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至17日,由中國教育報主辦、作業幫協辦的“2020年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在河北崇禮舉辦。15日晚,在智能校園主題圓桌上,成都市第七中學校長易國棟、山東省濱州市實驗學校校長高桂榮、作業幫智慧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馮帥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校長分享了智能校園建設的探索和思考,并進行了深入交流。
易國棟:異地同堂 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2018年,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發布文章:《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講述了中國邊遠地區的248所高中通過遠程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文章發出后,引發社會各界對成都七中直播課的廣泛關注。
成都七中校長易國棟在校長大會上作分享
15日晚,在“智能校園”主題圓桌上,成都第七中學校長易國棟在現場分享了成都七中的“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的實踐和思考。他說,從2002年起,成都七中網校啟動,借助衛星通訊技術,將成都七中9個高考學科原汁原味的課堂教學常態化向薄弱地區和民族地區的遠端學校進行直播。截至目前,已有300余所高中接入這一課程,每天有95000+學生實時與成都七中異地同堂。
易國棟表示,2018年媒體關注這件事情,看到的是通過異地同堂幫助邊遠地區的孩子提高了成績,但這種狹義的質量,是初期目標。對于異地同堂而言,它的終極目標是讓成都七中的教師和遠端協作教學的教師建立學習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成長共同體,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實現邊遠地區兄弟學校的自我造血。
馮帥:數字化改造 智能校園的三個突破口
和成都七中校長提倡的關注教師專業成長近似,作業幫智慧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馮帥認為,在智能時代,由于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一個“武裝到牙齒”的智能校園建設成本超乎想象,并且不計成本的投入未必能夠建出一所真正理想的學校來。支持教育教學變革是智能校園探索的初衷和內核,從這個角度來看,智能校園建設最清晰的主線是學習鏈條的數字化改造,突破口則是教師、教學和教室。
作業幫智慧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馮帥在校長大會上作分享
馮帥說,在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信息化素養是教師底層能力模型的核心構成之一。但他認為,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只是初級階段的技術性措施,塑造教師的互聯網思維,并把這一思維融入到教學育人的各個環節,才是更高階的目標。
對于教學,馮帥認為,重點應是搭建貫通教、學、測、練、評的數字化平臺,“但這個平臺的體系極復雜、專業性極強、維護成本極高,需要由專業機構以市場化機制來建設和運營”。馮帥說,作為在線教育行業的領軍企業,作業幫經過多年的實踐和迭代,擁有海量的線上資源、智能的技術平臺和成熟的運作體系,可以為學校的數字化改造提供強大助力。
此外,馮帥認為,教室是學校組織開展課堂教學的基本場所和育人的常設環境,在有限的資源投入條件下,應集中力量優先在教室內實現數字化改造的突破,再逐步向校園的其他領域拓展。
現場:邯鄲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求”發言 臺上臺下討論不停
在這一場圓桌論壇上,三位校長、專家的發言結束時已近21點。這時,一直坐在臺下的河北邯鄲邯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丁玉海主動舉手“要求”登臺發言,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智能校園建設中教師的角色與職責的思考。
丁玉海說,在智能校園中相關的人有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大家都是參與者,但在這些所有參與者中,教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他們是智能校園最主要的“穿針引線”者。他說,教師在智能校園中應該是智能工具學習者、智能課堂創新者、智能技術交流者、智能學習示范者、智能應用研究者。
丁玉海的發言結束后,“智能校園”主題圓桌也接近尾聲。論壇結束后,校長們又把作為本場論壇主持人的易國棟圍攏起來,繼續討論。
會后嘉賓和校長們在臺下討論
“您的遠程直播課堂想做到多少所?”有人問。“理論上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易國棟回答。
“遠端學校的老師,要提前備課么?” “當然要,我們會提前把要講的內容給他們。”
“成都七中是直播教學的先行者,您覺得作業幫的直播課與成都七中的直播課有什么相同點,未來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會上發言嘉賓,作業幫智慧教育研究院馮帥也加入討論。“兩者都是通過科技手段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了教育的普惠和公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直播課的互動性將越來越強,數據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易國棟說。
21點30分,這場“智能校園”圓桌“臺上+臺下”兩場論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