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傳出國家稅務局正在研究對電子商務進行有效稅收征管的政策方案,計劃在年內對電商企業開征5%稅收。同時, 全國多家電商企業也在華北、華東等地區推行電子發票,并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以建立完善的電子商務體系。至此,已經傳了好久的電商征稅再次被提上日程。不過對于像淘寶這樣的C2C平臺,征稅實施的過程也會面臨不少困難,如何征收是關鍵。
2013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 .02億人,同比增長24.7%,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26.8%。其中,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規模超過1.85萬億元,同比增長41.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7.8%。如此巨大的成交額,卻并未被納入稅收管理體系,難怪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直呼,國家為此流失了千億稅收,這對實體零售很不公平。
的確,電子商務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網購“不開發票不交稅”也成為了一種潛規則。對于那些在淘寶上開戶的商家來說,由于沒有實體店,所以無需繳納店鋪租金,而部分個體商戶因為沒有在相關稅務部門登記,因此也沒有稅務證明,無需交付稅款。正是由于避免了店鋪和稅務的支出,才使得網上商家形成了與實體店的價格差。
淘寶的C2C平臺經營主體是個人,很多人并沒有經過工商注冊,也就沒有在稅務機關登記,所以C2C平臺稅收一直處在空白狀態,類似情況的還有京東旗下的拍拍網。無疑,這種模式對商家是有利的,但一些假貨橫行和售后投訴等問題也顯示了淘寶系電商缺乏監管的漏洞。開據發票、征收稅務...一系列政策都開始從側面約束商家的行為。
不過,由于會直接影響到商戶,尤其是個人商戶的利益,因此對電商征稅在實施過程中將會面臨不小的阻礙。首先,對利益的追求導致賣家會抵制對電商征稅;其次,很多職業賣家的規模確實小,一旦征稅,他們只能另謀出路。舉例來說,某個年銷售額100萬元、年利潤10萬元的淘寶男裝品牌賣家,在繳納了增值稅、教育附加費、城建稅、地方教育附加費和企業所得稅后,剩余利潤為1.134萬元。可以說,淘寶和商家都不情愿。
當然,國家有關部門既然已經有了相關的計劃,是否收稅只是時間問題。此時,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對那些淘寶認證的大商家來說還相對簡單,可那些小型的個體商戶該如何管理呢?
支付寶是淘寶商家交易的“必經之路”。通過查詢交易記錄,獲得流水詳單,進而從中收取對應的稅款,是個不錯的辦法,畢竟交易行為一旦發生就無法更改。當然,也會有商家“鋌而走險”,跳過支付寶轉而用銀行卡轉賬,但少了阿里的擔保,安全性會如何呢?想必沒有幾個商家會這么冒險。
如上文所說,通過交易制定稅收政策之后,部分小型商戶將負擔不小的壓力。為此,相關部門也將避免“一刀切”,設立適當的稅收優惠,對營業額較小的商戶設立免征額,超過免征額的再根據營業額多少來進行征收。其實,日本已經制定過類似政策 ,即只有年收益超過100萬日元的網店才需要自行報稅。此外,日本政府規定若是以自己家為經營單位,那么家庭大部分開支可以計入經營成本,抵扣應稅額,緩解商家的壓力。
馬云和劉強東都強調過,對電商征稅是遲早的事情,早有心理準備。對于消費者來說,國家與賣家如何權衡稅款是他們的事,多出的部分是否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才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