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天氣預報,到田里看看莊稼長勢,和同村聊聊哪個牌子的農藥、化肥“有勁兒”……這是過去農民種田的方式。
在手機上看看遙感圖像,了解每塊田里莊稼的長勢,確定某塊地是缺水還是缺氮,再學習點農業知識,順便把需要的農藥化肥買了……這是今天一些農民,或者說,很可能就是未來中國職業農民的種田方式。
沒錯,就像城里人正在開始習慣遠程辦公那樣,中國的農業生產同樣正在迎來一次深刻的數字化進程。未來的農民很可能和城市里的員工一樣,用手機就可以完成許多過去必須在辦公室或者田間完成的工作。
現在,先正達集團中國正在加速這一進程。今年 6月 19日,先正達集團中國宣布成立,它由中化農業、先正達、安道麥等公司組建,涵蓋植保、種業、作物營養,現代農業平臺(MAP)及數字農業四大業務板塊,在中國擁有員工近 1.4萬名,2019年銷售額達 56億美元。
作為整體數字化轉型的組成部分,先正達集團中國啟動了供應鏈轉型項目,目標是建立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
借助 IBM 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提供的供應鏈管理咨詢服務,此次體系轉型規劃出了基于整體戰略布局的現代供應鏈業務管理方案——涵蓋了農業供應鏈管理體系、運營模式及現代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支撐體系等部分。
職業農民有了新需求
“這個過程不會像城市中信息的傳播速度那樣快。”先正達集團中國首席信息官沈冰說:“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播過程,需要的是耐心;我相信這是一個必然且不可逆的過程。”
相比代代相傳的農業經驗,手機 App上的“MAP智農”多少顯得有些“超綱”。
“MAP智農”手機APP界面截圖
這個 APP 上提供了免費的遙感圖像、精準氣象和精準種植等服務,可以直接指導農事活動,再加上農業投入品的供應,它可以用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服務農戶農業生產的全流程。
中國農業種植戶的職業化,促成了這些專業服務的出現。事實上,它正變得越來越必要。
以目前對職業農民的普遍認知,一般種植 50畝到 1000畝土地的種植戶會被歸為職業農民。在今天的中國,經由這些職業農民耕種的土地約占耕地面積的 30%。“這個比例仍然在快速的增長。”沈冰說。
對于先正達集團中國這樣的農業現代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這是契機,也是動力。
由于種植了更多的土地,種植活動已接近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職業農民也因此變得更重視經營——那種看看村里“意見領袖”買啥就買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他們需要有更高性價比的產品,需要更科學的種植經驗,甚至開始需要全流程的服務支持,并以此獲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做真正智慧的農業。
傳統的坐商正在消失
“這種改變決定了我們的改變。”沈冰說,公司開始了面向農民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中國農業市場需要一個能夠高效貼近客戶、保持成本優勢,擁有互聯網型企業特質的農業現代化解決方案提供商。
有了這樣一家企業,職業農民將可以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服務——“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辛麗芳是先正達集團中國作物營養和 MAP 供應鏈總監,她認為這一全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涉及到供應鏈的控制。“要做到低成本,且又環環相扣,我們就需要針對不同的客戶、不同的產品,設計出不同的服務供應鏈模式。”
食品加工廠等用糧企業是其中一個典型的產業鏈節點。例如酒廠、食用油加工企業等,這些企業需要特定品質,且一致性高的農產品,但由于從種糧到收糧、儲量各環節的分散狀態,這些企業要找到合適的原材料并不容易。一些企業選擇自行種植,但這顯然不是自己的主營業務,因此而產生的效益并不理想。
“我們跟益海嘉里、金龍魚、盒馬生鮮等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不僅協助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還能通過科技手段為這些產品實現背書、溯源。”辛麗芳說,包括施肥用藥情況等從種植端做到可追溯,在未來供應鏈價值的進一步發揮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正達期望借此日漸趨向智慧化的供應鏈,助力推動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愿景。
這一體系建設的咨詢服務以 IBM 數字化轉型框架及建設認知型企業為主線,還參考了國內外農化行業優秀標桿企業,以借鑒行業發展經驗和最佳業務實踐。在整個過程中結合 IBM Design Thinking 方法挖掘客戶需求,以期構建一個面向最終客戶的產品及服務組合,以及對應的供應鏈和營銷體系。
傳統的坐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的透明供應鏈,甚至是智慧的農業現代化企業。
“我們需要有農業大數據,”辛麗芳說,“包括有多少土地,農民種了什么產品,分布情況……哪些是我們的客戶,哪些不是,哪些未來可能是……如果我們對整體供應鏈的需求做到了可預測,我們就能更加精準地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策略。”
顯然,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和愿景了——在市場中,先正達集團中國有著農業國家隊的特殊身份。也正是這一原因,辛麗芳才會強調說,公司有責任“帶著農民過上好日子,幫助國人吃上高品質的農產品”。
走向智慧的供應鏈
“我們現在的業務模式也可以叫深度分銷加現代農業平臺(MAP)模式。”沈冰說,在分銷業務中,原來的批發貿易思維變成了直接觸達和服務農戶的思維。
現代農業平臺(MAP)模式就更直接了。它以服務為主導,直接為農戶提供產品。
要在有著數十年傳統的市場做出如此改變,難度之大可以想見。沈冰認為,這里的關鍵是對客戶的感知能力,以及擁有一個感知需求后能夠高效響應需求,且擁有成本優勢的供應鏈體系——就像先正達集團中國與 IBM 共同規劃出的那樣。
在規劃中,雙方在業務梳理中首先打通了現代農業平臺(MAP)和化肥業務的內部協同,進而又實現了外部協同。其中,第二步涉及了廣泛的市場角色,從原料/成品/物流供應商、種植戶、加工方,再到終端消費者,整個產業鏈環節無一缺失。
通過這一規劃的實施,未來 3年-5年左右時間,先正達集團中國的供應鏈發展將從初級的供應鏈,向集成的供應鏈,逐漸向智慧的供應鏈,甚至是認知的供應鏈逐步升級。
這四種不同“級別”的供應鏈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初級的供應鏈關注的是低價格,屬于事務性的供應鏈;集成的供應鏈則聚焦于價值鏈共贏,其特點呈現為標準化流程和全流程可視、橫向縱向打通協同、統一完備的系統平臺,以及端到端的信息化集成等。智慧供應鏈和認知供應鏈則應當是融入人工智能、自動化等創新技術,讓整個供應鏈具有動態、敏捷,并與企業生態系統和流程相互連通。
經歷這一演進,跨事業部層面的信息流、產品流和資金流等都被打通。全局供應鏈由此將實現三流合一。
做好這些并非易事,因為它顯然涉及到了復雜的組織流程調整。
辛麗芳介紹說,“相比過去職能比較分散,流程環節多,通過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可以顯著減少管理流程上的冗余步驟,提升管理效率,并通過數據的可視化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創新交予農民之手,作為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公司,我們期待著先正達集團中國賦能中國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讓農業更智慧,農民更幸福。(原載于IT創事記,作者: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