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進擊波財經(ID:jinbubo),作者:進擊波大商業組,授權轉載發布。
上周最火爆的事情應該就是上海名媛拼單事件了。
從幾十萬的Prada晚宴包,到幾百塊的Gucci絲襪,到各種五星酒店的下午茶和套房,沒有什么不能拼的。只要人數夠,你300我300,名媛未來拼出來。
有人嘲諷這些女孩表面上是“陽光姐妹淘”,暗地里其實全都是“拼多多砍一刀”。
但是拼到底能拼到什么?那些原本只有各種富豪才有機會感受的體驗和服務,那些普通女孩確實只花了幾百塊就真的體驗到了,那些本來很高的消費門檻,突然間就不存在了。
在調侃之余,或許也該好好想想,從“淘”到“拼”,中間的邏輯差別到底在哪。
大家都在拼
幾年前剛剛出現“幫我砍一刀”的時候,很多人是排斥的。
但很快,這種排斥就變成了“真香”。
“拼”似乎成了一種潛規則,盡管各大平臺還不愿意把“拼”拿到明面上進行宣傳,但行為上,不管是淘系還是京東系,甚至是蘇寧等老牌實體轉型的電商,都已經嘗到了拼購模式的甜頭,開始用拼購的方式,尋找全新的銷售額和用戶增長。
但轉型跟風并不容易,BAT和TMD六大巨頭爭到今天,拼好飯、小花豬、小鵝拼拼紛紛上線,水花不大,拼多多的單季度MAU增長卻超過了八千萬。
最新財報顯示,拼多多單季凈增月活用戶數相當于兩個淘寶特價版, 活躍買家數達6.832億,較去年同期的4.832億增長41%,一年凈增2億,單季新增5510萬活躍買家。營收遠超預期,逆勢增長了增長67%,達到121.93億元。
“五環外”的拼多多,早已殺入了“五環內”。
“拼”也成為了與“淘”截然不同的一種營銷模式。
淘與拼
在過去,我們習慣用“淘”來解釋網絡購物,從字典上來看,“淘”本作“洮”,是一個形聲字,從水,本義是用水沖洗,去除雜質,延伸意義上,淘指的是尋找,也就包含了‘逛街’這個環節。所以我們說“淘寶”,廣義上的意思是“尋找值得買的東西”;而拼則不包括尋找的過程,拼的意思是聯合、連接、組合,以及不顧一切,奮不顧身的努力。
“淘”是悠閑的,從容的,沒有明確目的的,“拼”是有明確目標的,果斷的,不遲疑的。
在新時代的市場,“淘”和“拼”各自形成了一種模式,互相在某種意義上不兼容。
認同“淘”的人認為拼購就是低價、低質、重社交,但實際上,雙方恐怕并沒有那么大的差別。把時間軸拉長,當年人人逛商城的“淘電商”模式是人找貨,而“拼一單”的模式則是貨找人。雙方是否真的存在非黑即白,非A即B的關系?我看未必。
實惠永遠是消費中最具有普適性的需求,傳統電商提供了琳瑯滿目的商品,也提供了繽紛繁雜的購物套路,在以貨為主的貨架模式里,消費者仍然是被壟斷的商品信息吸引,買賣雙方的“心戰成本”很高,且消費者之間不構成聯盟,購買成為了單一行為。
于是在移動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下,把“實惠”這個關鍵需求把握得更緊的拼購模式應運而生。消費者不愿意跟商家進行“心戰”,也沒有挑挑揀揀,貨比幾十家的興趣,只是帶著很明確的購物目標,直截了當找到商品,看到價格后完成購買。
在拼多多的“拼”模式里,人不再找貨,貨就在那里,等待著需要它們的人完成交易。商家最主要的交易對象只有消費者,而不是平臺。
在拼多多的世界里,我們很少聽說商家跟平臺之間出現沖突,因為拼模式下商家需要服務的對象只有消費者,平臺也跟商家一起服務消費者,而不是商家同時服務雙方,甚至商家主要為平臺服務,次要才是為消費者服務。
通過算法實現貨找人,讓拼單模式通過“以人為主”來反向實現性價比,五環外的廣闊市場讓邊際效應不斷擴大,沒有競價排名,沒有昂貴的隱形流量費用,于是“低價控制”形成了鏈條體系:
(1)對中游供應鏈極致壓縮,中間商幾乎不存在,差價自然也被節省下來;
(2)多重手段持續降低下游平臺的流量成本,保持平臺的低成本獲客能力,同時合理化平臺的流量分配機制;
(3)以需定產,讓消費者“自然選擇”代替平臺“人工選擇”,利用集聚性需求影響產品體系,吸引供貨商主動優化生產鏈,重構價格體系。
越來越“懶”的用戶,越來越少的中間商
還有很多人是出于方便而選擇拼單的。
早些年抖音剛剛上線的時候,很多MCN機構的朋友跟我說,抖音的瀑布流推送機制非常不友好,因為用戶只要打開App就會收到內容推送,不管用戶關注了誰,或者打開App前原本是為了看誰,都會直接進入播放過程,進入瀑布流推送。
