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亂翻書”(ID:luanbooks),作者:潘亂,授權轉載發布。
朋友提醒我今天公眾號內嵌視頻號全量開放,因為我在 3 月份時錄視頻號時提過這出。我當時的猜測, 4 條中了 3 條。
當然做產品是個非常專業系統考驗積累的活,我只是憑個體用戶感覺瞎掰扯。敢說是因為不懂,到真知道自己不懂時就不知道說啥了。。
3 月 18 日:視頻號接下來的 4 個產品步驟
視頻號刷了兩周,觀看體驗實在太差,基本可以判定的事情是,視頻號算法不行,技術偏弱,內容運營經驗沒有。
按照現在這個節奏,至少還得有半年的產品爬坡期。我們從產品角度推測一下,微信有可能做什么動作,來加速視頻號的發展。
第一,像快手一樣,做關注tab,有一條專門的訂閱流。即便算法不靠譜,還可以讓用戶自己來挑,通過社交轉發搞來搞去,普通用戶很快淘到和關注一批質量不錯的號,還是做得到的,反正公眾號最初也是這么過來的。
第二,像訂閱號一樣,做專門支持視頻號的消息盒子,就放在首屏IM列表里,這個動作肯定會加深私域流量,拉進與用戶的距離,刺激好的內容生產者,應該都會一夜之間全部都搬過來。微信這么大流量紅利,相信在開始時沒人舍得錯過。
第三,像小程序一樣,先從直播開始吧,把廣告、支付和帶貨,等各種商業化打通,讓大家提前看到商業場景可能性。現在是視頻號可以直接跳公眾號的內容,已經讓人興奮,離跳轉小程序完成交易閉環應該不會遠吧。
第四,把視頻號和公眾號的底層生態打通,一方面是利用公眾號的興趣關系來做冷啟動,另外一個就是別讓用戶兩頭跑,我辛辛苦苦做的短視頻,到底要不要發公眾號啊?現在這個關系讓人糾結死了。
200 天后再來看,關注直播和公眾號打通都做了,沒在首屏做消息盒子,主要還是發現頁里面的視頻號小紅點強提醒和朋友圈里視頻卡片強展示來做。最近還支持了長視頻。
期間微信還收購了VUE,做了服務視頻號的剪輯軟件秒簡。
目前視頻號的內容還是不大能夠持續刷得下去。
3 月 22 日:視頻號能讓微信酷起來嘛?
現在打開 “視頻號” ,經常刷到一堆老男人講創業講人生講道理,還有微商教你怎么賺錢。
微信的問題是,不酷了,年輕人很難在這里放飛自我。
其實Facebook之后起來的產品,都是主打潮和酷。Instagram和Snapchat就不說了,Musical.ly,包括抖音和tiktok都是一樣。抖音最早叫A.ME,英文是崇拜我的意思,主打用戶群就是大學生。
張楠總結抖音成功有四個關鍵詞,全屏高清、音樂、特效濾鏡、個性化推薦。
潮和酷是為了盡可能的攔截低齡段的用戶。
當年Facebook當對抗MySpace,就是讓自己的品牌更潮更高級:嘿,這是我們哈佛學生撩妹的地方。后來SnapChat也用同樣的套路嘲諷Facebook,家長們才喜歡整天泡在Facebook,我們年輕人不這樣玩。
潮和酷就是青少年認知的產品調性,而且潮流附帶著高級的有傳播能力的內容,酷是年輕人認同。
所以,視頻號,要不也考慮加個濾鏡?
變酷這個事情,估計要靠秒簡這個團隊了。
但對內容生態和運營策略這塊,感覺還是差好多。
4 月 23 號:為什么視頻號里都是中年大叔?
視頻號和抖音的最大差別,可能就在于生產資料不同。
抖音的核心生產原料是用戶行為,結果是大眾點擊投票。但算法會低估長尾內容的價值。就是熱門的內容,算法獲得的反饋更多,所以會推得更準。但長尾的東西,看的人少,學到的數據也少,推得就相對不準。另外,如果算法高度依賴大眾行為,那創作者也會被大眾行為誘導,數據平權的問題就是,少數人被多數人強迫,其實這是不合理的平均。
我之前在抖音快手里面,我也有潛在的受眾,但是潛在受眾趕不上抖音快手的大盤。抖音的畫風轉變到今天已經非常套路化模式化了,但是套路越明顯,反套路的東西會被洗出去,因為越來越多的MCN進來要搶流量了。這會讓抖音喪失了一些內容可能性,比如生活化的內容。包括明星在抖音上不能隨便發生活分享,明星也要拍各種套路,遵守抖音的規則。但從粉絲角度,他其實不需要明星拍套路,如果他展示自己真實生活和人設,粉絲也會買單的。比如我們關注微博上的明星,不是指望他寫出牛逼的觀點,他曬出來一些自拍沙雕圖表情包都會覺得不錯。
視頻號的核心生產原料是關系鏈,能夠按照階層去分發觸達,關系鏈會更偏向用戶所屬階層。在我們的圈子里, 就是有很多人在關心流量紅利和互聯網前沿。你在視頻號里經常看到中年大叔,是因為這群人本身就躺在你的朋友圈里。
內容是不是有價值,關鍵是在于誰來看,就跟朋友圈一樣,視頻號更有機會解決普通人內容難看的問題,因為朋友圈大家更在意的我們這個固有的社交聯系,而不是內容。比如Snap的story,讓別人來看都是神經病很無聊的東西,但是有了關系鏈基礎的話,可能就會引發聊天。
視頻內容如何評價,跟誰看這個內容有很大關系,如果觀看與作者有情感連接,那他還是很愿意看這些內容。其實在整個視頻號里面,中年大叔的流量還是比較低的。但是這個分發結果,已經讓那些露臉的中年大叔比較滿意了。
其實內容平臺都需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分發的內容?
之前中年大叔在抖音快手里面,他也有潛在的受眾沒錯,但跟大眾娛樂人群一比呢,受眾少行為也少沒機會啊。
但放在關系鏈體系下,中年大叔也有閱讀價值。
今年頭部短視頻和較長視頻平臺都把知識垂類當成了運營重點,但給創作者感覺最友好的平臺還是不運營的微信。
以后短視頻可能要分成三類來看:
抖音-媒體
快手-社區
視頻號-社交/圈層
但是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到底哪個更牛逼,目前在沒有門檻的內容消費類的產品來看,還是規模效應更重要。
但為什么影視綜、分鐘級視頻和較長視頻賽道里沒有強推薦產品出來?
這個問題下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