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的中國,就很美!” 國慶恰逢中秋的雙節黃金周將至,很多以往熱衷于出境游的中國旅行者發現了國內曾被廣泛忽略的“詩和遠方”,將目光從國外轉向國內,不禁如此感慨。
后疫情時代,1.5億出境游游客回流至國內游市場。同時,游客熱衷的目的地和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人們更愿意為“安全”買單,戶外的、更自由的、更私密的旅行體驗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追捧,引領新旅游消費。
9月22日,馬蜂窩旅游發布的《“后疫情時代”攻略:發現中國新秘境》指出,一些曾被忽略、被埋沒的中國“新秘境”小眾新景區景點在疫情后逐步浮出水面。“中國新秘境”榜單評選出疫情后國內上升趨勢最強勁、最具新網紅氣質的50個城市和50個景區景點,為中國游客的疫后出行提供靈感和指南,同時,疫情期間旅游線上資產釋放出產業紅利,推動目的地和景區可持續發展。
疫后旅游“風向標”
“想要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去東京和巴黎,其實我特別喜歡邁阿密和洛杉磯……去繁華的上海和北京,還有云南的大理保留著回憶……”
曾幾何時,歌曲《帶你去旅行》唱出了大多數人的旅行所向,很多人都想在每年難得一次的“十一黃金周”期間體驗一次如歌曲所唱的這般旅行體驗。
而如今,年輕人卻表示,想去大西北的衛星發射基地、火星營地,感受古老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力量加持下煥發出的蓬勃生機,想去古村古鎮和紅色文化等歷史名跡……
后疫情時期的“十一黃金周”,有望迎來年內旅游熱潮,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的旅游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轉變。此前,短途游、本地周邊游曾最先突圍,一度成為今年的旅游新風向,而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以“國內游”為主的“新秘境”將成為新的旅游風向標。
曾在今年暑期體驗自駕房車周邊游的北京上班族小趙,對自駕游的樂趣意猶未盡,最近他決定“十一黃金周”來一次穿越青海俄博梁的長途自駕之旅。
圖:俄博梁(馬蜂窩用戶@張揚的小強)
原本打算“十一黃金周”去東南亞海灘的劉女士,近日將旅游出行計劃改為浙江舟山嵊泗列島的海島游。她告訴旅業傳媒,后疫情時期,自己對于出境游、跨省游扔抱有謹慎的態度,國內一些大隱于市的旅游目的地愈發吸引她的探索。
時下,像青海的俄博梁、舟山的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這樣的小眾旅游目的地愈發受到旅游者推崇,在網絡上的曝光度和互動率均持續攀升。
在馬蜂窩攻略提到的最具新網紅潛力的50個城市和50個景區景點中,阿壩、酒泉、茂名、儋州、舟山、南昌、中衛、麗江、云浮、欽州位列“中國新秘境”城市榜TOP10;東臺吉乃爾湖、墨石公園景區、清遠筆架山旅游度假區、俄博梁、丹景山、紅井路、楊家堂村、平潭島、冷噶措、茫崖翡翠湖位列“中國新秘境”玩樂榜TOP10。
與以往大眾旅游目的地相比,“新秘境”旅游目的地在今年“十一黃金周”強勢突圍關鍵在于:一是后疫情時期,小眾旅游目的地具有相對低風險性;二是小眾景區景點有著年輕游客尤其喜歡卻未曾發現的自然風光或人文體驗,滿足人們對于旅游消費升級的需求。
在小趙看來,如今“下車拍照、上車睡覺”的走馬觀花式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愈發降低,成熟的旅游者早已度過了這個階段。比起人從眾的大眾景區景點,個性化、深度體驗性強、獵奇感強的小眾目的地是時下旅游者的心之所向。
在整個“中國新秘境·玩樂篇”的TOP50榜單中,自然風光類景區占比高達八成,很多旅游地的深度體驗性、玩樂性表現尤為突出。西北地區有13個景點上榜,空間開闊的西北地區借豐富的自駕路線以及獨特的地理地貌,滿足了人們對于戶外和私密的需求。拍照勝地東臺吉乃爾湖、自駕穿越目的地俄博梁,皆成為旅行者的心頭好。
此前,馬蜂窩發布的國慶黃金周趨勢數據顯示,國慶“自駕游”搜索熱度周環比上漲153%,西南地區備受歡迎。
在此次的“中國新秘境·玩樂篇”榜單中,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不相上下,川西自駕必經的四川阿壩和甘孜的關注度及游客互動量出現大幅上漲,阿壩更是位列“新秘境”城市榜第一位,西南地區的世界地質奇觀墨石公園、古唐勝跡丹景山以及康定最美的自然風光冷噶錯等景點廣受游客喜愛。
帶動下沉市場旅游消費
“羅浮山下四時春 , 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 , 不辭長作嶺南人。”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惠州一絕》中對惠州羅浮山和嶺南荔枝的描寫,被很多人所熟知,但作為中國最早的潮流勝地之一,且承載著眾多歷史典故的嶺南一帶,一直以來卻少被旅游者所挖掘和探索。