而我身邊的非MCN朋友則都覺得這個功能非常好,過去“吃飯5分鐘,找視頻半小時”的麻煩被解決了。打開App就會有推送的內容,不需要自己再去找看什么好。
靠著這個功能,抖音很快就在短視頻市場里拔地而起,青云直上,成為當時最火爆的短視頻平臺。
某種意義上拼多多也抓住了這個心態。
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叫外賣,是因為人們不想做飯,寧愿花比自己做飯更貴一些的成本去節省時間,所以篩選和推薦算法是外賣類App的重中之重。
網購也是如此,從誕生的那天開始,網購最關鍵的競爭力就是節省時間成本,方便。
所以在低價的同時,平臺必須降低用戶的時間成本,通過算法讓用戶能用最短的時間接收到他們想要的信息,而不是讓用戶自己去找。誰讓用戶爽,讓用戶能更“懶”,誰就能獲勝。
社交中的拼多多
眾所周知,淘寶、天貓、京東、蘇寧等平臺都一直在尋找社交方面的突破口,但起色不大。
很多吃瓜群眾都在好奇社交在購物中到底有什么關鍵作用,為什么電商大佬都希望自己具備社交屬性。
從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來看,社交場景作為中國最大的流量生態,不可能長期不存在購物需求,因此也必然會催生新的商品交易模式。
拼多多的出現證明了這一點,也讓無數人明白了社交在電商中的重要性。
社交場景+購物需求構成了拼單模式,消費者一起拼單,集聚性需求形成規模,就可以降低商家運營成本,同時影響產品體系。出現自下而上的定制需求,最大程度凸顯SKU的單品效益,增加貨和人的匹配效率。
社交和算法持續降低流量的成本,減少了消費者決策時間,讓每一個消費環節都成為節點,形成網狀結構。系統面向個人而非群體,于是精準度更高,哪怕是原本沒有互聯網經驗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能迅速找到自己要的商品,并且跟同樣有需求的三姑六婆一起拼單,一起加入這張時髦的“網”。
艾媒咨詢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拼購電商用戶規模將達到4.19億人,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據將超過5億人次。
黃錚在拼多多倡導的“實惠”觀依然是用戶最在意的事,同一份統計報告顯示,有超過64%的用戶將“優惠力度大”視為繼續使用拼購電商的重要原因。
是誰讓“實惠”這個屬性迅速在下沉市場中傳播?
社交。
飛機與高鐵
在大家都覺得互聯網各大電商平臺已經沒有什么增長點,開始進入存量戰爭的時候,拼多多還在用增速向整個市場證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之間的競爭決定因素不再是價格,而是模式。
四十年的發展,讓電商取代了線下購物中心,成為了最主要的消費戰場。更短的消費路徑,更多的SKU,更透明的價格,讓消費者越來越精明,越來越容易打破消費主義陷阱。
民航剛剛進入紅利期時,廉航逐漸普及,很多人覺得鐵路交通從此要被歷史淘汰。一批人信誓旦旦說廉航一定能成為未來的出行首選,作為更low更原始的交通模式,火車一定會取代。結果民航高速發展了幾年之后,高鐵橫空出世。火車更low,飛機更便捷更舒適的印象很快就被顛覆。
如今,飛機跟高鐵誰更“高級”的爭論早就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接受了二者沒有優劣之分,只有不同場景下誰更合適的區別。
這很像電商的兩個階段。
飛機相當于淘,高鐵則相當于拼。大部分人選擇高鐵是因為高鐵的機動性更強,覆蓋面更廣,班次更多,時間更準,而不是僅僅因為高鐵在短程比機票更便宜。
許多人對拼多多寄予厚望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的“拼”,本質上是一次反消費主義的覺醒,不管是渴望奢侈品的人還是想要享受網絡逛街的人,都應該好好想想:
商品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到底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