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為紅海淘金,殺入電視領域的深層邏輯)
誰還在看電視?
對于傳統的電視廠商來說,這是一個既尷尬又現實的問題。電視機的日均開機率已經由三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40歲以上的消費者成為了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更多的家庭時間被手機、平板以及電腦掠去。今年國內電視市場的銷量和銷售額依然呈下降趨勢,產業形勢不容樂觀。
但電視行業從來都不是一個寂寞的行業,“跨界者”不斷。曾經的互聯網電視風潮因樂視、暴風、微鯨等廠商的進入而興起,“靠內容賺錢”的模式也一度受到投資人的追捧,然而在風潮退去,內容收益無法支撐運營成本時,簡單粗暴的價格戰便成為這些廠商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從目前的時間節點來看,第一波電視行業的“新勢能”當中,只剩下了小米。但在家庭交互場景中,電視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優勢:高清的畫面、龐大的市場保有量、成熟的內容渠道入口,并且能同時覆蓋3到5個用戶。所以在手機和Pad的平臺之后,電視開始成為通信領域巨頭華為關注的重點,寄望于在5G高速連接時代,電視有機會成為“放大版”的手機,從而轉變為智能家庭中樞的控制中心。
有這一想法的不僅僅是華為,一加、OPPO、vivo等廠商都在探討進入電視行業的可能性,可以看到,第二波的電視“新勢能”正在成形。
打通從端到云的通路
幾年前,電視產品成為華為為數不多在分析和研究要不要進入的領域,因為從家庭交互中心的角度來說,電視形態是智能家居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但來自于內外部的質疑聲很大,核心的問題在于電視行業本身已經進入產能過剩、市場需求減少、市場容量飽和的階段,彩電價格被打到了“地板價”。
2019年第一季度電視市場零售量規模為1202萬臺,同比下降1.1%,零售額規模349億元,同比下降13.1%。而中怡康的數據顯示,1~5月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4.2%,零售額同比下降13.6%,市場累計均價僅有2986元,已經不足3000元。
價格急劇下跌的同時,平均尺寸還在增長,也就意味著局部的價格戰將更加激烈。今年“6·18”期間,32英寸的產品均價已經低至699元。低價競爭導致利潤的下降,彩電頭部企業發布的年報均顯示利潤率逐年下跌,彩電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同時,電視的開機率也在連創新低。這些問題都是華為一再強調不做“傳統電視”的原因。
華為將其第一款電視產品命名為“智慧屏”,從形態來看,該產品和目前市面上的電視產品并無差異。從“家庭影音娛樂中心、信息共享中心、控制管理中心、多設備交互中心”的目標定位來看,華為對于電視的布局有著更多戰略意義的考量。
此前,華為在電視“硬件”產業鏈上多有布局,其中最具實力的是芯片層面。
如手機芯片一樣,作為電視的大腦,電視芯片決定了電視機的畫質、音質、運行速度、解碼功能。而華為的視頻編解碼芯片系統涵蓋了65納米的3518A到28納米的3519,分辨率從D1到最新的4K,幀率高達60fps。在4K/8K高清播放領域非常重要的HEVC/H.265視頻編碼技術,華為擁有多項核心專利,且是HEVC標準的絕對主導。
而在操作系統上,有消息稱,華為將在8月初的開發者大會上公布鴻蒙系統的更多細節,這一操作系統原本被視為安卓的“替代品”,且華為欲通過其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的操作系統,同時還兼容全部安卓應用和所有Web應用。換言之,鴻蒙很有可能被運用在華為的“電視”產品上。
