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完成D輪融資100億元后,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威馬汽車發布的一封家書中對員工說,要進一步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敬畏投資者的每一分錢,堅持精細化運營。在被貼上“燒錢”標簽的新興造車領域,這封家書猶如一股清流:要對資本有敬畏之心,理性思考怎樣花錢最有效率,并創造更長遠的價值。
在同樣因“燒錢而著稱“的移動出行行業,因最近嘀嗒出行提交港股IPO申請,引發了行業對出行行業增長模式的深入思辨。從招股書來看,嘀嗒出行過去六年融資總額僅數十億元,但僅憑此,當行業多數平臺還深陷盈利泥潭之時,嘀嗒出行在2019年上半年便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率先盈利,并形成可持續的自我造血能力。根據招股書,嘀嗒出行在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上半年,凈利潤分別達1.72億元和1.51億元,利潤率分別達29.7%和48.6%。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公開報道,過去八年融資已超過200億美元的滴滴,在虧損至少390億人民幣之后,又于今年10月份開啟了總額達101億的新一輪補貼攻勢。
無疑,滴滴的“0188”時間緊任務重,須全線發力。但如果一個企業已發展到了第八年,仍需要靠大規模燒錢補貼才能獲得增長,那么是否值得重新思考:網約車現有商業模式是否存在天然短板?“一站式,大而全”的思路,是否還有更優替代方案?
小資本撬動大增長
盡管在用資本追趕時間、用規模創造價值的移動出行行業,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進一步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即當用戶都希望補貼越多越好的時候,投資人思考的永遠是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益。資本的目標,應該是撬動市場和企業的長期增長,是授人以漁。
畢竟,一個新興的行業要走向良性發展軌道,必須要走出燒錢換規模和市場份額的怪圈,并最終要依靠企業的自驅式增長。
顯而易見,嘀嗒出行的輕資產商業模式,信息服務平臺定位,以及順風車和出租車這兩大業務,都使其具備了以小資本撬動大增長的天然優勢。尤其是當順風車跨越規模門檻后,飛輪效應逐漸顯現,車主規模、乘客規模和平臺應答率進入一個相互促進的自驅式增長的正循環。加上出租車和順風車的業務組合,使嘀嗒能同時滿足用戶即時和預約出行需求,進一步提升了用戶使用粘性,及流量的相互轉化。
相比快車專車,順風車更容易實現多方共贏,從A點到B點,車主本來就要花費時間和金錢。如果順路分享一個座位,成本不會顯著增加,但又有一定的費用補貼,車主就會有動力。乘客原本打車需要花更多錢,如今花費一點等待時間就可以享受更低費用,也很樂意。這時候平臺去收取少量費用,也會比較順利,三方皆大歡喜。因此,在模式上,順風車是有獨特先進性的。
而快車專車業務要達到這樣的多方共贏,都覺得劃算滿意就比較難,司機,乘客和平臺各方都在博弈,以尋求一個平衡點。
花錢上的進退法則
嘀嗒出行創始人宋中杰曾說過," 精細化運營和快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如何把握?這對于創業者是很大的考驗 "。
“比如說在發展早期,速度是第一位的,你必須以最快速度跑在對手前面,如果過于追求ROI肯定會影響速度,因此肯定是有花錢浪費和花過頭的地方。但,成本浪費和低效部分應該多大呢?因此換來得增速是怎么樣呢?這個還是要很好地平衡。原來做團購的時候我們過于緊了,但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過于松了,錢都花完了,結果跟他的速度不匹配,過度花錢,那也有問題,”宋中杰曾表示。
“所以,這個中間點的平衡,其實對于創業者是很大的挑戰,兩個極端都不可取,過去在嘀嗒團時還是有很多的經驗教訓,所以在創辦嘀嗒出行時基本沒再走過彎路。”
2019年上半年,嘀嗒順風車業務的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率先跨越盈虧平衡點開始盈利,同時月均訂單量開始提速增長,而此時的嘀嗒并沒有走持續燒錢補貼的老路,反而是開始適時縮減補貼力度,并將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順風車行業建設及自身安全體系的進一步夯實上,包括深入培育順風車用戶認知、推動順風車行業標準出臺、順風車法治及文化建設等。
