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Tech星球(ID:tech618) ,作者:李曉蕾 ,授權轉載發布。
10 月 12 日,Tech星球注意到,知乎首頁新增了獨立的“視頻”專區,以雙瀑布信息流方式呈現。也就是說,在熱榜視頻分區、問答內容外,知乎上的視頻內容有了集中展現的入口。
短視頻的風潮之下,從內容生產到用戶消費內容的習慣都在發生變化,短視頻搶走了全國人均每天 1 小時的時間,大批量內容創作者產生了視頻焦慮癥,“再不轉型就晚了”。
從 10 年前,傳統圖文時代走過來的知乎,也全面擁抱視頻。事實上,從 2018 年開始,知乎就一直在探索視頻業務的發展。
近期,知乎動作頻頻。除上線獨立“視頻”入口外,被稱作“像傻瓜相機一樣簡便好用”的文字轉視頻創作工具也正式上線。在激勵上,知乎拿出五億現金、百億流量扶持創作者。現在,在知乎上,每天有將近一半的用戶在消費視頻內容,每天站內播放量達到億級。
同時,知乎內部也將視頻的定位明確下來。知乎副總裁張榮樂接受Tech星球采訪時表示,視頻內容和圖文內容同等重要。
知乎需要視頻
今年,半佛仙人、羅翔說刑法、巫師財經等知識科普類創作者在B站迅速爆紅,而這批知識科普類創作者,大多都是在知乎上積累起來第一批粉絲。
憑借視頻的模式,以往用圖文表達的內容實現了指數級的爆發,對知乎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機會,知乎坐擁圖文內容的富礦,有更多的潛能可以挖掘。
內容平臺的發展,離不開媒介升級的驅動。當媒介發生變化的時候,也是內容平臺新的機遇。對于知乎來說,在圖文本身足夠豐沃的內容土壤上,加上視頻的形式,內容適用場景就將變得更廣泛,知乎的天花板也會變得更高。
在B站知識區打得火熱,西瓜視頻與B站陷入搶人戰的這些時刻里,知乎也在奮力推進視頻內容生態的搭建。知乎要做的,是盡可能承載更多與現有內容生態匹配的,更廣范圍、更專業的知識科普類視頻。
在張榮樂看來,知乎的圖文和視頻是相互的補充關系。他舉了一個例子,對于垂直領域而言,視頻適合更易懂的科普內容,同時表達方式要比較輕松。傳統圖文的信息密度是很厚的,可以跳躍著瀏覽完。視頻要降低信息密度,視頻信息密度大的情況下用戶會失焦。
這半年以來,張榮樂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從他關注的用戶來看,知乎上發布和點贊視頻內容的用戶都越來越多。
一方面,知乎上,優質的視頻內容正不斷涌現出來,加上視頻相關工具的完善,創作者生產視頻的門檻變得很低,讓更多創作者從繁雜的視頻制作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在知乎看視頻的用戶習慣也逐漸被培養起來,匹配到用戶的視頻內容也更加優質。
釋放視頻生產力
過去,圖文創作者和視頻創作者之間有明顯的分割狀態,相互轉化并不容易。尤其對長期適應知乎圖文內容模式的創作者來說,改變內容表達方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位創作者均向Tech星球表示,在將文字轉化為視頻時,文本書寫本身并不難,但將內容轉換為更流暢的視頻內容,在口語表達、配音、視頻內容制作等方面都是大難題。如何幫助這些文字內容得心應手,卻因為視頻制作而發愁的創作者生產內容,成了知乎搭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在知乎已擁有超過 15 萬粉絲的“翹囤奶爸”是個名副其實的“女兒奴”,自從女兒出生后,他就開始記錄和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和理念。在一場知乎親子主題的直播活動中,他被印在海報的最中間,占據C位。
“一個兩歲小姑娘的爸爸,和世界 500 強央企總部的翻譯,都是他的本職工作。” 2019 年底,“翹囤奶爸”開始結合自己擅長的內容,嘗試在知乎發布親子類、兒童英語啟蒙類視頻。
一開始,這種嘗試并不順利,“翹囤奶爸”記得,作為視頻新手的他,第一次拍視頻連腳本都不會寫。“沒想到主業是翻譯的我,面對手機鏡頭,連簡單的三句話都記不住”,三分鐘的視頻,拍了一個多小時,反復NG幾十次,效果仍不盡如人意。
“翹囤奶爸”是知乎視頻創作工具的最早嘗試者。這是一個“類似傻瓜相機一樣入門簡單快速”的創作者工具,可以把自己的高贊圖文回答直接轉換成PPT風格的視頻。同時,還具備一鍵配音功能,可以根據文字內容進行配音,并自動校準。
對大多數并不具備專業視頻生產能力,但想錄制“解說類”視頻的創作者來說,這無疑讓他們從繁雜的找素材、剪輯的困擾中解脫出來。這也是知乎推進創作者做視頻內容生產的重要一步,在文字內容的基礎上,視頻制作還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簡化這一步變得很關鍵。