芯片加上操作系統,再加上不難從產業鏈中找到合作的面板資源,造個電視并不難,如果華為堅持將“電視”定義為“放大版”的手機的話,除了與手機資源上的互通外,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跨過政策上對于互聯網電視的內容監管,但目前仍不清楚華為在視頻方面的介入方式。
但僅僅是將手機的功能延續到電視屏幕上,顯然不是華為的最終目的。比起直接做電視,對于華為來說,更大的價值也許是在技術層面的協同,在智能家居領域建立自己的生態閉環,讓華為的軟硬件產品無處不在。
“華為有做電視的能力,就差一塊屏,但是從戰略上看,華為并不是為了做電視而進入這個行業。”一手機廠商負責人評價,華為的戰略依然是圍繞云管端進行,未來將成為通信設備商+終端廠商+云服務商+操作系統商,不只是在做生態鏈,而是希望打通整個從端到云的通路。
傳統電視廠商的危與機
對于傳統的彩電廠商來說,華為這條“鯰魚”也帶來了兩種態度。
一種聲音認為,新鮮血液能夠激活行業的活力,跳脫行業的戰略思考或許能夠打破目前家電廠商遇到的困境;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沒有人可以顛覆舊有的電視形態,產業的固化無法通過幾家廠商完成,要改變的話必須是新的產品形態,比如AR和MR、可穿戴產品等。
“我們在單型號上的投入,可能比一個公司在整個電視品類上的投入還大。進入這個行業后,我們發現這個行業研發投入和創新比我們想象的要少。”榮耀總裁趙明表示,希望用一類產品把用戶從手機重新帶回大屏面前,智慧屏品類的發布其實是一個開端,可以把它理解為放大100倍的手機。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智慧屏作為家庭中心的合理性。
目前,華為消費級的產品包括手機、筆記本、平板、穿戴設備、路由器、隨身WiFi、掃地機器人、電視盒子、智能體脂秤等,整個生態平臺的入口連接數已達2.6億,連接著4000萬家庭。未來,該公司還可以通過對芯片、操作系統和應用的整合創新,使其生態鏈中的包括電視在內的所有終端實時在線、自然交互,激發更大的商業價值,這是傳統電視廠商所不具備的能力。
但問題來了,即便華為對標的不是傳統電視廠商,但在客廳屏幕之戰上,雙方的碰撞也不可避免。
從行業角度而言,要現有的電視廠商,完全使用華為的技術包括底層協議并不容易。簡單來說,沒有人愿意讓自己的硬件白白成為其他公司的入口,為他人作嫁衣。
此前,包括互聯網廠商在內,不少科技巨頭在“智能家居”中推出的方案是希望所有的硬件能夠全部按照它的標準去做,通過把所有的硬件整合起來變成一套超級系統,但是穩定性、時間等問題,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沒有硬件的支持和接入,軟件的功能就無法實現。
即便是蘋果也沒能打破各個陣營之間的高墻。從智能家居Home Kit來看,雖然開發者只需要通過蘋果終端就能夠對全屋的智能設備進行遙控,但現狀是除了單品價格畸高外,產品之間也沒有過多的聯系,很難讓消費者提起興趣。
目前無論是智能化的單品,還是現有的智能家居平臺及系統,都還只是停留在初級層面,僅能實現局部智能,與用戶所期待的智能家居仍有巨大落差。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表示,華為對于“全場景”戰略有長遠的規劃,智能家居是其未來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華為希望該業務比例能夠提升至終端業務的30%,其中電視是一個重要發力點。
消費電子產業資深觀察人士董敏分析,華為系的進入,首先會對大屏硬件重新定義,催化電視等大屏產品的進化。更樂觀看,可能會修正行業的市場化競爭方式,希望華為系的定價和競爭系統改變產業低利潤、負利潤運營的困境。另外,會加劇產業玩家的優勝劣汰,極有可能重塑品牌格局,但不意味著華為一定會領先。“智慧大屏這個賽道上很擁擠,首先要考慮的不是領先,而是不要被擠下去。”
無論是上游彩電芯片廠商還是傳統彩電企業本身都在加大對電視的“改造”。
不管怎樣,電視行業的變革已經開始,讓消費者告別過去對傳統電視的認知不僅僅是“新進者”們要做的,也是傳統彩電廠商需要思考的,不被擠下“賽道”的辦法和機會,就在于擁抱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