不止嶺南一帶,其他地方也有這種現象。很多年輕游客表示,以往提到海南旅游,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口、三亞,鮮少有人注意到集海濱、生態與文化底蘊于一體的小眾目的地儋州。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游業的日益發展,一些因地理位置獨特、自然資源稟賦十足而形成的旅游城市日漸成為擁有人氣的網紅城市,旅游對這些地區的消費和經濟提升的帶動作用不可估量。
比如此次“新秘境”攻略顯示:“中國新石器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敦煌莫高窟、樓蘭古城等文化瑰寶受到年輕游客追捧”。
在業內人士看來,小眾旅游目的地對于地區經濟提升的帶動作用主要包括:一是帶動當地旅游周邊的多業態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二是促進當地招商引資;三是增加地區乃至區域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以及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時下,旅游“下沉市場”概念也在興起,一些三四線城市逐漸有意識地挖掘自有資源特色,小眾旅游目的地正在加速突圍。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被游客所了解,如何吸引游客以及打造特色旅游產品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未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下沉市場”更將會成為一塊香餑餑,旅游下沉市場的潛力不可估量。正如TalkingData在今年初發布的《下沉市場,價值幾何——下沉市場人群洞察報告》數據顯示,中國下沉市場用戶規模高達9.3億,占據全國近7成人口。龐大的市場規模讓下沉市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的關注,旅游業也不例外。
相信,未來有更多的小眾旅游目的地因其自身的特色之處而被游客探索,進而以旅游提升地區經濟發展,就像“中國新秘境·城市榜單”中的廣東的云浮、茂名、珠海、惠州,受到海島游、親子游旅行者的關注。
未來前景可期
對于備受疫情影響的文旅產業來說,疫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產業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旅游需求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并且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內循環” 的重要引擎。
不論是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之力,還是戴著玄幻神秘的歷史面紗,亦或是充滿潮流科技的現代之美,沉睡已久的中國旅游新秘境未來前景可期,但也需要進一步吸引游客。
長遠來看,以往傳統、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和玩法已經很難滿足如今日漸“挑剔”的旅游者,人們不再滿足于常規的旅游,而是期待在旅游過程中能夠經歷獨特體驗,收獲奇趣新知,邂逅別樣驚喜,個性化深度旅游已成為國民的剛性需求。
2019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次突破60億,巨大的旅游市場規模對于培育新興旅游業態具有強烈的優勢。
疫情之下,更多的“新秘境”旅游目的地被發現、被探訪得益于網絡上的旅游玩樂體驗分享,旅行者在探訪后又會在線發布自己的旅行內容,幫助景區和目的地積累更多在線資產。目的地與游客之間的互動由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在線旅游資產紅利的普惠,對目的地和景區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疫情時期,線上渠道成為景區、目的地和旅行者溝通交流的唯一媒介。馬蜂窩大數據顯示,85.09%的Z世代旅行者熱衷于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旅行內容,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會通過馬蜂窩平臺的在線旅游內容種草目的地和進行消費決策。
未來,隨著大數據在旅游產業應用的不斷深化,以及旅游業線上資產的不斷完善,相信更多的“新秘境”將被發現。(旅業網 史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