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下鄉要先姓“農”再名“商”,要抓住農民的心,就得先服務而不是先商務
前幾年電腦都不摸的家鄉表哥,如今也玩起了網購,“一上縣里的惠農商城網,啥都有,今年地里用的種子、化肥,不出門就全搞定,真是方便!”表哥感嘆,誰能想到網絡發展這么快,現在村里人開網店都不算新鮮事了。
眼下,電商下鄉勢頭正猛。阿里巴巴、京東、當當等互聯網企業紛紛戰略下沉,在田間地頭、村莊街道,越來越多的墻面粉刷上電商廣告:“有了支付寶,少往銀行跑”“生活想要好,趕緊上淘寶”“老鄉見老鄉,購物去當當”……以京東為例,在全國100多個鄉鎮刷了8000幅廣告墻。
各大電商看好農村市場這片新藍海。農村消費潛力巨大,目前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78 億,年增速13.5%;農村網商數量突破百萬,較2009年增長了10倍。農產品市場商機誘人,去年僅阿里巴巴網農產品銷售額就達到500億元,預計今年將超1000億元。
對于農民而言,電商下鄉將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看生產,“從田間到指尖”,農民不用在田間地頭等人收購,不用擔心果賤傷農,輕點鼠標,就可以讓農產品銷往全國,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看生活,網上消費不再局限城鄉市場,農民也能選擇和城里人一樣的商品和服務。
電商下鄉是大勢所趨,但“刷墻”只是第一步,要讓電商真正在農村落地,還有不少難題待解。
農村物流是最大瓶頸。農村居住分散,物流成本高,投入產出比低,不少物流網點到了鄉鎮就難建下去,有的農民取個快遞要跑上幾公里,電商阻塞在“最后一公里”。另外,由于冷鏈物流的不完善,鮮活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25%至30%。一位海南瓜農抱怨,他的木瓜從三亞送到成都,只能走航空快遞,每10箱就有1箱損壞,這么高的損壞率,幾乎不敢寄送了。因此,出臺鼓勵政策,加快農村物流網點建設,提高物流效率,才能讓“送進來”更容易,“運出去”更輕松。
發展模式面臨挑戰。農村消費和城市消費不同,口口相傳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現在農民的錢包鼓了,消費結構也在“提速換擋”,能不能適應他們的新需求,是電商下鄉的一個考驗。電商下鄉要先姓“農”再名“商”,要想抓住農民朋友的心,就要先服務而不是先商務,充分了解農民生產、生活實際所需,才能做出針對性策略,為電商下鄉做好鋪墊。
人才缺乏仍是難題。開家涉農網店不僅要懂市場,還要懂網絡、懂農業,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與一、二線城市不同,農村地區難以留住優秀人才。解決人才瓶頸,政府要花大力氣加強培訓,尤其重視對種糧大戶、經濟能人等培養,同時,鼓勵更多大學生回到家鄉,用先進理念和技術為家鄉的發展出力。
電商下鄉打了廣告,更要堅持練好內功,完善物流、創新模式、提升服務,還有很多功課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