而這都是對順風車行業的長遠投資。對于順風車這樣一個極具社會屬性的業態而言,公眾能否真正理解順風車的內涵,平臺能否真正認識順風車的社會價值,二者能否共同成為順風車行業的建設者和治理者,并最終構建出相應的監管體系及行業標準,對行業未來長遠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根據招股書,2019年,嘀嗒向順風車車主和出租車司機提供的補貼和激勵僅占總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進一步降為0.03%。盡管補貼力度收縮,嘀嗒出行的盈利能力和速度在進一步增強。
找到創造長遠價值的方向
在出租車業務方面,嘀嗒同樣“花錢有度”。從招股書看, 2018年,嘀嗒的用戶補貼及獎勵費用支出中的近九成是出租車方面的補貼及獎勵費用。隨著司機端和用戶端的逐步培育成熟,嘀嗒在2019年迅速縮減出租車方面補貼規模,轉而進入深層次的巡游車行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賦能上。在嘀嗒看來,這是釋放出租車行業長期增長潛力的根本途徑。
2018年,人們在乘坐出租車時,經常被司機師傅“安利“嘀嗒平臺。因為出租車司機從內心認可“不做快車專車的嘀嗒”是與其站在同一戰線并為其謀福利的平臺。同時,各地行業協會看到了嘀嗒對于巡游車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紛紛推進當地出租車全量接入嘀嗒,這是嘀嗒出行僅用一年時間迅速成為出租車網約第二,并與20余個城市的出租車行業協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的重要原因。
在出租車這一政策主導性很強的出行領域,與各地主管部門和協會達成良好整體合作互信至關重要。如今,不少出行平臺都還主要在出租車公司合作層面,以及司機端和乘客端補貼層面發力,而嘀嗒的全方位深層次的巡游車數字賦能戰略,將有望讓嘀嗒實現加速領跑。
在西安,通過與西安出租車管理處,行業協會的深度合作,嘀嗒打通揚招和網約之間的數據,在幫助出租車行業降低空駛率,提升匹配效率,有力提升乘客揚招體驗同時,也在推動著出租車服務可視化,行業服務面貌開始不斷改善。
西安乘客王女士表示,自從嘀嗒出租車數字化產品落地西安后,逐漸感受到了出租車司機的服務的變化, “有一次叫了出租車,司機主動給我打電話,很專業地和我同步他的位置,大概幾分鐘抵達上車點等等,這是其他平臺出租車司機都不會做的,這種服務已經可以媲美專車,甚至更高級別車輛了。”
如今通過智慧碼,西安揚招用戶也可以享受行程分享、失物招領、一鍵安全報警、電子發票等媲美網約車的貼心服務,揚招乘客普遍感受到了煥然一新的揚招體驗。
而幾天前,嘀嗒出行在全國首次實現出租車全量大數據與出租車“車機端”打通,并在車機端大屏上實現智能人車交互功能,在幫助提升司機接單及運營效率同時,也讓車內出行場景更加安全與便捷。巡游車數字化賦能的背后,其實是技術,數據,模式的整合創新所驅動的服務、體驗和效率升級,是對于出租車司機、公司、行業及政府的全方位賦能,是揚招網約的雙向增量發展,最終讓傳統巡游車行業能進入一個服務現代、理念先進、管理高效、用戶滿意的新時代。
輕模式背后的深層競爭力
嘀嗒的率先提交IPO申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關于移動出行行業是一個燒錢巨坑的印象,也有人擔憂,這種輕資產模式會成為嘀嗒后續發展的天花板。
不過,“輕“本身就是互聯網創業的應有之義,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平臺,促成資源的高效整合和交換,并為資源交易提供一系列保障,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縱觀如今的互聯網巨頭,比如阿里,美團和拼多多等,大多是通過做平臺起家,以輕模式讓公司贏在了起跑線上,并為其日后拓展邊界贏得更大空間和時間窗口。
而輕,也讓嘀嗒能將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更能創造長遠價值的事情中。從嘀嗒招股書公布的款項用途看,約25%的資金將用于技術及安全方向,包括增強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技術,以在速度及準確性方面完善路徑及匹配算法,優化用戶體驗并升級產品的用戶界面,同時吸引更多前沿技術領域的優質人才等。
誠然,行業巨頭對于公眾認知的影響是深刻的,但出行行業并不會一家獨大。在美國,同做網約車的Uber和Lift長期共存,且Lift的份額還有所增長,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用戶的需求是多元的,出行市場是巨大且不斷增長的,不同平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用戶的體驗中,嘀嗒順風車不僅車費和服務費率始終都是行業最低,應答率也已穩居順風車領域里的最高水平;在用戶眼中,這是一家有著純粹順風車文化,常常使人收獲愉悅和暖心體驗的平臺。而在公眾眼中,這是一個踐行賦能、和諧、共贏的發展理念的出行平臺。
這些,或許是嘀嗒順風車能夠在資本鏖戰中穩健成長至今,并獲得未來長遠增長的深層競爭力。