內完成。對于商戶在應用程序(App)內的支付,消費者只需點擊支付,并通過Touch ID或密碼進行授權,即可支付。
目前,發卡機構Visa、萬事達已經支持多家商業銀行的銀行卡使用ApplePay。北京商報記者從Visa獲悉,持美洲銀行、第一資本銀行、花旗銀行、大通銀行和富國銀行發行的Visa卡的iPhone6或iPhone6 Plus用戶,可以通過蘋果支付應用在商店用手機購物支付。他們還可以使用iPhone6、iPhone6 Plus、iPad Air 2和iPad mini 3購買線下商品和服務。此外,Visa還在積極聯合其他的美國數千家金融機構客戶進行合作,幫助這些金融機構為他們的客戶開通全新的蘋果支付服務。
萬事達則表示,持有iPhone6、iPhone6 Plus、iPad Air 2和iPad mini 3的用戶可以通過美國銀行、第一資本、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發行的萬事達卡信用卡或借記卡在“蘋果支付”上進行支付。未來幾個月,ApplePay將支持巴克萊信用卡、聯合服務汽車協會、PNC銀行、聯邦海軍信貸協會、美國合眾銀行、五三銀行、第一夏威夷銀行、奧馬哈第一國民銀行、第一尼亞加拉銀行、KeyBank、硅谷銀行、美國安全服務聯邦信貸聯盟、太陽信托銀行、Synchrony Financial等機構發行的萬事達卡信用卡或借記卡。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ApplePay在美國業務條線已逐步鋪開,但進入中國尚無時間表,有消息人士表示,蘋果公司正與中國銀聯等多方展開談判。中國銀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聯很希望ApplePay能進入中國,但目前沒有更新的進展,也沒有更多消息可以透露。
ApplePay進場難疑因監管顧慮
事實上,NFC在國內并非新鮮事物,無論是中國銀聯、商業銀行、手機運營商或者手機生產廠商,都渴望在這一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自去年以來,中行、中信、招行、浦發、光大等眾多銀行均力推此業務,例如,OPPO、HTC等均與招商銀行達成過NFC戰略合作,通過手機利用NFC技術直接完成付款;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上海地鐵聯合推出刷手機坐地鐵服務。同時,中國銀聯與手機廠商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三星與中國銀聯宣布合作,今后,三星部分用戶安裝銀聯隨行客戶端后,便能將信用卡、借記卡等卡片模擬到手機中,通過手機NFC功能完成支付。Google同樣在布局移動支付,繼GoogleWallet之后,基于HCE和Token令牌的產品是其發展重點。國內廠商華為日前發布的旗艦手機MATE 7,也與支付寶合作支持指紋支付。
那么,為何采用相同技術的ApplePay在中國受阻?一位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pplePay要想進入中國,需要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而根據目前央行規定,國外公司并沒有被放開申請。
另一個阻力恐怕更為重要。雖然蘋果公司稱,ApplePay的支付信息存儲在iPhone內部芯片上,不會和商家共享,也不會隨著支付傳遞出去,但上述第三方支付人士稱,金融安全一直是監管層極為重視的問題,監管機構可能擔憂,一旦放開ApplePay進入中國,國人的金融數據和交易信息都會落入蘋果公司的手中。因此,銀聯內部對是否與蘋果公司展開合作也存在分歧。
NFC市場前景遭質疑
銀聯、銀行、運營商、手機廠商齊聚NFC市場并非偶然。央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曾表示,央行將建立我國移動支付技術檢測認證體系,我國移動支付發展目標方向應該是,促進移動金融服務與金融IC卡融合,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中國銀聯的NFC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主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地方性區域性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補充,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這也足以證明,監管層對發展NFC支付的重視。
但現實情況是,NFC技術發明已十多年,市場占有率卻令人失望。根據Gartner預測,今年底,NFC支付的金額將達到82億美元,但是在移動支付中的比例僅有2.5%。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全球來看,NFC市場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整合者,雖然銀聯、運營商、銀行都在介入NFC市場,但都沒有打通整個鏈條。
在他看來,在國內推廣NFC產品無異于一場世紀豪賭。首先,實現NFC支付的產業鏈非常長,包括實現刷卡終端的POS機改造,據了解,NFC支付需要將POS機改造成“閃付”POS機,一臺的改造成本約1000元;同時還需要手機生產廠商為手機端加入芯片。此前,小米就曾在手機上植入NFC芯片,但在小米4上卻放棄了這一功能,對此雷軍的解釋是實際使用人數不多。此外,還需要將磁條卡升級為金融IC卡、培養用戶習慣、普及收銀員操作流程等等。
另一方面,當前已經投入使用的聲波支付、遠程移動支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NFC。以聲波支付為例,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一個聲波接收器的價格也就在20元,同時,不需要對手機端進行改造,也不需要將卡片升級為IC卡,利用第三方支付賬戶就能實現交易,這顯然要比NFC的普及成本低得多。
而更為尷尬的是,部分市場人士已將NFC視為一種過渡期的產品,“如果以后都用指紋、人臉來支付,那么前期為什么要投入巨大成本來推廣NFC?”
對于目前發展進退維谷的NFC支付來說,究竟是整合銀聯、銀行、手機廠商等幾方力量打通整個產業鏈條;還是放行ApplePay,依靠“街機”的力量引領國內NFC市場的推廣?未來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