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調皮電商(ID:tiaopiEC),作者:木芯,授權轉載發布。
今天(10月20日)看阿里媽媽出的雙11系列商家指南,本來是想研究下今年平臺玩法的亮點,結果意外看到一個嚇人的數字。
其中一份報告提到,天貓入駐品牌從2017年開始穩步增長,進入2019年爆發,入駐品牌數量在短短一年內居然翻了快兩番。
到了2020年,頭兩個月受疫情影響,部分品牌撤出,數量有所下降。但很快,電商的率先復蘇,讓入駐天貓的品牌再次迎來井噴,到2020年7月,已經超過22w。
不過,嚇人的不是這個看似“繁榮”的數字,而是后面緊跟著的另一個數字——存活率。
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4月入駐天貓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居然不到50%!而且這個存活率還在不斷降低。
如果你是2018年入駐的新品牌,那1年存活率還要再降4%,如果不幸趕在“爆發元年”2019年入駐,那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1年存活率也就30%的樣子。
評估線下實體店或者商圈的經營健康程度時,我們也會看它的存續時間。
還記得15、16年線下被媒體報道“關店潮”,當時大家很憂慮,因為統計發現2015年138家關店的大型門店,平均存續時間“只有”4.89年,還不到5年。
我們知道,醫生評估癌癥的兇險程度,有個指標叫“五年生存率”。比如乳腺癌現在的五年生存率是83.2%,就是說83.2%的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后,至少可以再活五年。
大家覺得即使是癌癥這么兇險的疾病,也可以在5年的時間窗口里觀察它。當年線下再被唱衰,門店存續時間低于5年都是值得深思的,沒想到不知不覺間,電商的競爭已經比它們都更加兇險!
阿里官方報告披露這個數據,其實算負面消息,但他們還是公布出來了。因為他們發現,新品牌入駐1年是個關鍵的時間點,如果熬過去了,一些人會迎來豐厚的回報,晉升高增速品牌。
數據顯示,近年天貓快速冒頭了一批新品牌。以今年618為例,有26個新品牌躍居行業TOP1,這是過去幾年不曾出現過的。
這些幸運兒是憑什么異軍突起,殺出重圍的呢?
官方總結了他們身上的三個共性因素:
一是他們都明顯在著力打造品類豐厚度,為品牌拓展人群滲透率,尤其是在入駐早期。
隨著入駐時間的拉長,在鞏固了自己的核心人群(地盤)后,他們又都傾向于將類目量降低到正常水平。
二是高增速的秘密往往來自第一時間搶占了新賽道,享受了品類增長紅利。
數據顯示,高增速品牌往往有敏銳的嗅覺,他們在新品類上的覆蓋率是同期入駐品牌的2倍以上。
回看上面幾個冒頭的新品牌,也無不印證了這一點。寶寶乳飲成就了認養一頭牛,方便米飯成就了開小灶,代餐麥片成就了王飽飽,蒸汽拖把成就了Shark。
三是都是舍得花錢的主。
數據顯示,這些高增速品牌的廣告投放金額是同期入駐品牌的1.32倍,并且,他們的投放滲透率也較同行優秀。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大概就是“操盤高手+氪金玩家”,穩準狠的打法。
更有意思的是,阿里還發現了這些新品牌背后的一個人群,他們叫這些人“新品牌易感人群”,直白地說就是一群愛嘗鮮的人。
阿里的數據洞察顯示,如果把一年內淘寶消費新品牌超過12次的人定義為“新品牌重度易感人群”,這將是個約6000萬的龐大人群。他們的典型畫像是女性,居住在一二線,90后,覆蓋六大年輕圈層,有鮮明的消費特征。
數據顯示,就這一個人群撐起了一眾新品牌的半邊天(貢獻新品牌50%的GMV)。
另一個好消息是,很多重點類目在這個人群中的滲透率還很低。
比如母嬰親子,滲透率僅有17%(應該跟這個群體的年輕少子有關),美妝個護23%,食品生鮮26%。
如果看一些新品牌所在的新類目,那就更低了。比如速溶咖啡類目的三頓半,在這個人群的滲透率僅有4%,生活電器類目的云鯨,滲透率僅1%。
滲透率低意味著巨大的上升空間。僅4%甚至1%的人群滲透率,就撐起了新品牌50%的GMV,并把它們送上行業TOP1,可以想象這是多強的購買力(或多強的復購黏性、訂單裂變)。
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重點類目的“老化”品牌無法滿足這個人群的需求和期待,表現為滲透率低,才給了瞄準這個人群的一批新品牌爆發的機會。
機會聽起來確實誘人,但也別忘了開頭的新品牌數量和1年存活率。
超過22w新品牌追逐這6000萬人,分到每個品牌身上只有不到300,不知道明年再統計這批新玩家的1年存活率又是多少,恐怕只剩十幾了吧。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活下來的玩家會越來越強,兩極分化的局面會越來越明顯。可能過去100個玩家,30個能賺100萬;現在的游戲規則是,100個玩家只有5個能賺錢,但是他們能賺600萬。
今天另一條新聞也在印證這個趨勢,2020年胡潤百富榜發布,誰也沒想到今年這樣的宏觀環境,居然還是有(榜)史以來造富最多最快的一次。上榜企業家總財富比去年的17.9萬億增長54%,達到27.5萬億,超過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一年的GDP。
最近內卷化的討論越來越多,看來你我都需要直面鮮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