10 月 12 日,知乎宣布推出包括 5 億現金激勵、百億流量扶持、視頻工具、簽約機會和創作者學院等在內的“海鹽計劃”,幫助視頻創作者制作視頻并從社區生態中獲得收益。在此之外,知乎視頻創作者同樣可以通過好物推薦、會員專欄、知識付費等方式獲得收益。
視頻工具的出現,還將幫助那些已經擁有優質內容的創作者,通過視頻再創造的模式,讓內容獲得新的生命力,匹配到更多的用戶。利用視頻的模式,從內容、創作者、生態、用戶上實現一種內循環。
此前,李雷、張佳瑋、蘇澄宇、羽則等在內的首批創作者都已經加入知乎海鹽計劃。李雷發布的視頻“日本變異新冠病毒是怎么回事”、張佳瑋發布的視頻“最瀟灑的木蘭辭”以及蘇澄宇發布的視頻“貓會聽音樂嗎”發布后,播放量輕松超過 100 萬次。
而無論是推出工具,還是完善激勵措施,知乎要做的都是釋放平臺內圖文創作者的視頻生產力。作為UGC內容為首的知識社區,知乎比任何人都明白,創作者對于內容平臺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以YouTube為例,它的內容廣泛、多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創作者,它提供的生態環境可以給很多創作者帶來收益。
相對而言,中國的內容平臺在視頻創作者生態建設上都還比較初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對于大量的中長尾的、解決問題的內容品類,其實在國內連內容都找不到。而知乎作為中文互聯網優質內容的“水源”,如何發掘更多優質內容,為視頻創作者提供空間,是知乎發展的關鍵。
內容新植被悄然養成
某種程度上,視頻這種媒介的到來,也給了創作者和用戶一種新的連接方式。相較圖文更注重觀點的輸出,視頻的形式則更有助于知乎的內容生產者構建自己的個人品牌。
知乎有一位高中歷史老師“喪心病狂劉老濕”,過去以圖文形式講歷史故事,今年 8 月開始,他開始嘗試用視頻的方式講歷史故事,獨特的煙嗓嗓音成了特殊的標志。目前發布的六個視頻內容中,最高播放量已經達到 244 萬。
“開始做視頻后,仿佛多了一面自我觀照的鏡子。”知乎用戶張佳瑋從今年 6 月開始在知乎生產視頻內容,他的直觀感受是,在開始視頻內容制作后,他在寫東西時會意識到:“可能這樣寫過于書面語了,并不太方便讀者理解”。這在以前是他不太會顧及的,過去他的風格是“自己寫爽了就算了”。
實際上,和張佳瑋的感受一樣,視頻和圖文內容的生產很多時候也是一體化的。知乎也想得很清楚,視頻和圖文內容絕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
視頻內容的權重,也正肉眼可見地增加。過去,視頻版塊不是知乎主推的內容,無法讓用戶“第一眼就觸達視頻內容”。但新的版本推出后,視頻被推上主菜單欄,在視頻分區內,系統自動推薦了相當數量的內容,提供了視頻觸達用戶的直接渠道,而不再是只單單出現在問答內容及視頻熱榜上。
從 2011 年創辦到現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在知乎,已有超過2. 2 億用戶生產出 3000 萬個問題,1.3 億個回答,涉及硬核科普、怪誕日常、趣味腦洞、情緒療愈等多個方面。這幫助知乎積攢了豐沃的內容土壤,現在知乎要做的,無非是讓土壤上長出新的植被。
張榮樂的一個觀點是,視頻這個技術本身是沒有門檻的,行業競爭的門檻在于平臺能不能生產出用戶歡迎的內容,而且是你獨有的,足夠形成壁壘,別人都模仿不了的。
拿目前的知乎視頻創作者來說,涉及范圍也極其廣泛,包括財經領域、動植物領域、航天領域、心理學等等。知乎的基因決定了,它本身就聚集了大量垂直領域的專業人士,可以提供及其小眾領域的有趣知識,這是知乎在視頻內容上的核心優勢。畢竟,有些領域的內容在其他平臺甚至不足以分拆出來成為單獨的板塊。
如果抖音、快手、B站的視頻內容更多是為了消磨時間,獲得愉悅感。相較來看,知乎提供的內容或許更強調的則是獲得感,在各類知識、經驗、見解乃至故事中的得到的“獲得感”。這是知乎在內容供給上與其他內容平臺最大的不同,也是真正的優勢所在。
張榮樂接受Tech星球采訪時坦言,在做視頻這件事上,留給知乎最大的課題是,如何把視頻這個載體跟圖文載體在社區內更好的結合在一起。
過去,知乎的內容體系為圖文內容而建,視頻內容如何在社區內與圖文內容實現有機結合,就是知乎能否順利展開B面,在視頻戰爭拉鋸賽的決勝的關鍵所在。
張榮樂說,知乎今年的目標就是在視頻領域建立正向的內容循環機制。“我自始至終信仰知乎社區的力量,把基礎設施完善好,讓內容實現自循環,雪球就能越滾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